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 新疆大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托爾斯泰作為19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巨匠之一,在俄羅斯乃至整個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主要圍繞1812年衛(wèi)國戰(zhàn)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展開,描寫了1805-1820年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作家共刻畫了500多個人物形象,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波瀾壯闊的19世紀初俄羅斯民族生活畫卷,因此,這篇小說也被譽為史詩級的小說。關于這部小說的文學手法、人物形象、民族性格分析,已有不少研究,筆者主要是想通過主人公之一—娜塔莎兩次跳舞情節(jié)分析出19世紀俄羅斯貴族和農(nóng)民生活差異及其中體現(xiàn)出的俄羅斯文化分裂。
本文選取娜塔莎跳舞的兩個情節(jié)做對比,以求分析出貴族和農(nóng)民生活的差異,為進一步解讀文化內涵做好分析基礎。關于娜塔莎參加第一次舞會的描寫選自于小說第二部第三部分第14-16章,在叔叔家做客的情節(jié)選自于第二部第四部分第7章。
娜塔莎第一次參加舞會的情節(jié)主要講的是在1810年新年前夜葉卡捷琳娜時代的一個權貴在家舉辦舞會,邀請了沙皇、外交使團和達官顯貴來參加。娜塔莎的家族也受到了邀請,每個人都為了這次舞會精心準備。該情節(jié)從各種細節(jié)為我們刻畫了19世紀初貴族的奢靡生活,從中也映射出那個時代貴族的精神世界。
在叔叔家做客的情節(jié)主要講了娜塔莎和哥哥在打獵回來的路上接受了一個遠親地主的邀請去他的農(nóng)莊米哈伊洛夫卡做客。在叔叔的熱情招待和歡樂氛圍的感染下,娜塔莎跳起了俄羅斯民間舞蹈,她的舞姿完全不像一個受過法式教育的貴族小姐,活脫脫一個傳統(tǒng)的俄羅斯女孩兒。
貴族和農(nóng)民生活圖景在這兩個情節(jié)中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下面將從樂曲、歌詞和舞蹈、服裝配飾、行為方式、語言方面將之進行對比,為接下來的分析做好基礎。
(1) 樂曲、歌詞和舞蹈方面:
(a) Музыканты играли польский, известный тогда по словам, сочиненным на него. Слова эти начинались: ?Александр,Елизавета, восхищаете вы нас?.【1】
樂師們演奏當時因頌揚他的歌詞而出名的波蘭樂曲。歌詞的開頭是這樣的:“亞歷山大,伊麗莎白,你們令我們贊嘆不已?!?/p>
(b) ...когда он (Митька кучер) приезжает с охоты, ……Митька настроил и опять молодецки задребезжал Барыню с переборами и перехватами.【2】
他打獵回來時,(車夫)米季卡應當在獵人室里彈巴拉萊卡……米季卡調了調弦,彈起帶有一串滑音和裝飾音的芭勒娘舞曲。
(c) (Дяюшка играл на гитаре)...прокашлялся и запел свою любимую охотническую песню.
