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廣大四川地區(qū),普遍流傳著湖廣填四川、祖籍麻城孝感鄉(xiāng)的移民傳說,這個傳說其實是有著真實又宏大的史實背景的,但歷經(jīng)幾百年的傳承、遺忘、重構(gòu)后,史實與傳說之間的界限漸漸模糊。本文將通過對幾篇史料的分析,探討“湖廣填四川”的眾多移民是如何一步步將祖籍地具體到“麻城孝感鄉(xiāng)”的。
關(guān)鍵詞:孝感鄉(xiāng) 傳說 演變
湖廣填四川、祖籍麻城孝感鄉(xiāng)的移民傳說其實是真實的歷史過程,但歷經(jīng)幾百年的傳承與遺忘,傳說與重構(gòu)在所難免。下面筆者將結(jié)合幾篇史料,梳理“湖廣填四川”的眾多移民是如何一步步將祖籍地具體到“麻城孝感鄉(xiāng)”的。
第一篇史料來自陳志剛發(fā)表在《田野與文獻(xiàn)》第55期的《“麻城縣孝感鄉(xiāng)”傳說與王朝正統(tǒng)》一文。在這篇文章中,陳志剛提供了大量他在四川雅安水東鄉(xiāng)調(diào)查所獲得的民間文獻(xiàn),其中在水東鄉(xiāng)羅繩氹發(fā)現(xiàn)的一部《隨身寶》①(手抄本)中的一篇“清明祭文”頗為重要。
清明祭文:
嗚呼,我祖有靈,大啟人文,護(hù)佑子孫,福壽康寧。猶憶當(dāng)年,克勤克儉,興家洽業(yè),傳于后人,流芳百代,子孫綿綿。寒食佳節(jié),共慶清明。念切本源,祭獻(xiàn)墳塋。九泉一奠,略表微忱。神若不昧,來格來臨。
……
惟我先祖,本系楚人。始祖入川,樂業(yè)羅城,后世族繁,大啟人文。今有裔孫,又采新芹。沐恩報德,用獻(xiàn)牲豚。靈其有知,伏冀來臨。
……
惟我祖籍,湖廣麻城,始祖入川,諱曰○○,厥后族繁,子孫綿綿,克光前業(yè),佑啟后人。呵護(hù)裔孫,○入黌門,念切本源,祭獻(xiàn)墳塋。靈若不昧,來格來歆。
這篇“清明祭文”是作為固定格式出現(xiàn)的,文中的“○”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姓氏填上具體的祖先名稱。據(jù)陳志剛考證,“樂業(yè)羅城”表明此范文是本地人自己所創(chuàng);而“又采新芹”表明使用此范文的家族肯定是有人考中庠生,成為縣學(xué)或府學(xué)的生員;“惟我祖籍,湖廣麻城”作為固定格式與“又采新芹”相呼應(yīng),讓“祖籍麻城”與“科舉入學(xué)”之間產(chǎn)生了某種似乎是必然的聯(lián)系。
筆者認(rèn)為,此“清明祭文”還隱藏了如下信息:先祖楚人——又采新芹——祖籍麻城——入黌門。一方面,我們可以把這幾個關(guān)鍵詞理解為,必須是先祖為楚人,同時祖籍麻城且入黌門的人才可以用此范文;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又采新芹的人如果其先祖為楚人祖籍非麻城,但他默認(rèn)祖籍為麻城即可使用此范文;第三種情況為,又采新芹的人雖然先祖非楚人、祖籍非麻城,但只要他默認(rèn)先祖為楚人、祖籍為麻城亦可使用此范文。唯一不可改變的是必須家族里有“入黌門”者,因為范文中使用的是“又采新芹”,即是最近一段時間或最近幾代人內(nèi)有考中科舉者。
第一種情況是毫無疑義的,但第二和第三種情況就比較有意思了。第二種情況說明來自楚地的移民后裔如果不清楚祖籍何處,但他同意則可說成是麻城,第三種情況說明年代久遠(yuǎn)而不知從何方移民而來的人如果他同意,也可以直接說成祖籍麻城。麻城成了無法清楚追溯先祖移民歷史的科考中舉者的一種流行選擇。
另外的幾篇史料分別來自族譜、墓志銘和縣志。瀘州《武城曾氏重修族譜》載:曾氏少岷公(1480—1558)的《七十感懷》中載:族氏傳遺諜,汝寧徙麻城。入川代序遠(yuǎn),卜里萃聚更。②明萬歷十三年乙酉(1585年),《中憲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少岷曾公墓志銘》載:上世有祖,諱長一,自江西徙河南、再徙麻城,入蜀,家于江陽,為河西公,是為蜀之始祖。③清乾隆乙未年(1775年)《曾氏宗譜》寫道:始祖自明洪武初由楚之麻城遷蜀,佔籍瀘陽,落業(yè)郡北之大塘而家焉。清嘉慶瀘縣子棕房《曾氏族譜》:子棕孫泳鹍徙湖北黃州府麻城縣虎頭關(guān),葬麻城木陵山;子棕玄孫庭何,字河茜,徙四川瀘州□□,葬大塘。清光緒江陽《曾氏族譜》:元末明初避紅兵之亂,河西公自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xiāng)蔡都裹曾家村明洪武二年徙四川省瀘州水東壩至北玉蟾山后匡家寺。
