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神話,通過口口相傳延續(xù)了它的存在與表現(xiàn)。一傳十,十傳百……神話故事就是這樣在人與人的對話中流傳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遠古時候,對話則是我們的先民們最基本的交往方式,它的樣態(tài)和過程都是開放的、生長的,也正因為如此,神話故事的魅力才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削減或消失。所以,今天我們仍用對話的方式走進神話世界,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一、在對話中實現(xiàn)故事分享
對話是一個群體相遇的事件,而神話就是在這樣的“事件”中一個一個被分享。“神話·語文課”就是一個群體(全班學生)共同分享神話的課堂。我們來看一則《盤古開天地》的課堂導入片段,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分享的環(huán)節(jié)。
師:老師這兒有幾幅圖,每幅圖里都藏著一個故事,看看誰是火眼金睛能猜出來。請看第一幅圖,這是誰呢?
生:嫦娥。
師:你知道她的故事嗎?
生: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師:她竟然可以飛到月亮上,真是神了。誰再來說說這幅圖的故事?
生:女媧補天。
師:女媧真厲害,居然可以把天補起來。下面老師可要增加難度了。請一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來說說第三幅圖中的故事。
生:我知道,這是《后羿射日》的故事。當時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人們都受不了了,于是后羿用他的弓箭射掉了九個,留下一個在天上。
師:后羿真神,你也了不起,竟然可以用這么流暢的語言來概括故事的內容,看來你是個喜歡讀書的孩子。老師這兒有一本《中國神話故事》,它的封面圖畫就是——
生:后羿射日。
師:現(xiàn)在老師把它送給這位同學,希望下課后你能把更多的神奇故事分享給同學們。
我們必須相信,在學生的閱讀存儲中,是有著不少神話故事的,有的甚至是已經(jīng)沉淀了很久很久,因為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父母給他們講的最多的也是神話故事。如何給他們搭建一個“口口相傳”的平臺?這位教師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學習。課堂上分享,課后再去分享,這里不是生硬的填鴨式灌輸,而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分享。
今天你講一個,明天我講一個,日復一日,因為彼此之間的對話,實現(xiàn)了神話故事在群體中的相遇、流傳。要知道,課堂上教師講述的神話故事是很少的,但是學生彼此之間圍繞神話的對話并不少,他們的分享一直在繼續(xù)。其間也一定會有不少的神話故事被他們津津樂道,甚至還會有改編、創(chuàng)編的故事因此而誕生。對此,我們認為分享也是一種很好的傳承方式。
二、在對話中實現(xiàn)意義建構
對話,目的還是促進意義的建構。同樣的道理,閱讀神話,也要促進神話故事的生長以及其意義的建構。對話是能讓意義流動起來的,而其中思辨就是最好的“流動方式”。我們來看王金濤老師在教學《普羅米修斯》時關于“盜”火的處理。
師:如果老師也讓你概括一下普羅米修斯做了一件什么樣的事,你會怎么說?
生:他為人類造福,取走了天火。
師:再精練一些。
生:普羅米修斯取天火。
師:取天火。(板書:取火)簡單一點,就是什么?
生:取火。
師:好,取火。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認為普羅米修斯是盜火。
師:不是取火,是盜火。好,我也把它寫下來。(板書:盜火)“取”和“盜”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再來看課后的練習。(出示課后習題三要求)按照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順序講一講普羅米修斯“盜”火(“盜”字標紅)的故事。發(fā)現(xiàn)標紅的那個地方是怎么處理的?
生:在“盜”上加了個雙引號。
師:好,我也把它寫下來。(板書:“盜”火)這是教材編者在編寫的過程中給我們留下的一個信息。下面我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思考一下哪一種說法最能突出普羅米修斯這個人物的形象。
(生自由朗讀課文,師巡視。)
生:我覺得應該是“盜”火,因為取火的話……
師:老師打斷一下,哪個“盜”?加引號的還是不加引號的?