Как со вечера пороша
Выпадала хороша...【3】
(大叔彈吉他時)他清清嗓子,唱起他心愛的獵歌來:晚來雪花紛飛/下起一場好雪……
從功能來看,貴族舞會較之于日常供職是一個不拘束的交流領域、世俗化休息的一種方式,是官僚等級觀念弱化的一個場所。19世紀初正式地貴族舞會常常以波蘭舞開場,隨著歐洲人服飾文化和思維方式的變化,舞蹈也發(fā)生了變化。當時的波蘭舞有更大的自由性,可以不受舞蹈人數(shù)的限制,因此把舞蹈從冗雜和嚴格規(guī)范限制中解放了出來,成了當時貴族聚會中首屈一指的舞蹈 。除了波蘭舞,原文中還描述了娜塔莎和安德烈跳了華爾茲(вальс)和科季里昂舞(котильон),這一點在史料中得到了印證。科季里昂舞是舞會的結尾曲目之一,是法國古老的一種舞蹈游戲,卡德里爾舞的一種變體——即第一對跳什么舞,其他人也跟著跳什么舞,風格較為活潑自由。
而民間的歌舞常常以農(nóng)閑時休閑娛樂為主要目的,舞種主要是民間舞蹈(пляска),風格歡樂活潑、無拘無束,常用手帕做舞蹈道具。與民間舞相比較,貴族的舞蹈大致與歐洲風格一致,更莊重,尤其從文中描述的歌詞能看出這一點。
(2) 服飾文化方面:
自18世紀彼得一世改革起,貴族的服飾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19世紀初,貴族和農(nóng)民僅從外表就能很輕易地區(qū)分。原文對于貴族男女地服飾做了較詳細地描述。首先來看男士地裝束:
(a) Из карет выходили мужчины в мундирах, звездах и лентах...【6】從馬車中走出一個個穿著制服、佩戴星章和綬帶的男人……(b) Он был в синем фраке, чулках и башмаках,надушенный и припомаженный.【7】
他(娜塔莎爸爸)身上穿著藍色燕尾服,腳上穿著長筒襪和半高靿皮鞋,灑了香水,抹了頭油。
(c) Князь Андрей в своем полковничьем белом мундире(по кавалерии), в чулках и башмаках...【8】
安德烈公爵身上穿著白色的上校制服(騎兵的),腳上穿著長筒襪和半高靿皮鞋……
我們再來看大叔的穿著:
(d) ...дядюшка вошел в казакине, синих панталонах и маленьких сапогах.【9】
大叔換上了卡薩金和藍褲子,腳上穿著小皮靴進來了。
燕尾服(фрак)是19世紀俄羅斯貴族的禮服,男士通常在慶典等正式場合、舞會上著燕尾服。而商人穿常禮服(сюртук),這種禮服,沒有燕尾服那么隆重,在商人中間流行了起來。后來這種常禮服慢慢縮短,就是現(xiàn)在的夾克。俄羅斯的農(nóng)民則身著卡薩金(казакин),是19世紀俄羅斯男士外套的一種,由民族服飾舊式長袍(кафтан)演變而來。貴族男士的服飾主要特點是可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比如,很多人穿制服、帶勛章綬帶就是身份地位的體現(xiàn)。
下面再來看貴族女士的裝扮:
(a) Зеркала по лестнице отражали дам в белых, голубых,розовых платьях, с бриллиантами и жемчугами на открытых руках и шеях.【10】
樓梯上地鏡子照出了穿著白色、淺藍色、粉紅色地連衣裙,在裸露的手上和脖子上戴著鉆石和珍珠首飾的女士們的倩影。
(b) На графине должно было быть масака бархатное платье, ……. Волоса должны были быть причесаны à la grecque.【11】
伯爵夫人應當穿紫紅色絲絨連衣裙,兩位小姐則在粉紅色綢襯裙外面穿白色薄紗連衣裙,兩位小姐則在粉紅色稠襯裙外面穿白色薄紗連衣裙,上身佩戴玫瑰花。頭發(fā)應梳成希臘式。
(c) ...надушены и напудрены; обуты уже были шелковые ажурные чулки и белые атласные башмаки с бантиками...【12】
噴了香水撲了粉,腳上穿上了透花的絲襪和帶蝴蝶結的白色緞鞋……
