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帕孜麗婭·阿力木
回顧中國電影發(fā)展歷史,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在展現(xiàn)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笆吣辍睍r期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常表現(xiàn)為“少數(shù)民族的新生活、新面貌,透過新舊社會的強烈反差,有效地實踐著新生政權(quán)的意識形態(tài)運作”1。此后,20世紀80-90年代的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開始“強調(diào)歷史敘事和民族敘事的融合”2。2000年后,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開始探索少數(shù)民族電影的更多可能性,從內(nèi)容、主題到拍攝手法都在不斷創(chuàng)新。
新疆地域廣闊,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豐富多彩的地貌特征和多元互嵌的文化特色賦予了新疆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哈薩克族是新疆13個世居民族之一,也是4個人口過百萬的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新疆北疆廣袤的草原。哈薩克族題材電影作為新疆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0年之后繼續(xù)不斷探索自身發(fā)展出路,拍攝了一系列佳作。在這些影片中,處處可見作為新疆地域文化符號的自然風光、哈薩克族的民俗風情與哈薩克人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文明觀。
2000年以來,共有包括《美麗家園》(2004)、《風雪狼道》(2007)、《鮮花》(2009)《永生羊》(2010)、《牧漁人》(2011)、《小黑鳥》(2011)、《遠去的牧歌》(2018)等7部哈薩克族題材電影,其中,《美麗家園》《鮮花》《永生羊》和《遠去的牧歌》堪稱代表?!睹利惣覉@》首次反映哈薩克傳統(tǒng)生活方式與現(xiàn)代性之間的張力關(guān)系3;《鮮花》通過個人故事展現(xiàn)哈薩克族獨特民族文化;《永生羊》深刻地展示了哈薩克人的生命體驗和生存哲學;而《遠去的牧歌》則以更宏觀的視角講述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哈薩克牧民生活的變化。雖主題有所差異,但這四部影片無一例外全都展現(xiàn)了哈薩克族特有的民俗習慣。
民俗學家鐘敬文曾指出:“民俗歷來都是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民俗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又包含了群體的共同文化意識,因此,民俗在電影的情感、思想、氣氛、風格特質(zhì)等層面都具有極強的穿透力5。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哈薩克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哈薩克族題材影片往往會將故事與各種民俗事項結(jié)合在一起,不僅推動了故事發(fā)展,還能更好地深化主題。
以影片《鮮花》為例,影片講述了一位哈薩克族民間曲藝“阿依特斯”的女阿肯(女性演唱者)的故事,是“一部獨具特色的表現(xiàn)哈薩克族文化生態(tài)及其民族文化心理的故事影片”6。作為哈薩克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阿依特斯彈唱會”是哈薩克族一種即興彈唱表演的原生態(tài)文化形式。7影片非常巧妙地以哈薩克族相關(guān)民俗作為背景,在敘事結(jié)構(gòu)上分為六個部分,每個部分以阿肯彈唱的一種歌曲名稱作為主題,分“搖籃曲”“挽歌”“謊言歌”“阿肯歌”“哭嫁歌”“無聲”六部分。
