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笑笑
摘 要 應用型高校對于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說,學習專業(yè)基礎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時塑造良好的人格同樣是大學必修課程。把君子的觀念融入大學課堂有利于對學生的人生觀和生活方式進行因勢利導的價值引領。君子觀適應于各種行業(yè)和職業(yè),不管大學生走入社會是以何種形式都可以用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份子,對大學生進行“君子”的教育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君子觀不僅是個學術問題,同時它也是實踐性項目。
關鍵詞 君子 道德理想 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與基礎,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蘊含著目前應用型高校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亟需的精神財富。高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的知識分子不僅對專業(yè)素質要求高,同樣的對道德素質也有更高的要求。但近些年來,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的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對高校也有不小的沖擊,高校不再是一方凈土。君子文化作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其與高校的特性高度契合,應成為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資源。
1君子文化概述
君子文化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眾多為當代人耳熟能詳?shù)氖煺Z比比皆是。而在先秦文化典籍中,“君子”更是一個使用頻度極高的熱詞,其在《周易》中出現(xiàn)124次,《詩經》中出現(xiàn)183次,《論語》中出現(xiàn)106次。作為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的《論語》,可以說是讀書人必讀的經典書籍,北宋政治家趙普更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現(xiàn)存《論語》20 篇中,在全書各篇中均有涉及,孔子對于君子的論述是君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人格是扎根現(xiàn)實土地之上的一種人格,是儒家教化的主要目標。
圣人是儒家人格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君子次之。圣人即至善至美的完人,可望而不可即,君子不同。“君子人格是儒家做人的理想或人格追求”,君子文化古今都有極強的道德性和現(xiàn)實性,不論身份高低貴賤,只要通過修身養(yǎng)性,人人都有成為君子的可能??鬃拥膶W說,尤其是君子理念,是對個人身心如何整合,個人與社會如何互動,個人與自然如何和諧這幾種關系的表達。毫無疑問,在大學校園傳播優(yōu)秀的君子文化能夠促進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對于他們形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精神的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傳統(tǒng)的君子文化畢竟是古代社會的產物,精華和糟粕并存,需要我們仔細篩選和精心研磨,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目的。
2君子文化的教育價值
君子文化是與時俱進的,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賦予了君子不用的時代內涵。人人平等的社會環(huán)境背景下,人人都可以通過道德修養(yǎng)成為君子。
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應用型高校來說也是如此,而君子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都表達了遠大抱負,為國獻身的愛國情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君子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與高校總體教育目標相融合,與當代先進文化相融合,挖掘其豐富的內涵,可以成為高校培育人才文化自信的理想載體。
君子文化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行的知行體系。從目標、內容、方法有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又有與之相對的方法論,重視實踐教育,內容涉及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各方面,讓學生的德育實踐日?;?、形象化、具體化。
3君子文化對應用型高校的實踐教育
社會進步、經濟繁榮并不一定帶來文化的同步繁榮,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文化的發(fā)展與我國的大國地位并不相稱,國家急需發(fā)展先進文化,對高校的要求同樣如此。高校文化需要主動構建,這也是文化實踐。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所特有的功利、浮躁等不良風氣破壞者大學的學習氛圍,不利于大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把高校與古君子之風相結合有利于高校成為社會風氣的引領者。
應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中比較特殊的群體,旨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而大環(huán)境下應用型高校在設置專業(yè)時大多是理工科類,這就使得校園文化的構建在學生中比較困難。在一些應用型高校,我們發(fā)現(xiàn)依托社團而存在的校園文化中關于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比較少,對于學生的君子之風的形成有以下幾點建議。
3.1以君子文化為標桿,激發(fā)學生學習君子文化的自覺
君子人格是一種道德概念,應該首先“求諸己”,即通過內在和外在的促發(fā),引導文化主體對君子文化產生心理認同,進而激發(fā)文化主體學習君子文化的自覺。
首先要強化應用型高校師生對君子文化的認同。君子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典范,承認人對于欲望的追求,但是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君子內心有仁德。所以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人格與現(xiàn)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并不沖突,是應該提倡的。所以,在應用型高校加強君子的文化教育。其次要以君子人格為標桿,培植應用型高校師生的君子情懷。君子人格的形成需要文化的熏陶和環(huán)境的影響,應用型高校要以君子人格為標桿,對教師提出明確的師德要求,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學風要求,在學校培植君子人格賴以生存的土壤。在一些高校已經有相關社團產生,有些高校師生自覺以君子來要求自己,這些都是應用型高??梢詫W習的方面。
3.2以君子文化為導向,加強應用型高校的文化實踐
教育行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校引領社會風氣的使命,在課堂課外師生都應該行為合乎“禮”,防止出現(xiàn)有違“君子風范”的行為。
首先應該讓師生了解君子文化的內涵,通過社團實踐等方式來宣傳。要通過相關文化活動把君子文化內化于心,可通過舉辦以君子文化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和實踐、君子文化學術論壇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形成君子人格的自覺性。其次,在課堂上要把君子文化的內容融入課堂,引用古文中關于君子的相關知識,這樣能夠很好的展開道德教育。
君子文化的構建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的努力。君子文化對于應用型高校來說是一個必要的道德教育方式,能夠很好的形成和諧的校園文化。我們相信,以君子文化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必將在應用型高校的建設中發(fā)揮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正南.“君子”考源[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8(05):29-37.
[2] 龔群.中國的君子人格理想[J].倫理學研究,2006(01):23-28.
[3] 朱小芳.中華傳統(tǒng)“君子人格”對高校人格培育的當代價值[J].中國高等教育,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