而對于大叔家里的女眷女仆,作家并沒有刻意地著墨,主要是通過她們的言行來刻畫農(nóng)婦形象,只是提到“赤腳”等字眼?;蛟S是由于農(nóng)民生活過于簡單淳樸,即便想著墨也無從下手。但從整個做客情節(jié)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鄉(xiāng)土氣息、熱情歡樂、無拘無束的鄉(xiāng)村生活,這真是作家精湛技藝的體現(xiàn)之一。
(3) 行為方式方面:
18世紀前,社交場合大多只有男性的身影,彼得大帝的改革措施涉及了女性受教育的問題,促使了女子貴族學校的建立,比如斯莫爾尼貴族女子學校。原文中也涉及了貴族社交的一些禮儀:
(a) Почти всякий раз, как подъезжал новый экипаж, в толпе пробегал шепот и снимались шапки.【13】
幾乎每到一輛馬車,人群中都發(fā)出低語聲,許多人摘下了帽子。
(d) Две девочки...одинаково присели...【14】
兩個姑娘……用同樣的姿勢行屈膝禮……
而大叔農(nóng)莊里的人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態(tài):
(b) Присутствие Наташи, женщины, барыни верхом,довело любопытство дворовых дядюшки до тех пределов, ……,и не может слышать и понимать, что говорят о нем.【15】
娜塔莎這位貴族小姐騎馬來到,使得大叔的好奇的仆人們極為驚訝,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毫不客氣地到了她跟前,打量著她,當著她地面評頭論足,好像她不是人,而是一個既聽不見,也聽不懂他們說的話的怪物似的。
(c) Анисья Федоровна...сквозь смех прослезилась...(16)阿尼西婭?費多羅芙娜笑得流出了眼淚……
文中描述了男貴族的脫帽禮,和很多與女性相關的禮儀:吻手禮、屈膝禮等。這些禮儀被視為是“文明”的表現(xiàn)之一,既使它們是拘謹?shù)?、小心翼翼的、甚至是不便的、不靈活的。這里值得關注的是,女性成為是18-19世紀歐洲社交場合的重要角色,娜塔莎這次舞會的女主人便是典型的代表。當時很多女性的文學藝術造詣超過了男性,比如俄羅斯科學院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女院長達什科瓦公爵夫人,再如被奉為19世紀莫斯科文學沙龍座上賓的沃爾孔斯卡婭,她與許多像普希金、茹科夫斯基等文化名人交好。
農(nóng)莊里的農(nóng)民的表現(xiàn)非常自然甚至有些粗俗,但給人一種輕松自在的感覺。作家讓娜塔莎在大叔家“毫無理由的開懷大笑”、不由自主地跳舞、感到了“再也不會有的幸福和平靜”,正是因為這樣的氛圍,作家也是想告訴讀者,自然樸素的農(nóng)莊才是俄羅斯人的精神家園。
(4) 語言方面:
在語言方面,原版小說中很多貴族生活場景都是用法語寫的。18世紀起,在一些貴族家庭里,俄語是被禁止的。在貴族學校,說俄語要接受懲罰。法語和德語被視為一種時尚,它們是有教養(yǎng)的標志,也是上層社會歸屬的重要標志之一。托爾斯泰在9歲前沒有接觸過俄羅斯文學,屠格涅夫在8歲時第一次看到俄語書,很多貴族的俄語都是跟仆人們學的。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貴族也很少講母語。
以上分析表明,19世紀初俄羅斯社會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病態(tài)社會文化現(xiàn)象——文化分裂或稱社會文化分裂 (культурный /социокультурный раскол)。這種現(xiàn)象是指社會關系和文化價值之間產(chǎn)生的尖銳矛盾狀態(tài)。社會文化分裂的直接指標有社會關系與文化、科學、教育的關系失衡,一個社會階層中的個體無法接受其他階層人及其思想觀念,形成經(jīng)常性的相互對立的社會關系(社會精英與中產(chǎn)階級及其他社會階層對立)等。本文的兩個選段更是很直觀地把當時俄羅斯貴族階層和農(nóng)民階層的文化差異顯現(xiàn)了出來。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俄羅斯的文化分裂?而這種現(xiàn)象又引起了什么后果?托爾斯泰為什么要在小說中反映該現(xiàn)象?
