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明
天落水,本質(zhì)上就是雨水,它們通過瓦屋的瓦壟流入屋檐下的大水缸,被儲存下來,通過沉淀濾清,寒溫暑涼,清冽甘爽,可以直接飲用。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它如同山珍海味之美。
江南多雨水,很多地方的老宅第,無論徽派建筑還是蘇州園林式宅院,甚至在很多鄉(xiāng)村的黑瓦青磚平房廊檐下,都會放置一個盛滿水的大缸,有些大缸上面加了一個斗笠狀的蓋,它們就是盛放天落水、供著一家老小飲用做飯所需的水源。
在我老家,大戶人家一般用七石缸盛放天落水。它是能放置七石大米(約420公斤)的缸,確實也夠大。有沒有盛放天落水,缸大缸小,一定程度體現(xiàn)這戶人家的身價。因為,首先得有瓦房,還要有七石缸。
七石缸和天落水,圍繞著我整個童年。一群孩子在大宅院充滿陰森感的前院后院玩耍,口干了,就會在就近的一口七石缸里偷舀一大勺天落水,仰頭咕嚕咕嚕喝個飽,用袖子一抹嘴,又撒野開了,仿佛這水就是能量,讓人平生無窮的力氣。
待到父親從鄰村用拖車帶回來一個大水缸,已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了。盡管那口缸是側面有一條長長“搭鏈”的修補過的二手貨,但它是足以讓我能挺起腰桿的“大家當”了。后來我才知道,父親在一只上海牌手表和一口七石缸之間作了艱難選擇。作為一個“教書匠”,父親是多么需要手表?。〖依锖貌蝗菀追e攢了12元錢,但父親還是選擇了對全家更為重要的水缸。
父親母親為接納七石缸忙碌了一個周末。父親架著竹梯爬上屋面,用掃把一行一行地把瓦壟里常年積累的鳥糞、灰塵和雜屑掃除干凈;去竹園里砍了根老竹竿,一剖為二,刮掉節(jié)內(nèi)分隔,用鐵絲把半爿竹竿固定在屋檐下。母親則把七石缸里里外外洗個干凈,移至屋檐下,用一些碎磚和泥土把缸固定停當,等待雨來。
幾天后,一場雷陣雨如約而至,十幾個瓦壟的水流入竹竿,經(jīng)竹竿嘩嘩嘩地導入七石缸。記不清我多少次去屋檐下,趴在缸口看接了多少水,興奮勁和幸福感不亞于過大年。
在老家,接取天落水是有些講究的:秋風送爽,下的秋雨干凈清冽,是精品;春雨綿柔甘滑,略遜;夏雨充沛但灰塵重,需過濾后飲用,為下品;梅雨時節(jié),江南易霉變,一般不取水而存。父親是高中老師,讀過大學,他知道這天落水看似干凈,喝著甜爽,其實會有大量細菌滋生,于是買來明礬,撒在七石缸里殺菌。一時間,左鄰右舍紛紛效仿。
我特別難忘喝母親用天落水和新米熬制的粥。它稠粘綿密,清香微甘。母親熬粥習慣了細工慢活,一膛軟柴的不溫不火,恰好熬成一碗粥的不薄不稠、入口即化。我有時在想,所謂鄉(xiāng)愁,不過是懷念母親起著大早、用門外七石缸里的天落水熬制的一碗新米粥了。
父親生前喜歡喝茶,尤喜龍井。即使后來有了自來水,打了個灶邊井,但是他如果有得好茶,一定燒一壺天落水沖泡,捧一本他喜歡的線裝書,有滋有味地喝著。那感覺,好像他喝出了所有人生的況味。這個形象,至今都清晰于我對他的懷念里。
而今,游歷古鎮(zhèn)古村落,一定會在屋檐下看到七石缸。只是很多人家在里面種花養(yǎng)荷,并不賦予它最初的功能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