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索文超
(1.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電力醫(yī)院呼吸科,北京 100073;2.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航空兵學院航空機械工程系,北京 101123)
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是以計算機模擬手段為基礎,對包含有流體流動和熱傳導等相關物理現(xiàn)象的系統(tǒng)進行分析。由于人體下呼吸道結構復雜,其病理過程難以人工監(jiān)測,故利用CFD技術對人體下呼吸道內(nèi)的氣流特性進行分析從而指導臨床治療的研究越來越多[1]:如研究霧化或吸入藥物在肺內(nèi)的沉積情況、吸入裝置的療效判定,以及疾病狀態(tài)下對顆粒沉積的影響[2-6];模擬哮喘[2,7]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11]患者氣道空氣流動特性,從而揭示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對高頻機械通氣時人體呼吸道內(nèi)部的壓力場和流速場進行數(shù)值模擬研究,以提高通氣效率[12-13]等。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指由各種肺內(nèi)和肺外致病因素導致的急性彌漫性肺損傷及急性呼吸衰竭。ARDS的CT表現(xiàn)為肺內(nèi)的肺水腫和肺不張呈“不均一”分布,即在重力依賴區(qū)(仰臥位時靠近背部的肺區(qū))以肺水腫和肺不張為主,通氣功能極差,而在非重力依賴區(qū)(仰臥位時靠近前胸壁的肺區(qū))肺泡通氣功能基本正常。從前胸到背部的肺區(qū)在形態(tài)學上可分為相對正常、陷閉和實變3部分,所占比例分別為30%、20%~30%、40%~50%。這種病變的不均一性將會導致呼吸力學的改變。因此,應用CFD技術模擬ARDS患者下呼吸道重力依賴區(qū)的病理改變,研究氣道內(nèi)空氣流速、表面壓力、壁面剪切應力等力學參數(shù)變化,可以進一步了解ARDS患者氣道內(nèi)情況,并深入理解ARDS發(fā)生發(fā)展的病理生理變化,從而為ARDS的監(jiān)測與治療奠定理論基礎。
利用三維重建技術對患者的正常肺CT影像進行分割提取,建立包含段支氣管出口的下呼吸道三維模型共23個,其中左肺9個,右肺14個,見圖1。
圖1 下呼吸道三維模型及出口編號
基于三維直角坐標建立計算模型,假設下呼吸道入口處空氣速度均勻分布,空氣不可壓縮,物性參數(shù)為常數(shù);下呼吸道壁面為剛性壁面,且材質(zhì)均勻、各部分物理性質(zhì)相同,忽略下呼吸道壁面的彈性變形以及下呼吸道內(nèi)軟骨環(huán)和黏液對氣體流動的影響?;诳諝饬鲃拥倪B續(xù)性方程、動量方程及標準k-ε湍流模型建立控制方程。壁面區(qū)域采用壁面函數(shù)法處理。采用速度入口邊界條件和壓力出口邊界條件,出口相對壓力設為0;下呼吸道壁面采用無滑移壁面邊界條件。采用基于壓力耦合式算法求解,控制方程的離散為二階迎風格式。
采用瞬態(tài)模型模擬一個呼吸周期下呼吸道內(nèi)的氣體流動。假設吸氣階段與呼氣階段時間比為1:1,下呼吸道入口速度(v)隨時間(t)呈正弦曲線變化,見圖2。
圖2 入口速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2.1 對比方案 根據(jù)仰臥時下呼吸道支氣管的分布情況,人為關閉靠近背部肺區(qū)的部分氣道以模擬ARDS的病理生理改變。模型共關閉氣道11個,其中左肺4個,分別為編號2、5、8、9的段支氣管;右肺7個,分別為編號4、5、8、9、11、13、14的段支氣管(圖3)。
