摘 要:城市建筑從最開始的居住、實用、美觀到人性化的設計,越來越注重與人們情感之間的溝通交流。本文主要從建筑構造的視覺感官語言,還包括其構造的聽覺、嗅覺等其他感官語言以及建筑構造的社會語言出發(fā),探索建筑的構造語言與人們之間的情感互動體驗。
關鍵詞:建筑;感官;語言;情感體驗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識別符號,許多人初來一座城市,可能并不了解城市的故事,但會記住城市的建筑。這些有關城市建筑的潛在記憶的背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自身情感在潛意識下與建筑之間的融合。建筑一直與我們息息相關,只是我們從未曾真正留意到它。人們至少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建筑里的,比如我們在房子里睡覺,以及我們經(jīng)常與身邊的住宅、商場、辦公樓……擦肩而過。而我們能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關于建筑發(fā)生的事,另外主要就是建筑構造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
1 建筑構造的視覺感官語言
人們對于一座城市的回憶總是繞不開它的建筑,那些每一個記憶片段都被城市的某個建筑定格。就像聽歌時,人們一聽到曾經(jīng)熟悉的旋律,便能在大腦回想起自己在那時的一些事情。視覺是人們情感認知的第一道屏障,《現(xiàn)代性與視覺統(tǒng)治》一書詳細論述了從希臘開始,西方文化就已經(jīng)被視覺范式所統(tǒng)治。連哲學都充滿了視覺的隱喻,把光當成真理的象征。正如柏拉圖堅信通過“心智之眼”可以到達倫理的普遍世界,同樣,亞里士多德將視覺看作官能的最高者,“因為它借助其認知的相對非物質(zhì)性,最大限度地接近心智”。因此,城市建筑構造的視覺效果就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情感。
1.1 建筑的色彩語言
世界是由色彩構成的,物體是由色塊組成的。藍藍的天,白白的云,紅色的蘋果,黃色的梨子……,藍色和白色區(qū)分了天和云,紅色和黃色也大致區(qū)分了蘋果和梨子。所以色彩也因此成為了我們?nèi)^(qū)分、識別建筑的重要因素。在大千世界中,色彩除了幫助我們勾勒建筑的輪廓外,也時時與我們溝通。黑白的對比劃分營造出兩種不同的虛空間,黑色具有收縮作用,白色具有擴大效果。在人們的歷史意識中,黑色還象征著黑暗,白色象征著光明。又比如我們?nèi)粘I钪谐R姷募t綠燈,紅色代表禁止、拒絕,綠色代表通過、接受。在視網(wǎng)膜中,我們?nèi)祟悓t、綠、藍最為敏感,但因為人體自身擁有的對藍色感光細胞較少,且紅、綠又為互補色,所以分辨顏色還是以紅、綠最佳。黃色作為兩者之間的中間色,不僅顏色鮮明,而且也提醒著你安全的界限。此外,不同顏色自帶不同色溫,能影響人們不同的情緒反應。暖色調(diào)的建筑給人熱情溫暖,冷色調(diào)的建筑給人冷靜清爽。而不同顏色的組合搭配,傳遞出的色彩語言也不一樣。在一片色的建筑里,偶爾出現(xiàn)一些其他色,將會極大干擾同一片顏色對人們發(fā)出的語言。
1.2 建筑的形態(tài)語言
自阿爾伯蒂以來,西方的建筑理論基本都在探討視覺感官、協(xié)調(diào)與比例的問題。關于建筑的形態(tài),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柯布西耶談道:“建筑是一個有塑形的東西,我所說的正是通過眼睛的度量與所見而產(chǎn)生的塑形。”另外,格羅皮烏斯也曾在宣言中提到,“他們必須適應科學事實中有關光學的知識,由此建立理論基礎以指導雙手創(chuàng)造形式,并且建立客觀的根基”。
后工業(yè)時代,隨著物質(zhì)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建筑師相對以往,能對建筑形態(tài)有了更多掌控、改變、創(chuàng)新的空間,并能讓建筑真正成為什么,傳達什么。
