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萍
【關鍵詞】 語文教學;本土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53—01
本土文化是當地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本土文化是當地人民群眾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本土文化是基礎教育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了解本土文化資源等方式,將其滲透進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當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這應該是每一位教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那么,該如何有效將本土文化資源滲透在語文教學中,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呢?
一、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介紹全國各地的歷史古跡和自然景觀的課文,而好多學生都沒有去過這些地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如果教師一味地就課文講課文,學生學起來會枯燥無味,學習效率低下,給教師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但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合理利用身邊的本土文化資源,可讓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充滿勃勃生機。如教學課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時,我根據生本語文提倡的“先學后教”,課前讓學生進行了“前置研究”:了解我們的家鄉(xiāng),蘭州有哪些名勝古跡?把你最喜歡的古跡拍下來或寫下來介紹給同學們。課前導入時,我請同學們先說說自己家鄉(xiāng)有哪些名勝古跡,然后引導學生走進這節(jié)課,看看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與我們家鄉(xiāng)的青城古民居有什么不同?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好奇心時,他們就會帶著飽滿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我聯系學生身邊的本土文化資源進行導入,揭示課題,接著提出問題,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學生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充滿了興趣,對課文產生了閱讀期待,帶著強烈的學習熱情投入到文本閱讀中去了。
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螺旋式上升,在教學中,經常遇到一些時間、空間跨度大,學生又難以明白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往往是我們教學中的重難點。有些課文的重難點,如果適時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就可以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重難點化整為零,逐一突破,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為釋疑解難創(chuàng)設巧妙的突破口。
如教學課文《趙州橋》一課時,在學習“趙州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這句話時,很多學生并未能從真正意義上體會這句話的含義,文中講到的修筑趙州橋的人與我們的生活年代也遙遠,那樣的“寶貴的歷史遺產”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根本體會不到,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將話題轉移到介紹中山橋上來——蘭州的中山橋(俗稱“黃河鐵橋”),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這一杰作也表現了我們家鄉(xiāng)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作為他們的子孫,學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朗讀的情緒一下高漲起來,讀書的語氣、語調立刻有了很大的轉變,真情吐露,豪情滿懷。這樣的教學,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給學生豐富的感知,化難為易,輕松解決了重難點,教學效果非常不錯。
三、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新課程改革后,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部分,如課本上的“資料袋”、“寬帶網”、“日積月累”、“綜合性學習”等眾多的內容。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結合教材中的內容,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作者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獨特的感受,描繪了詩情畫意的江南山水,風景如畫的桂林,奇特的新疆天山風光。在教學完本組課文后,我就利用蘭州的本土文化資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時間,搜集能反映蘭州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勝古跡,學生們興致盎然。兩周后,學生驚喜地發(fā)現:蘭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蘭州市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文物點50多處,古遺址50處,古城12處,古建筑15余處。這些名勝風物,讓學生為之折服,心頭升騰起一股自豪感。通過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感受了家鄉(xiāng)的自然美。在交流會上,學生積極發(fā)言,也鍛煉了學生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既能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容及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又能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fā)學生對本地方的熱愛之情。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