在第一章“搖籃曲”中,鮮花因為“還子”習俗被過繼給了爺爺奶奶,這一情節(jié)不僅為鮮花之后成長為著名女阿肯做了鋪墊,更重要的是它還體現(xiàn)了哈薩克族不忘父母恩情的價值理念;第二章“挽歌”里,導演將胡賽因的葬禮作為重頭戲來處理,詳細地展現(xiàn)了哈薩克族哭靈歌、送葬、入土等喪葬習俗,既通過一組長鏡頭表現(xiàn)了鮮花從啞巴到開口歌唱的全過程,又在渲染了悲痛情緒之余,通過鮮花的歌聲點名了主題;第三章“謊言歌”和第四章“阿肯歌”中鮮花與卡德爾汗的戀情從開始到結(jié)束始終與對唱緊密相連,不但將古爾邦節(jié)引入其中,也通過鮮花留守草原、卡德爾汗選擇城市的處理,來表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開始受到?jīng)_擊的現(xiàn)狀……影片最核心的“阿依特斯”文化更是由影片攝制組“專程邀請自治區(qū)民族、民俗、劇作和阿依特斯專家對劇本進行論證,五易其稿”8才完成,可以說整個影片巧妙地將節(jié)日之俗、婚喪之俗、衣食住行之俗、游藝娛樂之俗與電影故事情節(jié)結(jié)合,又以濃郁的民族氣息和氛圍烘托人物,使民俗成為影片不可缺少的血肉,并且影片中每一次民俗的展現(xiàn),都是在傳達哈薩克族人民的文化價值取向。
在《永生羊》中,民俗風情的展現(xiàn)也隨處可見。故事由小男孩哈力的視角展開,在影片開篇,被父母逼婚的女主人公烏庫巴拉心煩意亂之下與哈力的叔叔凱斯泰爾參加“姑娘追”活動,皮鞭狠狠抽在凱斯泰爾身上,遵循了“姑娘追”的哈薩克族習俗——對男性有意時皮鞭要輕輕抽到,無意時卻要狠狠抽打的習俗,也從側(cè)面反映出烏庫巴拉此時對凱斯泰爾并沒有感情;之后又詳盡展現(xiàn)了哈力的成人禮,成人禮當天哈力一大早就被莎拉叫醒,換上了新衣,而凱斯泰爾要宰羊來招待客人,成人禮上,先有莎拉驅(qū)邪,再有紅胡子老人親手割下哈力留到現(xiàn)在的小辮子,給他帶上花帽,以示哈力正式告別童年,成了一個大人,整場戲讓觀眾對哈薩克族的成人禮習俗有了更直觀的體驗;而烏庫巴拉和凱斯泰爾結(jié)婚時,凱斯泰爾家中長輩與烏庫巴拉前夫家族長輩一同出席,長輩坐上席,其中又以男性長輩為尊,新人坐下席,凱斯泰爾盤腿而坐,烏庫巴拉屈膝側(cè)坐,也符合哈薩克族長幼有序、男性為尊的民俗習慣;在之后的分肉場景中,羊頭肉端上后,由居正中的長輩拿刀切分羊肉,第一塊羊頭肉給長輩,兩個羊耳朵給烏庫巴拉的兩個孩子,寓意孩子們要像羊羔一樣溫順聽話,整個場景極具生活氣息,非常自然,同時也將哈薩克族的民俗風情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展現(xiàn)哈薩克族的游牧文化下的民俗和伊斯蘭教影響下的民俗,《永生羊》中還大量體現(xiàn)了薩滿教對哈薩克族的影響,巖石上的壁畫、莎拉葬禮下的薩滿儀式都是對薩滿文化的表達。
不同于新疆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shù)民族,“在哈薩克族的民間禮儀和日常行為中,更多受到薩滿教的影響,他們精神信仰的世界還有著來自另外一種傳統(tǒng)的文化記憶和宗教烙印”。9薩滿對哈薩克族人的影響還體現(xiàn)在哈薩克族民眾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上,是哈薩克族最獨特的文明展現(xiàn)。
《遠去的牧歌》中同樣有大量篇幅講述哈薩克族人民的日常起居和婚喪節(jié)日習俗,且通過民俗的變化傳達改革開放以來哈薩克族牧民們生活和觀念上的變化。此外,無論是《美麗家園》《鮮花》,還是《永生羊》《遠去的牧歌》,都有不少鏡頭展現(xiàn)了氈帽皮衣、馕、奶疙瘩、氈房、馬拉雪橇等物質(zhì)民俗,這些民俗直觀地呈現(xiàn)了哈薩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就這一點來說,民俗對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的故事表達、影像風格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能夠使影片具備更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shù)品質(zhì),“所以電影傳播不僅僅是一種藝術(shù)傳播,更是一種文化傳播”。10