圖3 重力依賴區(qū)氣道關閉示意圖 圓圈為關閉的氣道及對應編號,L和R分別為左肺和右肺各出口
圖4 下呼吸道表面壓力分布圖 A、B.T1時刻;C、D.T2時刻
圖5 對比點位置、編號及表面壓力 A.對比點位置及編號; B.氣管和左肺支氣管對比點表面壓力; C.右肺支氣管對比點表面壓力; D.未關閉支氣管對應點表面壓力增幅
假設潮氣量為500 ml,呼吸頻率為15次/分,針對重力依賴區(qū)氣道關閉前后兩種情況分別進行模擬。選取吸氣階段T1和呼氣階段T2兩個峰值時刻進行對比(圖2)。
2.2 表面壓力分析 圖4為部分氣道關閉前后,T1和T2時刻下呼吸道表面壓力分布圖,可見部分氣道關閉后,無論吸氣階段還是呼氣階段,下呼吸道表面壓力均有增加,且隨著呼吸強度的增大壓力升高也越大,尤其是氣管、左右支氣管以及關閉的各段支氣管表面壓力上升明顯。
在氣管選取3個點(M1、M2、M3),左肺各支氣管選取16個點(1~16號),右肺各支氣管選取24個點(1~24號)作為對比點。其中在23個段支氣管出口壁面上選取的對比點編號與段支氣管出口編號一致。
此外,部分氣道關閉后,無論吸氣階段還是呼氣階段,對比點壓力整體上升,局部上升顯著,且吸氣階段氣道關閉引發(fā)的壓力增幅高于呼氣階段。整個下呼吸道表面平均壓力在吸氣階段增幅為312.39%,呼氣階段為119.79%。因此,吸氣階段氣道關閉對氣道表面壓力的整體影響更大。
由圖5A各點的位置關系以及圖5B和圖5C中各對比點的表面壓力變化可以看出,無論是左肺還是右肺,在氣道關閉之后,關閉氣道上對比點的壓力均顯著上升,且在吸氣階段更為明顯。與關閉氣道相鄰的未關閉氣道上對比點的壓力在呼氣階段較大,而關閉氣道的上級氣道上對比點的壓力則在吸氣階段較大。
圖5D示,對于末端的未關閉段支氣管,其吸氣階段的表面壓力曲線相對平穩(wěn),而呼氣階段則變化明顯,左肺的6、7號點和右肺的10號點在呼氣階段的表面壓力增幅最為顯著。3個點分別對應于左肺下葉的6號、7號和右肺下葉的10號段支氣管。
圖6 未關閉段支氣管出口截面空氣速度 圖7 1個吸(呼)氣周期內(nèi),氣道關閉前后左肺和右肺及其各葉支氣管空氣流量比
圖8 壁面剪切應力對比 A.氣管和左肺支氣管對比點; B.右肺支氣管對比點
因此,在吸氣階段氣道關閉,對于關閉的氣道及其上級氣道壓力的影響更大,而在呼氣階段對于關閉氣道相鄰的未關閉氣道壓力的影響更大,尤其是對于左肺下葉6號、7號和右肺下葉10號段支氣管表面壓力的影響最大。
2.3 空氣流速與流量分析 圖6可見部分氣道關閉后未關閉氣道內(nèi)空氣速度無論在吸氣階段還是呼氣階段均明顯增大,且隨著呼吸強度的增強而增大。無論T1時刻還是T2時刻,部分氣道關閉后,未關閉氣道出口處速度均有較大幅度上升。此外,無論左肺還是右肺,吸氣階段未關閉氣道出口處空氣速度變化曲線相對平緩,而呼氣階段變化曲線則相對較陡。氣道關閉后,未關閉氣道出口處的最大速度全部出現(xiàn)在呼氣階段,分別為左肺和右肺的1號出口處。
圖7示1個吸(呼)氣周期內(nèi),氣道關閉前后左肺和右肺的流量占比變化不大,因此,部分氣道關閉對左肺或者右肺的流量變化影響不大。對于左肺各葉來說,無論是吸氣階段還是呼氣階段,其上葉在部分氣道關閉后流量占比上升,而下葉下降,此外,吸氣階段氣道關閉所引起的流量占比變化幅度大于呼氣階段;對于右肺來說,無論是吸氣階段還是呼氣階段,其上葉變化不大,下葉流量占比下降,而中葉流量占比明顯上升,同樣,吸氣階段氣道關閉所引起的流量占比變化幅度大于呼氣階段。因此,部分氣道關閉對于各肺葉流量的分配比例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且在吸氣階段產(chǎn)生的影響更大。
2.4 壁面剪切應力分析 圖8示無論吸氣階段還是呼氣階段,氣道關閉對于氣管壁面剪切應力變化的影響均不大。左肺和右肺關閉的氣道由于內(nèi)部氣體基本停滯,其壁面剪切應力基本降至為零。
