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誘導后5 min、麻醉后2 h兩組均有升高,"/>
樸光熙
[摘要] 目的 觀察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應用丙泊酚麻醉對胰島素和血糖的影響。方法 選擇該院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實施此次研究,例數為80例,選取時間段為2017年4月—2018年4月,根據入院時間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使用丙泊酚,對照組使用七氟醚,比較兩組患者胰島素及血糖水平變化。結果 觀察七氟醚及丙泊酚麻醉對麻醉維持及誘導對患者激素水平及血糖水平的影響。顯示兩組麻醉誘導前5 min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誘導后5 min、麻醉后2 h兩組均有升高,但觀察組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麻醉誘導前5 min胰島素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誘導后5 min、麻醉后2 h兩組均有下降,但觀察組胰島素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將丙泊酚麻醉用于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中,可降低對胰島素及血糖水平的影響。
[關鍵詞] 丙泊酚;胰島素;2型糖尿病;胃癌
[中圖分類號] 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9(a)-0079-02
胃癌疾病臨床上較為常見,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并且發(fā)現部分胃癌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颊叱掷m(xù)高血糖可增加胃癌疾病發(fā)病率,胃癌及高血糖之間關系密切。但是由于臨床上缺乏對胃癌及糖尿病相關性的認知,因此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案。因此患者難以實施有效、及時的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目前該疾病主要通過手術治療,但麻醉刺激及傷害較大,對患者組織造成嚴重損傷[1]。因此,應使用科學的麻醉方式。此次研究中,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選擇該院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40例,對其實施丙泊酚麻醉,觀察對其胰島素及血糖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實施此次研究,例數為80例,根據入院時間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納入標準:①均經臨床檢查確診為2型糖尿病胃癌疾病;②對研究使用藥物無過敏患者。排除標準:①存在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及感染性疾病;②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③近3個月內進行過化療、放療、手術患者;④存在精神方面疾病及語言功能異常,無法進行正常溝通患者。觀察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33~67歲,平均年齡(52.41±5.34)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46±0.21)年;對照組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31~67歲,平均年齡(52.14±5.41)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54±0.36)年。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實施丙泊酚麻醉,靜脈滴注0.4 μg/kg舒芬太尼、0.8~1.0 mg/kg羅庫溴銨、1.5~2.0 mg/kg丙泊酚、0.03 mg/kg咪唑安定插管實施麻醉誘導,選擇丙泊酚4.0~6.0 mg/(kg·h)持續(xù)泵入實施麻醉維持。
對照組使用七氟醚吸入麻醉誘導法,呼吸回路預充七氟醚2.5MAC,FGF(新鮮氣體流量)為6 L/min,通過面罩提供患者2~3 min 8%七氟醚,當變成2.0MAC呼出末濃度時,對患者靜脈滴注舒芬太尼0.4 μg/kg、羅庫溴銨插管0.8 mg/kg,提供七氟醚1.0~1.5MAC,實施麻醉維持。
兩組患者麻醉過程中測定肌松狀態(tài)、呼吸頻率、心率,隔30~50 min追加5.0~10.0 μg/kg舒芬太尼、2.0~4.0 mg維庫溴銨,維持PETCO2(呼氣末二氧化碳)于30~35 mmHg,保持100%SPO2(血氧飽和度),控制麻醉時間在3.5 h左右。當自主呼吸恢復時可通過阿托品、新斯的明肌松藥拮抗殘余作用,將機械通氣轉變?yōu)檩o助呼吸,并在患者出現吞咽反射,并且意識清醒后拔出氣管導管,將患者運至監(jiān)護室。
1.3 ?觀察指標
收集患者麻醉誘導前5 min、誘導后5 min、麻醉后2 h靜脈血5 mL,對其實施離心處理,用血糖儀對患者一定時間點的血糖實施檢測,并使用放射免疫熒光技術測定患者不同時間點血清胰島素水平。
1.4 ?統計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 17.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數值變量資料比較使用t來進行檢驗,用(x±s)表示,無序分類資料使用χ2檢驗,用率(%)來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胰島素水平
觀察組麻醉誘導前5 min胰島素水平為(11.67±3.28)μIU/mL,對照組為(11.74±3.24)μIU/m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96,P=0.924);觀察組誘導后5 min為(8.79±1.25)μIU/mL,麻醉后2 h為(7.68±1.24)μIU/mL,對照組分別為(7.31±1.03)μIU/mL、(6.11±1.03)μIU/mL,觀察組胰島素水平高于對照組(t=5.779,P=0.000;t=6.160,P=0.000)。
2.2 ?血糖水平