例如波蘭的彎曲屋,建筑的形態(tài)是呈塊面擠壓扭曲狀的,它極大地顛覆了人們對原有建筑結(jié)構、透視、秩序的認識;也正是由于觀賞者對此的認識落差,成功誘發(fā)了觀賞者與之對抗的心理矛盾,在蓄意與無意的情感暗示中,讓觀眾真正地參與了進來。
當代建筑的形態(tài)語言,除了我們熟知的充滿肌肉感的建筑骨架能傳遞形態(tài)語言以外,甚至連附帶在建筑上的光也能成為建筑的形態(tài)語言可供塑造。如柯布西耶生前未完成的圣皮埃爾教堂在最終竣工后,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這個建筑從外面的一堵墻上,能看到許多未經(jīng)均勻分布的黑色小孔,這些小孔利用玻璃導管引入陽光,致使人們在建筑里面,哪怕沒有燈光,也如置身于群星照耀之下。光源投射在墻面形成的水波紋光路,還能隨著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換。正如柯布西耶著名的信條:“建筑是把許多體塊在光線下組裝在一起的熟練、精準而壯麗的表演?!苯鼛资陙?,建筑形態(tài)多采用微妙多變的運動和光感進行塑造,使人們也能在靜止的空間場所感受到動態(tài)的奇妙體驗。
1.3 建筑的材料語言
倘若形態(tài)是建筑的骨架,顏色是建筑的外衣,那么材料就是建筑的氣質(zhì)。材料的質(zhì)感、光澤、紋理,本身就是構成整體建筑形象的重要元素,材料構成的構建呈現(xiàn)的結(jié)構美和構造美也是建筑美的重要組成。更重要的是,材料是構成整座建筑外部或者內(nèi)部藝術形象——形體和空間最重要的因素,只有通過它們,“建筑才會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
例如,由保羅·安德魯設計的北京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建筑材料由大片玻璃組成。如今,透明性、失重以及漂浮感都成為了當代藝術與建筑的核心主題。建筑師采用透光等級、覆蓋以及并置來創(chuàng)造空間的厚度感,并利用玻璃的反射效果,營造出了夢境般的迷亂情境。這些看似透明的建筑卻好比有著不透明的矛盾性,它將人的凝視原封不動地反射回去,使這個充滿魅力、像水滴一樣的建筑更是充滿了神秘感。而類似這種機械制造的玻璃材料或者拋光金屬等,它們有著沒有一絲歲月痕跡的光滑表面,是人們理想中物質(zhì)的完美體現(xiàn)。而其他木質(zhì)、磚石等建筑材料,自動摘掉了人工的美化濾鏡,顯得更加天然、坦誠。如董豫贛設計的北京紅磚美術館,整個建筑以土紅色石磚為主要建筑材料,一磚一瓦上的縫隙、斑紋,都一覽無余地暴露在人的肉眼之下,那些磨損的棱角穿梭于時光之中,給了人們無以辯駁的物質(zhì)的真實。這些由自然材料構建的建筑,隨時隨地坦然地向人們訴說著它過去的回憶故事以及和人們在一起的歷史。
2 建筑構造的其他感官語言
對于視覺中心主義的批判,雖然笛卡爾認為視覺是最普遍、最高級的感官,但他也曾將視覺與觸覺并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為觸覺比視覺更加可靠而且不易犯錯。梅洛·龐蒂也強調(diào)感官的同時性和交互性,并寫道“我的感知不單純是視覺、觸覺、聽覺的疊加,我通過我全部的存在來感知:我抓住一個事物的特殊結(jié)構,一種存在特殊的方式,它們即刻與我所有的感官產(chǎn)生共鳴”。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所得到的全部情感體驗并非全來自視覺感官,還有聽覺、嗅覺、觸覺感官的加持,由此我們的情感體驗才會飽滿。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我們深深地被視覺感官所壓制,視覺圖像瘋狂地席卷了全球,甚至讓人們很難察覺到其他感官對情感體驗的冷漠。當今普遍文化是人類與現(xiàn)實關系的疏離,但建筑相對其他視覺產(chǎn)品,依舊擁有著令人震撼的深度和強烈的情感。一棟嚴謹克制的建筑擁有極為豐富的感覺體驗,所有的感受幾乎都能被同時喚起。“我”通過身體與城市相遇,“我”在城市中體驗到自身,而城市通過“我”具體的體驗而存在,城市與“我”的身體互為界定與補充?!拔摇睏釉诔鞘欣铮鞘型瑯哟嬖谟凇拔摇钡纳硇闹?。