提到18-19世紀的俄國史,不論從哪個角度講,都繞不開彼得一世改革。正是從彼得大帝開始了劇烈的、真正意義上的俄羅斯分裂,這成了俄國接下來歷史發(fā)展的主導因素。彼得大帝的改革總體來說就是全盤西化,他曾頒布法令禁止貴族穿俄羅斯傳統(tǒng)的長衫,禁止貴族男士留胡須,提倡穿歐式服飾、效仿歐洲禮儀。違反法令者要交稅或者當街減去長衫、剃胡須。彼得大帝甚至親手為反對新政的老貴族剃胡須。但這些改革措施均只針對貴族,不涉及神職人員和農(nóng)民等,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不是改革的對象。除此之外,貴族必須學法語,俄國宮廷中主要用法語而不是俄語交流。整個貴族社會從衣著、言行舉止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都逐漸歐化,因此貴族和其他階層人民的距離越來越遠。
因此,彼得改革最主要的一個影響就是造成了俄國社會的文化分裂。改革實行后的一個世紀內,俄國社會分裂成了兩個不平等的部分:有著歐化世界觀和文化價值觀的貴族和持有舊的、俄羅斯民族思想的其他社會各階層。因此,在對比文學選段時,我們可以觀察到兩個“俄國”,即俄國貴族世界和以農(nóng)民階層為代表的其他社會各界,也可以說是“本土”俄羅斯和“歐化”俄羅斯。
在全盤西化之前,俄羅斯的文化底色是土生土長的多神教文化、后來的拜占庭文化和蒙古韃靼人統(tǒng)治下的東方文化的多元混合體,西化后的俄羅斯是歐化的模式,貴族說法語或德語、效仿歐洲禮儀和穿著、甚至休閑方式(假面舞會、劇院、沙龍等)。
現(xiàn)在我們回到文中開頭提到的那個問題,小說畢竟是虛構的。娜塔莎可能并沒有其人,她最多只能是一類人的代表或者幾個人的結合,托爾斯泰究竟為何要在小說中安排這樣兩個情節(jié),要讓娜塔莎既和貴族一樣跳歐式舞蹈、又要讓從小受貴族教育的她與生俱來的會跳民間舞呢?
1805年俄法戰(zhàn)爭打響后,一些貴族精英卻整天沉浸在紙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中,就像娜塔莎第一次舞會中描寫得那樣,更有甚者,他們支持法國和拿破侖(比如小說中的皮埃爾?別祖霍夫)。而下層人民卻在1812年衛(wèi)國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得異常英勇,一些進步貴族開始思考, “我們”說法語,言行舉止和法國人沒什么區(qū)別,現(xiàn)在卻遭到法國人的侵略。那些和“我們”不一樣的土里土氣的俄羅斯人卻誓死捍衛(wèi)“我們”的國家。因此,當時許多人心中產(chǎn)生了一種身份認同危機——“我們”究竟是誰。
至此,圍繞著這個問題,在19世紀的俄國涌現(xiàn)了幾種重要的社會思潮——斯拉夫派崇尚彼得大帝改革前的“俄羅斯”生活方式 西方派致力于將俄羅斯繼續(xù)西化 民粹派,他們與托爾斯泰的觀點相去不遠,認為農(nóng)民是天然的社會主義者,鄉(xiāng)村組織將是一種新的社會范式【17】,托爾斯泰的這部偉大的創(chuàng)作是在60年代完成的,他和很多思想家一樣試圖重新找回“自我”,找回“俄羅斯人”。作為一個作家,他自然要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來重新創(chuàng)造這個“逝去的民族”。所以,娜塔莎跳俄羅斯民間舞蹈正是找尋俄羅斯人血液里流淌的“俄羅斯性”的一種表現(xiàn)。
托爾斯泰描繪出如此反差之大的兩個情節(jié)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文化分裂可以導致身份上的分裂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托爾斯泰本身即有“俄羅斯人”的身份,也有“歐洲人”的身份。很多當時的貴族都是這樣,在上層社會中扮演歐洲“文明人”的角色,而在私人生活中不由自主地過上了懶散愜意的“俄羅斯人”的生活。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的,“我們俄羅斯人有兩個祖國:俄羅斯和歐洲”。托爾斯泰筆下的娜塔莎能在大叔家無師自通地跳起民族舞正是這種現(xiàn)象的真實寫照。
《戰(zhàn)爭與和平》歷經(jīng)三個世紀仍不褪色,托爾斯泰也成了不朽的作家,這樣偉大經(jīng)典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作家的精湛技藝,更少不了作家的民族責任感。短短的兩個情節(jié)中足可窺見一個民族的生活圖景和一個偉大作家內心的崇高精神境界,這正是這部小說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