觀察組麻醉誘導前5 min血糖水平為(5.27±0.32)mmol/L,對照組麻醉誘導前5 min血糖水平為(5.34±0.41)mmol/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51,P=0.397),觀察組誘導后5 min為(6.34±0.24)mmol/L,麻醉后2 h為(8.23±1.02)mmol/L,對照組分別為(7.65±0.44)mmol/L、(9.23±1.14)mmol/L,兩組均有升高,但觀察組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t=16.531,P=0.000;t=4.134,P=0.000)。
3 ?討論
胃癌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以消瘦、食欲缺乏、上腹疼痛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可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1]。臨床上通常使用手術方式治療該疾病。但容易造成患者系統正常生理功能、器官傷害,影響患者預后效果。隨著研究的深入,發(fā)現胃癌與糖尿病之間關系密切,胃癌合并糖尿病現象臨床上較為廣泛,且隨著患者血糖的上升,患者出現胃癌疾病的發(fā)生率越高[2]。
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疾病中具有較大占比,共包括特殊類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2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4個類型。該疾病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認為與高脂飲食、多食少動、飲食運動等具有密切聯系。麻醉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及復雜性,臨床上要求麻醉見效快。但是一旦患者病情變化,則導致患者出現麻醉并發(fā)癥、麻醉差錯、麻醉事故等嚴重傷害。引起患者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等功能紊亂。麻醉中第一步為麻醉誘導,具有一定的傷害及刺激,易造成患者負性情緒,如緊張、焦慮等。麻醉藥物會增加糖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血液中兒茶酚胺的分泌,從而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興奮交感神經,因此出現代謝障礙及功能異常[3]。此次研究中,觀察七氟醚及丙泊酚麻醉對麻醉維持及誘導對患者激素水平及血糖水平的影響。顯示兩組誘導后5 min、麻醉后2 h血糖水平均有升高,但觀察組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麻醉誘導前5 min胰島素水平比較對照組(P>0.05),誘導后5 min、麻醉后2 h兩組胰島素均有下降,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麻醉可增加患者血清IL-6水平及血糖值,持續(xù)性降低血清胰島素水平。丙泊酚對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激素及血糖水平的影響更小,適合該疾病患者使用[4]。此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均實施禁食禁水,糖分提供主要通過糖異生及肝糖原分解兩種方式。人體血糖水平調節(jié)主要經胰高血糖素、胰島素等,在應激條件下,胰島細胞出現異常分泌,強化患者各組織對胰島素的耐受性,增強糖異生作用,升高人體血糖水平,降低肝糖原合成。IL-6指因吞噬細胞、單核細胞等生成的細胞因子,具有抗炎性作用及免疫系統調節(jié)作用[5]。IL-6正常生理狀態(tài)中可對患者血液動力學及內臟組織代謝進行調節(jié),并可促進患者脂肪組織分解。并且,胰島細胞分泌期間,IL-6可對胰島素分泌平衡進行維持,屬于胰島細胞的促進因子。血清IL-6水平提升不但損傷患者胰島細胞,并且無法對胰島素表達進行促進,造成患者胰島素分泌異常,提升患者血糖水平[6]??傊?,麻醉藥物可持續(xù)提升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血清IL-6水平及血糖值,并持續(xù)降低血清胰島素水平造成患者損傷,屬于一種應激反應因素。并且,使用不同的麻醉藥物可出現不同的應激反應。此次研究中,僅對丙泊酚及七氟醚兩種常用麻醉藥物進行考慮,忽視手術創(chuàng)傷在其中的作用,因此結果具有一定限制。
綜上所述,相比較于七氟醚,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使用丙泊酚麻醉安全性更高。
[參考文獻]
[1] ?白玉燕.丙泊酚和七氟醚對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麻醉中血糖和胰島素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9):69-70.
[2] ?林紹立,林梁,洪甲庚.七氟醚與丙泊酚麻醉對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麻醉中血糖和胰島素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7):17-19.
[3] ?孫正春,胡青烽.丙泊酚和七氟醚對Ⅱ型糖尿病胃癌患者麻醉中血糖和胰島素的影響[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7,8(1):47-50.
[4] ?白玉燕.丙泊酚和七氟醚對2型糖尿病胃癌患者麻醉中血糖和胰島素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9):69-70.
[5] ?郭麗麗,姜艷華,曹學照.七氟醚與丙泊酚麻醉對老年胃癌手術患者免疫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 13(22):69-72.
[6] ?Shin MK,Han W,Joo H,et al.Effect of adrenal medullectomy on metabolic responses to 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 in the frequently sampled intravenous glucose tolerance test[J].J Appl Physiol(1985),2017,122(4):767-774.
(收稿日期:20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