2.1 建筑構造的聽覺感官語言
世界萬物皆在呼吸,無論是微小的粒子,還是浩瀚的宇宙,都有自己的聲音,建筑也不例外。“如果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那建筑物則是凝固的音樂?!币曈X隔離,而聲音融合;視覺有方向性,而聲音是多方位的;視覺意味外向性,而聲音創(chuàng)造了一種內(nèi)在體驗?!拔摇标P注著一個物體,而聲音向“我”靠近;目光到達,而耳朵已聽見。建筑物無法對我們的凝視做出反應,但它卻將聲音返回到我們的耳朵。
建筑物通過與我們交流的回響,再一次被我們所理解。建筑構造的聽覺感官語言,不僅清楚地表達了我們對空間的體驗和理解,還讓我們能潛意識下將它轉(zhuǎn)化為建筑的背景語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語言。正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聲音,建筑作為人們親手打造的塊面立體空間,佇立在一個中心點上,耳聽八方,平穩(wěn)地呼吸著。而建筑周圍的環(huán)境、四周出現(xiàn)的實體又決定了建筑的尺度以及它們不同的音色。
2.2 建筑構造的嗅覺感官語言
建筑構造的嗅覺感官語言于人們而言,就像是與建筑之間的一場美麗邂逅。我們走進古城,穿梭在幽狹的小巷街道里,能聞到古城在時間浸泡下略微陳舊的味道,周邊店鋪的食品散發(fā)著的可口味道,以及沉重古老的大門帶有的鐵銹味兒。倘若恰逢雨后,我們還能在空氣中聞到一絲清新又帶點潮濕的味道。一種別樣的氣味,常常會留存在我們的腦海里很長時間,它讓我們不自覺地重新走入一個已被視網(wǎng)膜的記憶完全遺忘的空間。鼻子喚醒了被遺忘的畫面,我們被誘入一場生動的白日夢里,鼻子讓眼睛開始回憶。“記憶與想象保持著聯(lián)系。”關于嗅覺,我們天生敏感,它甚至不像視覺與聽覺那樣,偶爾需要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才能達到情感體驗的目標,人們對嗅覺的體驗是與生俱來的?!爸恍枰环N物質(zhì)的8個分子元素,就可以誘發(fā)我們神經(jīng)末梢的嗅覺沖動,而我們可以識別10000多種不同的味道。對任何空間最持續(xù)的記憶常常在于它的氣味?!苯ㄖ鳛槿藗?nèi)粘I畹莫毺乜臻g,它散發(fā)著特別的味道,可能是建筑材料殘留下來的時間味道,也可能是人們在這空間下的生活雜味。
2.3 建筑構造的觸覺感官語言
觸覺帶來的情感體驗是唯一要求身體感官與建筑零距離接觸的,它需要我們用皮膚去解讀它、詮釋它。在零距離的基礎上,去感受材質(zhì)的紋理、重量、密度和溫度。歌德曾言道:“雙手想要看見,雙眼渴望去撫摸?!庇|覺和視覺在人體上是相互關聯(lián)統(tǒng)一的,觸覺刺激著視覺,視覺又刺激著觸覺,互為能動作用。觸覺的情感體驗就像海德格爾所揭示的,“手的本質(zhì)永遠不能因其作為能抓取的器官而被確定或解釋……手在其工作中的每個動作都通過思考的元素承載自己,其舉止都在那種元素中體現(xiàn)自身……”建筑構造的觸覺感官語言實則是將建筑構造的其他感官體驗轉(zhuǎn)化為觸覺的沖動,會讓你想要去接近它、觸摸它。而觸覺體驗的過程絕不僅僅是我們通過身體得到的感知,還包括我們情感與思想的注入而后得到的交流體驗。建筑構造的觸覺感官語言是空間上的互動,真正的建筑體驗來自接近與面對這個建筑,而不僅僅是對建筑立面造型的理解。它來自我們走進建筑時的動作感受,而不是簡單地看到一扇門;它來自我們站在窗臺向外眺望的感受,而不是看見窗戶的實體;它來自我們感受到的建筑內(nèi)的溫度,而不是單單看到的戶外陽光。建筑構造的觸覺感官語言不是平面的,因為建筑的空間是生活的空間而不是物質(zhì)的空間,而生活的空間總是超越幾何和可測性的。
3 建筑構造的社會語言