哈薩克族題材電影中的民俗常常會與自然風光結(jié)合,共同構(gòu)成一種風情敘事,“對于山川壯美、草原絢麗而又愛好音樂、能歌善舞的哈薩克民族而言,風光和歌舞當然是彰顯其文化身份、開發(fā)其文化資源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之一”。11
在新疆,哈薩克族主要生活在天山以北的地區(qū),所在地區(qū)有山川河流,也有崇山峻嶺和草原平川,草場四季分明,春天山花爛漫,夏天繁花似錦,秋天深沉靜謐,冬天白雪皚皚,這樣的自然風光造就了哈薩克民族灑脫、自由、奔放的民族性格,也早已成為哈薩克族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因此,哈薩克族電影中往往會用大量鏡頭展現(xiàn)景觀特色,從而表達哈薩克族特有的文化。
《遠去的牧歌》展現(xiàn)了“一曲悠揚的牧歌,一幅變遷的畫卷”,一開篇就是冬日轉(zhuǎn)場的壯觀景象。航拍鏡頭下,皚皚白雪靜美如畫,壯闊的美景有一種神秘的吸引力;而風雪過后,春牧場煥發(fā)了盎然生機。到了夏牧場,大片草原、成群的羊群在全景鏡頭下熱鬧非凡,少女博蘭古麗從草原上飛奔而下,鏡頭也跟著一起向下,一氣呵成,夏牧場的生機也一覽無余。等到秋牧場時,滿目金黃,遠景下的牧場帶著寧靜致遠的氣息,與牧民們不舍離開家園的心情強烈呼應,多了一絲感傷的美。影片中,每一次轉(zhuǎn)場都有大量的航拍鏡頭,從空中俯視整片廣袤的草原和巍峨的雪山,成片的駿馬奔騰在草原上,成群的駱駝邁著堅實的步伐,蜿蜒曲折的“阿吾勒”隊伍趕著牛羊,浩浩蕩蕩,綿延不絕。面對翻滾的大河,騎馬的牧民,高大的駱駝,還有蹦跳的羊群,都義無反顧地趟過河流,繼續(xù)前行。翻山越嶺之時,沿著陡峭山壁行走的隊伍放慢腳步,小心翼翼地踩實腳步,還時不時有石頭翻落山下……自然景觀的壯美和轉(zhuǎn)場過程的恢宏氣勢,展現(xiàn)了哈薩克族牧民豪邁寬廣的性格特征及其與自然生靈之間豐富細膩的情感,令人悠然而生一種崇高之感,構(gòu)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永生羊》中同樣有大量展現(xiàn)自然風光的遠景和大全景,比如烏庫巴拉向花騎表明心意前的那場戲,郁郁蔥蔥的森林中漂浮著散不開的霧氣,使這片樹林猶如仙境,同時又暗示著被逼婚的烏庫巴拉此時的心情也是云霧繚繞,有解不開的愁緒;凱斯泰爾知曉烏庫巴拉的心意后,獨自落寞地看夕陽,夕陽的余暉籠罩在草原上,溫柔中帶著感傷?!皩а輰㈢R頭對準華美壯麗的喀納斯,再加上悠揚的配樂,讓觀眾領(lǐng)略到濃郁的新疆自然風光及哈薩克族的人文情懷。攝影機游離在新疆阿勒泰草原上,所有的演員以及被包裹在電影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緩緩流淌出所有關(guān)于哈薩克文化的信息:慈悲、寧靜、和諧與包容?!?2
在《美麗家園》中,一開場就是大遠景,阿曼泰等牧民騎馬飛奔,趕赴阿曼泰父親的葬禮,疾馳的駿馬、飛揚的灰塵、起伏的山嶺、大片的綠蔭都讓觀眾目不暇接,在阿曼泰沉郁的獨白中,觀眾迅速被死亡和阿曼泰的傷痛傳遞出的情感所吸引,理解了草原之于哈薩克人的非凡意義。而后的叼羊比賽同樣從全景展開,在激烈的比賽中,一群年輕人騎著駿馬追逐、為村落的榮譽而戰(zhàn),圍觀的群眾加油打氣,將草原上的勃勃生機一覽無余;但在瑪依拉背叛兩人感情時,草原上的一切也似乎被一種濃郁的憂傷籠罩,與阿曼泰的心境一致……高山上的草原就像母親,無論孩子是離開抑或歸來,永遠溫柔以待。