左肺未關閉的1號與關閉的2號段支氣管相鄰,未關閉的6、7號與關閉的8、9號段支氣管相鄰,未關閉氣道對應的1、6、7號氣道壁面剪切應力上升顯著。10、12、14、15號點所在氣道的下級氣道均有關閉,故其壁面剪切應力值均略有下降。而11、13號點所在氣道的下級氣道均未關閉,其壁面剪切應力均上升顯著。同樣,右肺未關閉氣道對應的1、2、3、6、7、10、12號點壁面剪切應力上升顯著,15、17、18、22號點所在氣道的下級氣道均有關閉,故其壁面剪切應力值均有所下降。而19、21號點所在氣道的下級氣道均未關閉,其壁面剪切應力均上升顯著(圖8)。
因此,本級氣道關閉,其壁面剪切應力趨于零,其相鄰未關閉氣道壁面剪切應力上升顯著,其上級氣道壁面剪切應力略有下降。
機械通氣是救治ARDS的重要手段,而指導機械通氣策略的基本原則是符合ARDS的呼吸生理學特點,并盡可能避免機械通氣相關肺損傷,從而改善組織供氧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應用CFD技術對ARDS患者下呼吸道重力依賴區(qū)氣道關閉前后的氣流組織形式進行模擬仿真研究,為ARDS的監(jiān)測和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并對臨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重力依賴區(qū)氣道的關閉使得其相鄰未關閉氣道呼氣階段表面壓力增幅更大,尤其是左肺下葉6、7號和右肺下葉10號段支氣管表面壓力增幅最大。在呼氣階段,相對正常的肺組織容易發(fā)生肺泡陷閉,在吸氣階段又再次擴張,最終造成萎陷傷。因此,在機械通氣時給予最佳的呼氣末正壓(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十分重要。
(2)重力依賴區(qū)氣道關閉后,關閉氣道的相鄰未關閉氣道表面壓力在呼氣階段受到的影響更大,而關閉的氣道及其上級氣道表面壓力在吸氣階段受到的影響更大。這種吸氣和呼氣階段對氣道表面壓力變化影響的不同,使得氣道擴張和回縮的幅度不同,易形成較高的剪切應力,導致病情的發(fā)展和加重。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時,應將氣道平臺壓限制在30 cmH2O以下,以減輕對氣道的影響。
(3)重力依賴區(qū)氣道關閉后,未關閉氣道內(nèi)空氣速度無論在吸氣階段和呼氣階段均明顯增大,且隨著吸氣強度的增強而增大,由此可知ARDS患者自主呼吸過強會導致正常氣道的流速明顯增加,而剪切應力的大小與單位時間的速度變化成正比[14],若空氣流量明顯加速或減速將產(chǎn)生高的剪切應力。在機械通氣時為滿足合適的呼吸頻率需要使用一定劑量的鎮(zhèn)靜劑和肌松劑,且與方形流量波相比,遞減波對減少肺損傷更具有優(yōu)勢。
(4)重力依賴區(qū)氣道的關閉類似于ARDS病變時的“嬰兒肺”,其肺容積和功能殘氣量明顯減少。本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氣道關閉前支氣管內(nèi)的空氣流占比以雙肺下葉較高,與Luo等[15]的模擬結果接近。而氣道關閉后左肺上葉和右肺中葉流量占比增加,尤其右肺中葉流量占比增幅顯著,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時,此部分氣道易出現(xiàn)過度充氣的危險,需嚴格限制潮氣量,避免容積傷的發(fā)生。
(5)重力依賴區(qū)氣道關閉后,相鄰未關閉氣道的壁面剪切應力上升明顯,且隨著呼吸強度增大而增大。因此,對于ARDS患者,病變周圍相對正常的肺區(qū),發(fā)生氣胸、肺大皰的概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