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丹 賈 健/渭南師范學院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我們越來越重視教學的質量,從教師“一言堂”到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我們改變的是學生的參與程度,換句話說,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性增強了,角色也發(fā)生了轉變,從之前的聆聽者、思考者,變?yōu)楝F在的實踐者、創(chuàng)造者。我們要踐行新課改這一理念,就要基于大衛(wèi)·庫伯的“體驗性學習”,將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和行動應用這四個階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去。將體驗和探究相融合,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體驗活動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過程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能促使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個性化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夠將學習者的潛能真正發(fā)揮出來,真正實現為理解而教。[1]
具體經驗是指學習者要全身心的而投入到實踐活動中,只有投入到活動中,學習者才能從中獲得經驗。就像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在語文閱讀教學上,教師要多組織一些活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帶入課文中來,只有與生活經驗相結合,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比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可以讓學生扮演廉頗、藺相如等人物角色,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這三個故事表演出來,學生通過觀看、表演,感受到藺相如的臨危不懼、足智多謀和顧全大局,以及廉頗的知錯就改。
再比如在小學二年級課文——《坐井觀天》,講了有一只落在井沿上的小鳥說它飛了一百多里,天空無邊無際大得很。井底小青蛙卻不相信,因為每天它一抬頭就能看見天空,所以它認為天就井口那么大,一會兒就飛完了。通過小鳥和青蛙之間生動有趣的對話,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范圍里,目光要遠大。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讀一讀課文,學生心里會想,這只青蛙怎么這么笨,天空明明就很大。因為在學生現有的認知里,天空就是無邊無際的,一眼望不到邊。所以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讓學生在校園里看一看天有多大,然后用紙卷成一個紙筒,再去看看天有多大,并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能體會到青蛙、小鳥在不同角度下的想法。
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閱讀時做到眼到、嘴到、心到。脫離學生和社會實際,“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注意的是,不管何種體驗形式,教師都要給予恰當的指導,如觀察的時間、順序、方法,動手操作的方法、步驟、用具,調查了解、搜集資料的途徑、方式等,以達到更好的效果。[2]
反思觀察指學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從實踐活動中獲得的經驗。教師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引導”,可以在學生絞盡腦汁都想不到的時候,提供一點小提示,但是提示不能太多,閱讀教學主要是要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不是死記硬背?!叭收咭娙剩钦咭娭恰?,不同的學生閱讀同一篇文章,會有不同的感悟。如果學生意見一致,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如果學生存在不同的意見,那么讓學生分組討論,思考最合理的意見是哪個。教師一定要注意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懷有包容之心,不能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
比如在《心聲》這篇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討論:李京京的心聲是什么?學生再閱讀全文之后,會有多種答案,有的同學會說李京京渴望朗讀課文,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表揚;而有的同學說李京京渴望的是家庭幸福。對于這種情況,教師不能直接說誰對誰錯,要讓學生自己思考,哪個對哪個錯,理由是什么,要在文中找出能證明你的觀點的句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體驗性學習能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窠臼, 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 從而在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形成嶄新的對話關系, 使教學極具個性, 處于開放和生成之中。[3]通過思考、分析、再思考的閱讀過程,學生能深刻理解文章內涵,完善自己的課文的認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意識。
通過觀察與思考,抽象出合乎邏輯的概念和理論。閱讀作為一種最富于個性化的活動,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文本做出多樣的解讀,讓學生把自己的認識融入到解讀中,積極參與到文本的建構中。
比如在《大自然的語言》中,作者生動、通俗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yè)生產的大豐收。學生通過閱讀這篇課文,要能概括出物候學對于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意義,這就需要學生通讀全文,理清全文脈絡,總結出各個段落的主要內容,并進行抽象總結,得出:能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對安排農作物區(qū)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qū);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4]
同時,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列舉幾條農諺,并回答它們所包含的物候知識。比如“谷雨前和后,種瓜又點豆”,“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
在實際考試中,學生往往會在某一類的閱讀題上栽跟頭,這時教師要在課堂上對這一類閱讀進行系統(tǒng)性學習,讓學生在訓練中,掌握這類閱讀題的文體特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適合學生閱讀的方法,構建有效的學生的讀書指導策略,引導學生學會領悟文章的內涵,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學生運用通過學習所獲得的知識、理論,去做出決策,并解決問題,能在實際工作中驗證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論,這就是體驗性學習中的“行動應用”。
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朗讀、背誦,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人。從古至今,歌頌母愛的詩句數不勝數,比如但丁的“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痹凇兜谝淮伪赣H》一文中,母親生病的時候,作者抱她起來,但用力太大,以至于差點仰面摔倒。護士責怪作者,作者說他沒想到母親會這么輕,后來作者抱著母親,母親在作者懷里,流下了眼淚。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為什么留下了眼淚?是因為身體不舒服留下的眼淚?還是因為激動、感覺到幸福留下的眼淚?讓學生思考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什么感情?并讓學生分享閱讀完之后的感受。閱讀就是教師、學生和文章之間對話,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得到精神層面的升華。
體驗性學習是語文閱讀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是一種知識的再發(fā)現、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生通過運用體驗性學習,不僅能融入文章中,理解、領會知識,還能建構新知識,實現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培養(yǎng)目標。
培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因此,我們要重視語文閱讀學習,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積累更多的詞匯,更能開拓自己的視野,讓我們變得更加睿智,成為一個有內涵、有修養(yǎng)、有操守的高尚的人。我們探索和創(chuàng)新學生讀書的方法指導,構建有實效性的學生的讀書指導策略,引導學生學會領悟文章的內涵,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