在哈薩克族題材影片中必不可少的自然景觀所帶來的美學體驗,不單是為了展現(xiàn)草原風光,更重要的是以此解釋哈薩克族人民的民俗與心理變化、價值取向的由來,并以此為基礎塑造文化認同感。正如居伊·德波指出,“景觀不是影像的聚積,而是以影像為中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guān)系?!?3哈薩克族作為游牧民族,世代逐草而居,這樣的生活特性不僅讓他們對草原的感情深厚,也讓他們對部落、對族群有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感情。哈薩克族被認為是唯一一個沒有乞丐的民族,阿吾勒中的所有人會互幫互助,一家有事,家家?guī)兔?。在《遠去的牧歌》中,搭建氈房時,往往是先到的牧民會提前備好茶和食物,等后到的牧民到來時讓他們有一口熱茶喝,并會幫后到的牧民一同搭建氈房。《鮮花》中胡賽因去世時,也是整個部落的人一同操辦喪事,這不僅是因為胡賽因作為老阿肯備受尊敬,也是因為部落的緊密聯(lián)結(jié)。因此,在景觀美學的背后,實際上是哈薩克族人對族群、部落的深厚情感與游牧民族獨特的文化。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定的地域文化會因其特定的生態(tài)和景觀環(huán)境具有特有的文化特征和發(fā)展方式。對于哈薩克族而言,個人與家族/部落、個體與集體間不存在對立,任何個人行為都是集體性的、社會性的,這背后實際上凸顯的哈薩克族的價值觀,即“個體與集體是無距離的,‘我’與‘我們’沒有距離,個體存在于集體之中才能有身份”14,因此,相較于“我”,哈薩克族人更習慣于用“我們”,因為“使
用‘我’這個人稱代詞是在同伴面前貶低自己”。15
對哈薩克族來說,“我們”這個概念里包含的不僅是部落/家族,還包括整片草原、馬、羊、駱駝等草原上的所有生命,他們信奉的不是以景觀為主的自然地理,而是一種生命地理,即包含羊、駱駝、馬在內(nèi)的整個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哈薩克族人眼里,這些生命之間不存在差異和對立,甚至彼此間存在著親緣關(guān)系,具有等值的生命能量,也就是說,在哈薩克族文化中,“人=羊=駱駝=馬=草原=生命”16。因此,在哈薩克族題材電影中的草原往往不是單純的景觀呈現(xiàn),更多的是要通過草原來展現(xiàn)哈薩克族生活習俗與草原倫理中特有的生命意識,以此將草原生態(tài)與民族文化緊密結(jié)合起來。
“民族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文藝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民族文化心理上,各個民族的不同,不僅在于生活條件不同,而且還在于精神狀態(tài)的不同?!?7哈薩克族自古沿襲下來的游牧文明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被稱為人類適應環(huán)境的一個杰出典范?!安菰幕鞘来⒃诓菰系南让?、部落、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一種與草原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適應的文化,這種文化包括人們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風俗習慣、政治制度、思想觀念、宗教信仰與文學藝術(shù)等。”18草原上的哈薩克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秉承著中華民族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的價值觀,他們與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建立了極其深厚的感情,依托草原恩賜于人類的寶貴資源,一代一代繁衍相傳,建立起豐富多彩的生態(tài)文化,哈薩克族題材電影中也會表現(xiàn)這種生態(tài)統(tǒng)一體和哈薩克族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哈薩克族游牧生活須臾離不開草原與大地,依據(jù)大自然周而復始的四季變化而變化,這表明了以“阿吾勒”為集體的組織也是隨季節(jié)轉(zhuǎn)場,循環(huán)遷移,追逐水草以畜養(yǎng)牲畜,“夏不住山坳,冬不住梁山”,被稱為“候鳥民族”。據(jù)說,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薩克族人,搬家最勤的也是哈薩克人,而“哈薩克”本意就是“廣袤草原上自由遷徙的勇敢、自由的人們”。