生:加引號的“盜”。因為他不是真正的盜火,他是在為人類造福。而“取火”給人感覺是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的。
生:我覺得也是加引號的“盜”,比如小偷偷東西都是自己要,但普羅米修斯“盜”走了火是給人類用,不是自己想用。
生:我覺得是第一個——取火。因為普羅米修斯跑到太陽車那里,他并沒有小心翼翼、躡手躡腳地走過去,而是直接跑到太陽車那里,從噴射著火焰的車輪上拿取了火種。
……
在閱讀中要實現(xiàn)意義的建構,需要深度對話。如果只有閱讀,而沒有閱讀之后的碰撞,所謂意義的建構也是不深刻的。對話,是分享,但也是一種碰撞,有語言上的碰撞,更有思維上的碰撞,當語言與思維融為一體的時候,意義的建構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神話故事之所以能流傳到今天,且在不斷地被豐富和演繹,與意義的不斷被建構有著很大的關系,不然的話也就早已消失了。
對此,我們引導學生閱讀神話,與神話進行對話,用對話走進神話世界,目的是想通過不斷地對神話的內容及其意義進行建構,抑或是重構,加入學生自己的理解,產(chǎn)生新的意義,使之在今天也能被更好地流傳。對此,我們認為,建構或重構神話在當下的意義,也是對神話更好的尊重與傳承。
三、在對話中實現(xiàn)精神接力
對話,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意義的建構上,還應該再往前走兩步,實現(xiàn)內在精神的熏陶與傳承。神話,附著民族精神,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對話神話,也是對一個民族精神的敬畏與傳承。我們繼續(xù)來看王老師教學《普羅米修斯》課堂結尾的片段。
師:同學們,關于火的故事非常多。在課文中還有一個“閱讀鏈接”。(板書:燧人取火)大家看,這里的取火和前面的“取火”“盜火”有什么不一樣?
生:第二個故事的取火是靠自己去發(fā)現(xiàn),而
第一個故事的取火是靠一位神人去幫助的。
師:嗯,還有嗎?
生:第二種取火方式是靠自己來創(chuàng)造火,第
一種取火方式是靠別人的,把別人的火給凡人。
師:你還有要補充的?
生:第一種是原來已經(jīng)有火了,是天火,是靠一個天神幫助人類把這個火取過來;第二種是人類自己發(fā)明了火,發(fā)現(xiàn)了怎么取火。
師:它們都是神話,神奇在哪里呢?
生:我覺得第一種就是靠一個神幫人類去取火,而第二種是靠人類自己的發(fā)現(xiàn),靠自己的觀察來得到火。
師:有西方人曾說,“我們的神話里,火是上帝賜予的;希臘神話里,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所以,“盜”火是有依據(jù)的,我們要尊重編者的意圖。在講這個故事的同時,要講出“盜”火的味道來。在中國神話里,火是我們的先民“鉆木取火”堅韌不拔摩擦出來的。這就是中外神話的區(qū)別。他們用這樣的故事告誡后代與自然做斗爭,我們中國的神話就是這樣的一種性質,明白了吧?
當然,這里是教師直接告訴了學生中外神話關于火的來源的不同,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感悟出來,效果會更好。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神話所蘊藏的中國精神的洞察與傳承。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而“盜”火,甘愿受罰,勇于抗爭的精神也是可以感受到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對話則更能讓學生走進神話的世界,觸摸到精神的張力,而這種內化,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接力。試想,精神的接力何嘗不是最直接、最長遠的傳承。
每個神話就是一個世界。對此,我們不僅要讓兒童學會用神話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了解和探索我們曾經(jīng)的樣子,我們還要讓兒童自己去對話這個世界,走進這個世界,從而創(chuàng)造出屬于他們屬于這個時代的新神話、新世界……因為,只有兒童才最有資格與神話進行對話。神話的世界,就是兒童的世界。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銀城小學)
責任編輯 郝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