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面目開得好的藝術作品往往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這種藝術魅力在于能否給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而新鮮感則來源于藝術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是需要畫家具有相當全面的知識儲備,如重“筆墨”、重“畫外功”、重“文心”、重“哲思”,畫家要不斷完善自我,才能做到“師古而不泥古”,才能在歷史的大浪中,劈波斬浪,努力找回自我,推陳出新。
關鍵詞:陸儼少;師古;不泥古
一、“師古”,“泥”與“不泥”
隨著繪畫藝術不斷的傳承和發(fā)展,對于“師古”這個歷史遺留問題,產(chǎn)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一些畫家堅持“泥古而不化”,而另一些畫家學會了“師古而化之”。中國的繪畫史告訴我們,歷史上“泥古而不化”的畫家在面對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繪畫作品時,過于敬佩,對其繪畫技法頂禮膜拜,很怕“不似古人”,他們被深深埋藏在前人的身影里,沒有創(chuàng)造出具有個人獨特面貌的作品,從而被歷史遺忘;與“泥古不化”不同的是“師古而化之”,有一些具有獨立人格的畫家,他們企圖擺脫“外物”的束縛、不落前人窠臼,努力進行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的長河中努力掙扎、奮勇向前。
我曾認為“師古”的“泥”與“不泥”是個人追求的問題,由于閱歷和喜好的不同,畫家們會有自己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見解,但陸儼少先生的《山水畫芻議》,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更聰明的學習方式。“轉(zhuǎn)益多師是我?guī)煛辈坏貌桓锌?,陸儼少先生是一位既富有智慧又有趣的老先生。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陸儼少先生的才思成就了他的繪畫藝術。
二、如何“師古”
陸老先生提倡學習繪畫首先要多看展覽、多看古跡,以此來提升自己的辨識能力和眼界,這樣心里就會有一個衡量標準,好的壞的作品也就一目了然了。但陸儼少對“看展”“看畫”很有講究??凑挂獡衿鋬?yōu),不是所有的畫展都有學習的必要,看展時,面對一幅繪畫作品要細心揣摩,先看整幅畫的氣息,再看它是如何布局、構圖的,再逐根線條的去揣摩,認真觀察每一個筆畫的起、行、收,要用指頭跟著比畫,用心去感受,閉目默記,還要看其是如何渲染的,最后將這些看到的、感受的默記于心,爭取做到一閉上眼睛,所看的作品猶如在眼前,這才是一次高效率的看展。提高了眼界之后,就要有相應的手頭訓練,鍛煉扎實的基本功,正所謂心摹手追,每看一次展覽,隨之畫技也跟著提高一籌,以此良性循環(huán)。
三、“師古”而“化之”
明白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源流派別、悟到了用筆、用墨的道理之后,如何將這些道理化為我自己的東西呢。陸儼少認為“轉(zhuǎn)益多師是我?guī)煛保覀円獙W會集眾家之所長,然后將其“化之”,而后“為我所用”。一個畫家的成功是要創(chuàng)立出具有個人獨特面貌的作品,但是一個畫家有了風格之后,往往就帶來了“習氣”,而這種習慣有好有壞,我們要對其有所認識。
首先學東西要有定力,要做到“不為名高所懾服”,“何者宜學、何者宜改、何者宜化”都要心中有數(shù)。有些技法雖好,但是不適合自己,也不能隨意汲取,否則反而適得其反。陸老先生其師馮超然先生曾囑咐他“畫畫不能太像”,齊白石也有此言“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畫是形象思維的藝術,是依附于形象、為形象服務的,這既是“似”;所謂“不似”就是筆墨除了要為形象服務之外,還要具有其獨立性,在脫離了形象之后,依然具有欣賞價值。皴、擦、點、染,在一點一拂之間,虛靈圓轉(zhuǎn)、沉著痛快。
好的作品往往經(jīng)得起反復推敲,使人看過之后依然縈回腦際,久久不能忘懷。這是一種隨著閱歷日深、功力漸進而生成的力量,就需要畫家下功夫要全面,陸游說“功夫在詩外”,畫畫也是如此,讀書、寫字、畫畫在打基礎階段一樣都不可偏廢,正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不僅如此,山水畫最講氣勢,這就需要去寫生,認真觀察大自然的各種變化,在有了傳統(tǒng)技法的扎實基本功的基礎上去看山看水,在主觀上對景物進行取舍和改造,再加入自己的想法,最終創(chuàng)立自己的面貌。
綜上所述,“師古”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化”,要學會將“師古”時看到的優(yōu)秀的、適合自己的東西轉(zhuǎn)化為有利于開發(fā)個人新面目的基石。創(chuàng)作不能硬創(chuàng)、轉(zhuǎn)化不能硬轉(zhuǎn)。我們要努力做到作品來自傳統(tǒng)又無悖于創(chuàng)新,與時代精神同呼吸、共脈搏。我們對新時代要有熱愛之情,看到山川新貌、草木花蟲,都從內(nèi)心產(chǎn)生熱愛,有一股情不自禁地把它們繪畫出來的熱情,這些都是創(chuàng)作的動力。然后加上自己對生活深入的理解,就會創(chuàng)作出讓觀者接受的、覺得美的,深受觀者喜愛的、有新的意境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陸儼少.山水畫芻議[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紀默(1996.2.18),女,漢族,籍貫江蘇徐州,碩士學位,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專業(yè)為美術,研究方向為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