在轉(zhuǎn)場過程中,春夏往往是牧民生活最為舒適的時候,秋天則開始擔憂,而隨時會遭遇暴風雪的冬天往往是最艱難地時光?!哆h去的牧歌》開場就是在暴風雪中艱難地上路,即將臨盆的女主人公卻突然不適,孩子要降生了,同行的牧人們趕緊搭建起了臨時氈房,燒上了熱水,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嬰兒的一聲長啼穿透了風雪,一個新生命在自然的懷抱中降臨人世。牧民們落戶牧場后,旅途的艱辛便化作悠揚的牧歌,哈薩克族人叼羊、對唱、舉辦婚禮,草原上總是充斥著歌聲、笑聲,哪怕很快又要踏上新的遷徙之路,也絲毫不會影響他們的熱鬧,這無疑凸顯了哈薩克族牧民樂觀的天性與順應自然的處世哲學。
哈薩克族的生態(tài)文明統(tǒng)一觀還體現(xiàn)在人與動物的深厚情感上。在哈薩克族人的價值觀里,動物與人同屬于一個生命體,人與動物間的關(guān)系不像是主人與隸屬物,更像是互相依存取暖的伙伴關(guān)系,甚至彼此間的生命可以互相轉(zhuǎn)換,他們共同守著這一片草原,哈薩克族的動物圖騰正是基于族人情感的價值和意義產(chǎn)生的歷史邏輯起點19。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運輸工具,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新疆自古生產(chǎn)良駿,漢武帝時就有“獲汗血馬來,作西極天馬歌”的記錄。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昭蘇縣,自古就是“天馬”的故鄉(xiāng);哈薩克族自稱“馬是我們的翅膀,詩歌是我們的心靈”;哈薩克族的傳奇長詩、神話、長曲、舞蹈中都有馬的典故在其中??梢哉f,馬文化滲透在哈薩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麗家園》中,駿馬玉頂黑是瑪依拉十歲時爺爺送給她的馬,一路陪伴瑪依拉成長,與瑪依拉感情深厚。在瑪依拉離開草原去城里上學時,玉頂黑獨自追著瑪依拉搭乘的汽車,眼里滿是不舍的淚水。此外,在影片開始的叼羊比賽里,阿曼泰的馬受傷了,也是玉頂黑臨時出場幫助村落拿到了第一名。也因為這些回憶,玉頂黑在轉(zhuǎn)場時被倒下的大樹砸到,身受重傷時,瑪依拉才會淚流不止。同時,瑪依拉也會對阿曼泰提出能治好玉頂黑的傷,就同意和阿曼泰在一起的要求?,斠览膫挠^與面對愛馬受傷時的不理智,不僅僅是出于主人對馬的愛護之情,更多的還是對心愛伙伴的深情。
哈薩克民族也被稱為“鷹的傳人”“鷹的使者”,鷹是哈薩克人的圖騰,因為哈薩克人有著跟鷹一樣的“雄心壯志”和抱負,至今在草原上,還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一匹好馬難換一只好雕。20鷹在哈薩克文化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是哈薩克文化體系中典型形象之一。哈薩克人自古將心目中的英雄比作雄鷹,對鷹的贊美,本質(zhì)上是對英雄人物的歌頌,而不了解鷹在哈薩克文化中的地位與功用,就無法洞悉哈薩克文化的本質(zhì)與特點。21