梳理這幾條史料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曾氏祖籍的演變過程為:麻城(1480—1558)→江西徙河南、再徙麻城(1585年)→麻城(1775年)→麻城縣虎頭關(guān)(清嘉慶)→麻城縣孝感鄉(xiāng)蔡都裹曾家村(清光緒,距離孝感鄉(xiāng)被撤銷約四百多年)。清嘉慶時曾氏居虎頭關(guān)與清光緒時記述的孝感鄉(xiāng)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地點,虎頭關(guān)地處麻城縣北部,而孝感鄉(xiāng)則位于麻城縣西南。當(dāng)然,不排除河西公原居虎頭關(guān),后遷往孝感鄉(xiāng)的可能。然,光緒譜的修撰時間至早也在1875年(光緒元年)以后,而曾氏在明代史料甚至清乾隆的宗譜中并未提及其由河南入麻城的具體地點,事隔近300年(1585—1875)后,祖先落腳麻城的具體地點最終被記錄為孝感鄉(xiāng)。
除了逐步將祖籍地細(xì)化到“孝感鄉(xiāng)”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將祖籍地“嫁接”到“孝感鄉(xiāng)”。瀘縣《黃氏支譜序》寫于清嘉慶年間,在追述祖籍時說:“居楚邵武府建寧縣楚溪上包麻城孝感大墳壩”。④邵武府為原福建省邵武路,明洪武元年改路為府,建寧縣屬其轄地,楚溪為閩江水系金溪的支流,發(fā)源于該縣溪源鄉(xiāng)葉竹隘山麓,“上包”不可考,而“麻城孝感大墳壩”更不可考。民國《合川縣志·氏族》載,胡氏移民家族的遷川始祖胡正鼎,原籍“永州零陵縣孝感鄉(xiāng)”?!坝乐荨薄傲懔辍笔且坏囟?,都有悠久的歷史。零陵是中國36個古地名之一。漢代就置零陵郡,隋代郡廢置永州郡,此后二者被多次交替使用,但無論永州零陵的建制如何變遷,境內(nèi)均無孝感鄉(xiāng)。
仔細(xì)查考這些史料可以發(fā)現(xiàn),湖廣填川的移民并不是開始就很清晰的記錄祖籍為麻城孝感鄉(xiāng)的,而是隨著時間推移而慢慢被記述的。事實上,在清初社會,入川移民或避亂回蜀者大多為貧民,他們除了口傳外,往往無暇也無條件修譜、建祠、立碑來保存家族歷史,如民國《牟氏族譜》所載:迄我朝還定安集,恩野公于順治年間,還居云篆山下石馬場三角箐,斯時謀生不暇,何暇及譜……⑤因此,經(jīng)過一段時間或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后,這些家族或者家境殷實或者有科舉入仕者后,修譜收族的活動才成為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通過付出努力,如科舉成功(水東鄉(xiāng)隨身寶)、功名卓著(瀘州曾少岷)和“祖籍麻城”建立連接。此前有觀點認(rèn)為移民冒籍麻城孝感鄉(xiāng)以攫取社會資源,此例則恰恰相反,即是在獲得科舉成功或者說獲得與此相當(dāng)?shù)纳鐣匚慌c利益后,人們才選擇冒籍麻城孝感鄉(xiāng),而非相反。隨著“麻城孝感鄉(xiāng)”作為移民祖籍地的廣泛流傳,越來越多刻碑修譜的四川人在追述祖籍時選擇了“麻城孝感鄉(xiāng)”。四川人對于這個祖籍地的偏好隨著時間的推移達(dá)到了“人人言然”⑥的程度,以至于明明是其他省份遷來蜀地的移民也要在原來的祖籍地名后再嫁接一個“麻城孝感鄉(xiāng)”,如前文所列的瀘縣黃氏、合川胡氏。于是,填四川的廣大移民就這樣或有意或無意地將“麻城孝感鄉(xiāng)”納入了自己的祖籍記憶中。
注釋:
①陳志剛:《“麻城縣孝感鄉(xiāng)”傳說與王朝正統(tǒng)》,載《田野與文獻(xiàn)》第55期。這本《隨身寶》主要是民間文人日常使用的各種范文格式匯集,陳志剛考證其可能產(chǎn)生于咸豐九年(1859年)左右。
②[明]曾玙:《少岷拾存稿》卷1,載《美國哈佛大學(xué)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匯刊》集部第34卷,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版。
③[明]張佳胤:《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之《崌崍山房集》,第46卷。
④陳世松:《“麻城孝感鄉(xiāng)現(xiàn)象”探疑》,《社會科學(xué)研究》,2005年第6期。
⑤巴縣《牟氏族譜》:“牟氏譜圖序”,1930年石印本。
⑥民國《榮縣志》卷15《事紀(jì)》:“蜀人楚籍者,動稱是年由麻城孝感鄉(xiāng)入川,人人言然?!?/p>
(作者簡介:梁音,女,碩士研究生,四川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民俗文化)(責(zé)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