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玲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湖南長沙 410083
基于對高蒂爾的"道德"的不同理解,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對"互利道德"的認識主要存在兩種觀點.有人看到了直接追求利益最大化應該受到我們與他人達成協(xié)議的約束,所以他們把"道德"理解為"有理性的個人在相互交往中,遇到類似"囚徒悖論"情景中的次佳化問題時,愿意接受的不偏不倚的限制性條款." 道德服務于人們的合作利益,行動者同意合作是為了避免人們因利益沖突而彼此傷害.
有人則從契約論的角度來理解高蒂爾的"道德",認為"道德"是理想化的代表在某種理想條件下就互動條款討價還價而達成一致的規(guī)則.他們主要從契約主體、討價還價和初始交易狀態(tài)(initial bargaining position)這三方面來研究高蒂爾的"道德".第一,其道德主體是有能力向他人提供益處的理性自私的"經(jīng)濟人",而兒童、嚴重殘障者和未來的人則被排除在外.這種"契約理論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chǔ)之上的" ,它無法對弱者的正義訴求提供支持.第二,目前國內(nèi)學者對討價還價的概念的界定主要是通過與其他類似概念進行區(qū)分來闡述高蒂爾的最小最大相對讓步原則(principle of minimax relative concession).在討價還價中,人們遵循最小最大相對讓步原則.每個人做出的相對讓步值為(U2-U3)/(U2-U1)=c.第三,初始交易狀態(tài)是契約理論從假設(shè)的協(xié)議到真實的道德制約的一個合理的出發(fā)點.它要受到洛克條款(Lockean proviso)的限制,其之所以需要受到洛克條款的限制,是因為"最小最大相對讓步(minimax relative concession)規(guī)則雖然反映了實際的討價還價過程 ,但尚未做到公平." 由于該道德是在一種理想的環(huán)境下建立的,所以很多人懷疑其理論的現(xiàn)實價值.
關(guān)于約束最大化的合理性的論證莫衷一是,大體論證如下:約束最大化策略優(yōu)于無約束最大化策略(Straightforward Maximization),因為約束最大化更能幫助個體實現(xiàn)其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在透明或半透明情況下,人的行為傾向是為人所知的,約束最大化者在社會上更受歡迎,可以吸引更多的合作者;相反,無約束最大化者由于其自身行為傾向而被排除在合作之外.因此,約束最大化者比無約束最大化者更能從合作中獲利.所以當約束最大化者占人口的大多數(shù)時,采取約束最大化是理性的.
國內(nèi)外學者對約束最大化合理性的論證的意見不一.關(guān)于其合理性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參數(shù)錯誤,合理性論證包含循環(huán)難題,同時在博弈理論、透明和半透明假設(shè)等方面存在問題.
①參數(shù)錯誤.為了研究半透明度的條件,高蒂爾引入了概率.因此,霍夫特?登?哈特戈認為,高蒂爾把戰(zhàn)略選擇的問題當成了一個參數(shù)選擇的問題.他之所以這樣看,是因為在戰(zhàn)略理性的推理中,根本不允許出現(xiàn)任何概率.
②循環(huán)論證難題.霍夫特?登?哈特戈指出,相互期望的分層模式不能建立在對稱的條件意圖之上.如果相互期望的分層模式要建立在對稱的條件意圖之上,就會面臨循環(huán)難題.因為只有當條件滿足時,條件合作者才會同意合作.條件是你準備與我合作,雙方為了確定各自合作的條件的滿足,他們就會陷入無窮無盡的等待,從而無法合作.