《遠去的牧歌》里胡瑪爾大叔的鷹陪伴了他幾十年,每一次轉(zhuǎn)場時,鷹都會在前方為“阿吾勒”探路,而每一次轉(zhuǎn)場完成后,在牧場上空飛馳的雄鷹都象征著哈薩克牧民的自由、奔放與雄心壯志。鷹對胡瑪爾大叔而言,是內(nèi)心精神的寄托,更是傳統(tǒng)游牧生活的代表。胡瑪爾大叔習慣的游牧生活就是騎著駿馬、拿起獵槍、追隨在前方指引的鷹,為“阿吾勒”的人打獵,也守護整個“阿吾勒”的安寧。雄鷹本是難以馴服的,但在影片前期,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鷹與胡瑪爾大叔的默契與深厚感情。無論生活中出現(xiàn)多大的事,胡瑪爾大叔都不會忘記給鷹喂肉,而鷹也總能安撫胡瑪爾大叔的焦慮。正因為前期的這些鋪墊,在胡瑪爾大叔最終決定接受定居時,鷹的絕食讓我們心碎。在胡瑪爾大叔的耐心勸慰之下,鷹終于起飛,卻一直盤亙在氈房頂上久久不愿離去,而它的哀鳴在草原上空也顯得蕩氣回腸。胡瑪爾大叔也隨后將自己關(guān)進了氈房,老人孤獨落寞的背影渲染出了他內(nèi)心的不舍,也讓觀眾為一人一鷹間的感情動容。
此外,哈薩克族這種與自然的統(tǒng)一還體現(xiàn)在“生與死的轉(zhuǎn)換”思想。哈薩克族認為生與死具有同等的絕對價值。正如《遠去的牧歌》導演阿迪夏所言,在影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把生命的‘生死別離’和自然界‘春夏秋冬’的輪回,兩者進行并行交替,生成‘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離’的生命哲學話題,這一話題完全契合哈薩克人生命哲學的理念。”22
因此,在《遠去的牧歌》里,幾個章節(jié)里生與死總是相伴而行,哈迪夏的丈夫死了,博蘭古麗出生;馬死了、小牛出生了,影片中有大量一生一死的事件和鏡頭,如此對照可以讓觀眾更深刻地認識到生與死的統(tǒng)一。在《永生羊》中也多次出現(xiàn)羊的獻祭。每一次宰殺羊之前,宰羊的人都會說:“你死不為罪過,我生不為挨餓”,也就是說是用羊的死置換人的生。這樣的一種獻祭儀式,實際上是完成生與死的交換。正如老年哈力在影片結(jié)尾處所說的:“生命世界原本就是循環(huán)往復的,縱使有太多的薩爾巴斯為我們犧牲,依然有更多的薩爾巴斯延續(xù)著它的生命。”23
“新疆的地理環(huán)境曾經(jīng)是一種決定命運的因素。人們的生活方式取決于他們在哪里居?。涸谏嚼镉文吝€是在被沙漠環(huán)繞的綠洲中定居?!?4當今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使得現(xiàn)代文明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日益劇烈,哈薩克族民眾的生活理念、思維方式等都也受到巨大沖擊。很多年輕人進入城市,過起朝九晚五的生活,仍堅守草原的牧民,也開始響應國家的號召,過起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影片《美麗家園》《遠去的牧歌》都對此有了展現(xiàn)。在《美麗家園》中,男主人公選擇了回歸草原,而《遠去的牧歌》則是飽含深情,對行將告別的傳統(tǒng)文化戀戀不舍。
當代哈薩克題材影片的創(chuàng)作,通過融入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觀美學、生態(tài)意識,彰顯了一種“生態(tài)電影”創(chuàng)作的可能?!白鳛槲幕^念的傳遞者,生態(tài)電影既反映和折射了人類對于自然生態(tài)觀念的變遷,同時也影響著現(xiàn)實空間內(nèi)人類的自然觀念,并以影響和改變觀念的方式,同時影響著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與生態(tài)文明社會的建設?!?5
對哈薩克民族來說,由傳統(tǒng)轉(zhuǎn)入現(xiàn)代是個漫長的過程,同時也會是個不可逆轉(zhuǎn)的過程,但是,哈薩克題材影片中所傳達出的對自然的崇敬,對生命的贊頌,以及質(zhì)樸的生活,熱烈的情感,卻是難能可貴的現(xiàn)代生活啟示錄,引領(lǐng)消失了詩意的現(xiàn)代人,借由影片回歸心靈的原鄉(xiāng),去想象在藍天草原雪山下,縱橫馳騁,壯懷激烈的快意人生。
【注釋】
1鄒贊.少數(shù)民族題材反特片的文化分析—以“十七年”時期影片為例[J].文藝爭鳴,2010(18):15.
