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玲
【關鍵詞】 法治素養(yǎng);學校教育;活動體驗;家庭;社會
【中圖分類號】 G6633.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27—01
青少年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各種因素都會對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形成、發(fā)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應該說,在法治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當前,在法治教育中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發(fā)力,更好地打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法治教育平臺,才能達到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的目的。
一、堅持靈活多樣,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1.建構知識圖譜,進行整體設計
首先,教師應掌握法治教育的核心要求,領會教材理念和知識呈現(xiàn)方式,明確各知識點在學科體系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并根據知識點之間的相互內在邏輯聯(lián)系,將知識點串聯(lián)、貫通,形成知識網絡體系。其次,根據學生的知識、興趣與能力基礎等實際狀況,整合相關學科內容,分解到不同的學段和年級之中,并根據教育對象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以實現(xiàn)知識和教學的整體性。最后,學校應充分挖掘各科法治教育因素,力求法治教育與各科教學緊密結合。學科整合滲透下的法治教育讓學生的學習更加靈活多樣,學習成效更加顯著。
2.提升教學立意,引領深度學習
教學立意是課堂教學的主旨和靈魂,直接決定著教學活動的優(yōu)劣。提升教學立意,目的就是通過深度學習,延伸性思考與探究知識符號背后所隱含的意義和價值。如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違法行為”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基本含義,還要讓學生探究在生活中的違法行為有哪些,如何判斷不同的違法行為。當然,深度學習并不能自然發(fā)生,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領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評判在社會生活中所遭遇的人、事件與活動,有根據地給出自己的態(tài)度與判斷,促成學生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如此,學科知識教學就找到了靈魂。
3.關注活動體驗,增強實踐能力
法治教育的關鍵是要給學生提供適宜的法治實踐活動。通過活動能夠使抽象的法律得以具體呈現(xiàn),對個人的價值不僅在于提供直接經驗、指導生活實際,更在于為青少年的經驗、思維提供新的價值模式。在抓好課堂法治教育的基礎上,應將創(chuàng)建富有法律氣息的校園文化作為重點,可以在校園內張貼或者懸掛一些法律宣傳標語,也可以通過黑板報、公告欄等宣傳法律知識,還可以借助電視或者 LED 屏幕,播放一些法治教育宣傳片; 讓校園內處處都有法律的影子,讓中學生在富有法律氣息的校園文化中“潤物細無聲”,自覺地樹立法律信仰,維護法律的權威。
二、注重言傳身教,發(fā)揮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
家長對孩子的法治教育不一定必須是專業(yè)法治知識的講授,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的示范。由家長創(chuàng)造、設置的家庭生活對孩子的成長,為孩子指引基本的人生道路有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滲透熏陶功能,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
家庭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經常向孩子講解一些法律方面的例子,引導孩子多讀書,多給孩子一些法律生活化的指導意見。針對孩子的現(xiàn)實思想、生理特點,結合身邊發(fā)生的案例適時地進行引導。另外,建議加強對家長的普法力度,制定家長法治教育手冊,通過建立家長學校、社區(qū)學校的形式,對家長進行系統(tǒng)的家庭法治教育方面的培訓,首先使他們成為知法、守法的模范,提高家長對孩子進行法治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指導家長及時督促孩子改正不良行為。
三、堅持綜合施策,發(fā)揮社會教育的資源優(yōu)勢
首先,應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設。按照“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要求,統(tǒng)籌組織有關部門制作針對青少年的普法教育資源,以多種形式參與實踐基地建設。積極探索學用結合的法治教育方式,不斷豐富教育載體、拓展教學內容,提升青少年法治實踐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其次,應組織開展靈活多樣的法治宣傳活動。組織播放法治電影,通過黑板報、法治宣傳欄、校刊校報、校園廣播等載體,法治主題班會、“小手拉大手”等活動進行宣講。再次,要充分發(fā)揮司法和行政執(zhí)法優(yōu)勢,有針對性地對未成年人進行法治教育;公安機關應繼續(xù)加強網吧監(jiān)督,完善校園周邊治安巡邏和專項整治;司法機關應建立完善青少年維權熱線和法律援助等服務工作。最后,應積極探索網上法治教育。建立專門的法治教育網,利用多媒體及網絡教學手段,增強網絡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則應積極弘揚法治精神,創(chuàng)造形成法治教育的社會合力和良好氛圍。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如何提升初中生法治素養(yǎng)的探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001)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