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
這學期我擔任的是高一(11)和(18)班英語教學任務,剛開學的幾天,我感覺這些學生很棒,上課踴躍表現(xiàn),積極發(fā)言,雖然基礎有些薄弱,但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教學效果很好。但兩周之后,我發(fā)現(xiàn)有一些同學聽課開始不耐心了,需要我不斷地提醒,后來有一小部分學生開始上課說話,搞小動作,甚至是睡覺,這與剛開學時的狀態(tài)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時自己下功夫設計的課,拿到課堂效果也不是很好,氣憤至極,我也曾當堂課批評了兩名睡覺的學生,但效果不好,上課狀態(tài)沒有太大的改觀。
針對以上情況,我首先找了幾名科任了解情況,看看是否只在英語課堂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然后,我又找他們的班主任溝通,了解學生情況。最后,我找到了那幾名在課堂上睡覺的學生,和他們進行了一次耐心的談話。通過以上的溝通我了解到這些學生在初中時,基礎就很薄弱,學習習慣也不是很好,雖然他們自身也有想學習的愿望,但是有很多時候聽不懂老師所講的東西,覺得課堂乏味、枯燥、無事可做,所以就出現(xiàn)了以上情況。
于是我開始思考:在新課程的改革中,尤其是新高一的教學,存在很大的問題。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學的銜接與過渡就更值得探索與深思。如何在使課堂達到立足有效、追求高效是我們一線教師一直奮斗的目標。誠然,我們應該讓探究與思考主宰我們的課堂。探究式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教學相長、師生共鳴的學習境界。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深入學習,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多是做到“授人以漁”,最終引導學生實現(xiàn)獨立、自主學習,積極思考、實現(xiàn)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這是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也是新課程改革最深邃的理念。
學起于思,思源與疑。因為有了問題就會引發(fā)進一步的思考,從而有發(fā)現(xiàn)、有思考,也就有創(chuàng)造。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提出問題,不斷的啟發(fā)學生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摸索、發(fā)現(xiàn),由此而獲得新知,切忌不可直接的將答案告知學生,如果這樣的話,就會制約和影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當學生的思維被激發(fā)、被拓展的時候,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往往是超越老師想象的。
于是我在講解高中語法被動語態(tài)時,采用了探究與思考結合的教學方式。我首先給出了幾組句子,這幾組句子是不同的時態(tài)和不同的語態(tài)。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大膽參與,積極合作進行探究,同時,還給我提出了一些問題,這一點難能可貴。我讓學生往窗外看,并提問大家都看到了什么,學生們覺得很好玩,都積極的回答著自己看到的人或事。我指著窗外正在施工建造的大樓又發(fā)問:What are the workers doing? (那些工人們在干什么?)學生們開始回答:They are building a big building.我又趁熱打鐵問道,那被動語態(tài)怎么說,引著學生去想進行時的被動語態(tài)的構成公式,于是有了一個現(xiàn)在進行時的被動語態(tài)的句子。于是,我接著說,這幢大樓將于今年九月份投入使用。大家給我造這個句子。學生們又開始想一般將來時的被動語態(tài)的構成,所以,就有了一個一般將來時的被動語態(tài)的句子。這兩個句子都很簡單但是很典型,我將這樣一個生活情景融入到教學中,這是一種隱形的語法教學,不直接地開始直奔主題讓學生去接受這樣一項枯燥的、干巴的語法項目。雖然,學生對有些知識內容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但是,我已經很滿意了。經過他們的探究與思考,大多說學生都有收獲。隨后,我再將相關的知識補充進去,將重點、難點給學生點撥出來。最后,為了鞏固所學的內容,我決定上一節(jié)練習課。如何再次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潛能,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我用課件ppt的形式展示20道題目,我提出比賽的規(guī)則,讓學生分組進行pk。我將學生分為4組:喜羊羊組、美羊羊組、懶羊羊組和沸羊羊組,這樣命名是為了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大家都覺得挺有意思。比賽時,題目是一道一道的展示,誰答的對給小組積分,學生們積極思考,認真研究,最終,在鼓勵的掌聲中結束了一節(jié)讓學生有收獲的語法課。當然,學生是否有收獲是我在課后做了個小調查而得知的。
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可以逐漸培養(yǎng)的,也就是說,我們教師要給學生時間、空間,給他們可以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敢問、想問、敢說、想說,這樣最終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知識的欲望從而將學生引向自主學習的道路上來,為學生個人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個人深有感觸,學生是有可以挖掘的、無窮的潛力。關鍵是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讓探究與思考主宰我們的課堂,真正的踐行“以生為本”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