“構建建筑絕對不只是個視覺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力量問題?!盵1]人作為單獨的個體存在于社會之中,能獲得的情感體驗除了來自我們?nèi)祟愖陨淼母鞣N感官外,還包括整個社會語言的傳達。而建筑的存在作為人們自己打造的棲居空間,自然也在社會之中,并受到社會的影響,形成了建筑構造的社會語言,在這里面,包括宗教、地域、民族、文化等。其帶來的情感體驗,不再簡簡單單是人類個體的感知,可以說是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是全人類的感知。
建筑就像是人們的領地一樣存在,它代表了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例如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四合院。其中的“四”為四方,象征“地方”,其中的“合”為閉合,象征天圓;有方有圓、有陰有陽,真乃進可取、退可守之絕唱。明清時期修建的天壇、地壇都是參照了“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而建造的?!疤靾A地方”是陰陽學說中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也是中國人提倡的“中庸之道”。圓代表天,代表變化,代表一切積極主動的事物。方代表地,代表靜止,代表一切消極被動的事物。而這就象征著人的命運,一半靠上天的安排變化,一半需要我們自身腳踏實地的努力。相比西方,那些哥特式建筑的尖拱,不斷地向上,高而直,恨不得沖破天際,這些在建筑上的體現(xiàn)正是他們在思想上崇尚自由與創(chuàng)新的表達。另外,建筑能帶給我們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鳥巢、中華藝術宮、水立方……當我們站在它們面前,我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我們國家擁有的雄厚力量。
建筑構造的社會語言還包括建筑能帶給全人類一個嶄新時代的情感體驗。在當下現(xiàn)代主義的建筑中,越來越多的建筑師追求建筑帶給人們的各種感官體驗,有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現(xiàn)代建筑道路的阿爾瓦·阿爾托,有被稱之為“功能主義之父”的勒·柯布西耶,有讓建筑感覺在飛的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ɡ乩咴O計的密爾沃基美術館,整個建筑運動(下轉(zhuǎn)第頁)(上接第頁)起來就像展翅欲飛的大鳥。其通過機械傳動裝置,使美術館建筑頂端的遮陽百葉能隨著陽光慢慢張開又合上。這種仿佛剎那間就要掙脫地心引力騰飛的建筑,不僅讓我們佩服卡拉特拉瓦的鬼才設計,更讓我們看到了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上攵?,當我們身臨其境感受這建筑的運動形式是何等的震撼。就如《戴帆理念》中提道:“設計和藝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連接有形與無形,使觀眾經(jīng)歷一種極限經(jīng)驗、一種精神啟蒙,如參加宗教祭典一般,這種經(jīng)驗不能重復。設計和藝術應超越現(xiàn)實,超越社會沖突,它有更‘崇高而隱秘的目標。”
4 結(jié)語
建筑帶給人的情感體驗絕不是片面的,它是多角度、多維度地與我們溝通交流。無論是建筑構造的視覺感官語言,還是其構造的聽覺、嗅覺、觸覺感官語言,都是為了讓人們的情感體驗更加細膩豐富,其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此外,建筑構造的社會語言,讓建筑充分充當傳達者的角色,也讓我們聽到了國家、社會以及時代的語言。
參考文獻:
[1] 華霞虹.當代中國的消費夢想與建筑狂歡[J].時代建筑,2010(1):124.
作者簡介:游珺堯(1995—),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