2鄒贊.“羊”的邊緣書寫與民族風情敘事[J].藝術(shù)評論,2012(8):128.
3胡靜、張劉婷、夏小花.新世紀新疆哈薩克題材電影的區(qū)域形象與傳播策略[J].名作欣賞》,2014(2):17.
4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25.
5吳玉霞.民俗文化在新疆本土電影《鮮花》中的價值體現(xiàn)[J].新疆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1(3):58.
6王宜文.《鮮花》的兩個維度:文化之魅與時代之籬[J].當代電影,2010(7):26.
7娜斯拉·阿依拖拉.論哈薩克阿肯阿依特斯及其傳承特點—以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富蘊縣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2007:1-2.
8《鮮花》傳承哈薩克原生態(tài)音樂 展現(xiàn)新疆美景[EB/OL].http://www.1905.com/news/20100509/346577.shtml,2010.05.09.
9王敏.哈薩克人的制造地理、草原倫理與象征轉(zhuǎn)換—從電影《永生羊》何以“永生”的跨文化理解說起[J].民族文學研究,2012(4):154.
10吳玉霞.中國電影民俗文化的價值[J].電影評介,2010(9):17.
11李道新.風情敘事與文化生產(chǎn)—影片《鮮花》里的哈薩克文化及其市場前景[J].當代電影,2010(7):23.
12梁新榮.哈薩克族電影《永生羊》對族群認同的建構(gòu)[J].電影文學,2018(19):109-110.
13王圓方.新疆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中民族認同與文化傳播[J].新聞傳播,2017(3):27.
14王敏.哈薩克人的制造地理、草原倫理與象征轉(zhuǎn)換——從電影《永生羊》何以“永生”的跨文化理解說起[J].民族文學研究,2012(4):151.
15米歇爾·蘇蓋、馬丁·維拉汝斯著.他者的智慧[M].劉娟娟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7.
16王敏.哈薩克人的制造地理、草原倫理與象征轉(zhuǎn)換—從電影《永生羊》何以“永生”的跨文化理解說起[J].民族文學研究,2012(4):150.
17廖海波.影視習俗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39.
18寶力格.草原文化概論[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轉(zhuǎn)引自李莉.草原文化背景下的哈薩克族“黑走馬”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6(12):17。
19李艷華、王雨航.論生態(tài)文明生成與發(fā)展的價值觀基礎[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1):97.
20袁雅雷.哈薩克族的金雕獵鷹揭秘[EB/OL].http://www.ts.cn/homepage/content/2014-03/24/content_9469859.htm,2014.03.24.
21任慧婷.新疆哈薩克族鷹舞的文化闡釋[J].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7(2):29.
22阿迪夏·夏熱合曼、周軍.電影《遠去的牧歌》導演創(chuàng)作談[N].中國電影報,2018.9.26.
23轉(zhuǎn)引自梁新榮.哈薩克族電影《永生羊》對族群認同的建構(gòu)[J].電影文學,2018(19):110.
24王牧.馬背上的斷翅候鳥—哈薩克[J].中國民族博覽,2004(3):52.
25孫瑋.中國生態(tài)電影的創(chuàng)作反思與審美走向[J].電影文學,201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