③博弈理論等方面的問題.第一,一次性囚徒困境.在一次性囚徒困境中,"不論另一方采取什么行動, 違反協(xié)定的好處總是大于遵守協(xié)定的好處," 所以行動者沒有理由遵從道德.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一次性囚徒困境中的行為者缺乏信任和對他人行為傾向的了解,他們無法做到遵從道德.第二,重復性囚徒困境.即使約束最大化的合理性論證在重復性囚徒困境中能得到的更好的證明.但是當互動只有約束最大化者和無約束最大化者兩個人時,遵從道德也是非理性的.因為他們合作而遭受的損失無法得到補償.第三,動態(tài)博弈.高蒂爾認為,即使約束最大化者占人口的少數(shù),采取約束最大化也是理性的,因為隨著約束最大化者在人口中的增長,他們將最終占人口中的大多數(shù).高蒂爾的這一辯護遭到了質(zhì)疑.有人認為,這個推理有一個明顯的弱點,那就是無法解釋為什么第一個人選擇約束最大化策略是理性的.就算它沒有上述這個問題,它也存在另一個問題,"沒有一種策略是真正穩(wěn)定的,也沒有一種策略能夠獲得永生.一切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
④約束最大化者人數(shù)的多寡.某些人贊同高蒂爾對約束最大化者人數(shù)的假定.他們認為,在多局博弈中,如果交往者不止兩個,且約束最大化者占優(yōu)時,遵從道德顯然是理性的.他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約束最大化者從合作獲得的收益將大于直接最大化者從背叛中獲取的收益.而楊?冉?羅(Young-Ran Roh)則認為,選擇約束最大化策略是否理性,部分由約束最大化者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小來決定.同時,在包含無條件合作者(Unconditional Cooperator)的透明情況下,約瑟夫?梅塞利(John Messerly)則分別計算出約束最大化者所占人口比例不同的預期效用,以精確的數(shù)學計算結(jié)果直觀地證明:采取約束最大化者是否理性取決于約束最大化者、無約束最大化者和無條件合作者在人口中的分布.
⑤透明和半透明假設(shè)等方面存在問題.學者們對高蒂爾關(guān)于約束最大化的合理性在半透明情況下是否是成功的存在質(zhì)疑,但是關(guān)于其在半透明假設(shè)中存在的問題有不同的見解.總的來說,半透明假設(shè)中至少存在兩個問題.第一,與他假設(shè)理性的人盡可能最大化其自身利益有關(guān).高蒂爾關(guān)于約束最大化合理性的論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行動者是否知道他人是一個約束最大化者或他人是否知道行動者是一個約束最大化者.而在半透明的情況下,效用最大化者自身比其他類型的人將更加不透明,當欺騙對他有利或可能的時候,他將試圖欺騙別人.因此,在半透明的情況下,理性的人將通過掩蓋自己真實的行為傾向來獲取利益最大化.第二,合作意圖不可以通過過去的表現(xiàn)得到證明.在半透明的條件下,雖然了解行動者過去的行為表現(xiàn)可以提高約束最大化的合理性的可能性,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我們采取合作戰(zhàn)略的決定性條件.
對約束最大化的評價既有批判,也有贊同.批判:第一,有人以契約主體為著手點,他們認為這種不包含弱勢群體的"道德"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道德.第二,不可以將所有的道德原則都可以歸結(jié)為"互利道德",它與傳統(tǒng)的道德既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其實,就算高蒂爾的論證完美無缺,也只能保證一部分道德的合理性.而且,就連這一部分道德原的合理性也是有條件的.第三,高蒂爾的努力是從理性的自利行為推導出道德原則.但是,瑪格麗特? 莫爾(Margaret Moore)認為,這一努力最終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其次是辯護.高蒂爾約束最大化的合理性論證的結(jié)果得到了羅伯特?阿克斯洛德(Robert Axelrod)所作的旨在探討合作的邏輯的計算機實驗的結(jié)果的佐證.但是這種計算機實驗忽略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個問題,人會犯錯,而計算機卻不會.而且,布雷?布魯克(Bray Brooke)更是認為,高蒂爾的社會契約論要比以前的任何契約論都飛得更高, 也更專業(yè)化.
從國內(nèi)的研究文獻可知,國內(nèi)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高蒂爾的道德互利論進行了探討,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這種研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國內(nèi)學者著重研究道德互利論的建立,而極少關(guān)注作為道德互利論遵從——約束最大化理性的證成及其本身存在的問題.即使有相關(guān)涉及,也是比較片面的.第二,大多數(shù)研究是對道德互利論的辯護,而缺乏對該問題的批判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和綜合性研究.第三,布坎南、卡瓦克、奈特等人與高蒂爾的立場大致一致,但是關(guān)于他們思想之間的異同的研究很少.更有學者,只是抓住高蒂爾的文本教條解讀,信仰式的去維護一些詞句,缺乏反思性思維,不能以批判的眼光、歷史發(fā)展的視角綜合理解,難以對更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總之,互利道德思想的研究與應用,內(nèi)容豐富,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