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木希
音樂鑒賞通識課是面向非音樂專業(yè)的高校大學生開設的選修課程,其內容包含對音樂的認知、理解,最終發(fā)展為對音樂的喜愛,從而達到審美教育的基本要求。自1999 年來,我國發(fā)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后,美育教育被正式列入國家的教育方針,從社會的各階層各學校,下至幼兒園上至高等學府,對美育教育高度重視,積極開展提高國民素質的審美教育工作。
高校作為對公民進行正規(guī)教育的最高層次學校,是施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陣地。2010 年9 月在國家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再次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由此可見,美育教育的工作要有計劃,有目的,并且持續(xù)開展。
自《綱要》發(fā)布以來,全國各大高校都在積極的開展美育教育工作,尤其在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方面,針對美育教育的特殊性,深化課程體系結構的建設,許多普通高校把藝術教育納入課程計劃,在大學通識教育中尤為明顯。高校中的藝術教育涵蓋內容及其廣泛,筆者在對吉林省不同層次的高校進行通識課教育的調研中發(fā)現,在綜合院校的課程設置中都有藝術通識教育的課程,有學分約束,有的將藝術通識課為選修內容,而有的學校個別專業(yè)中將藝術通識課列入本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也就是說學生在整個學習階段都要接受藝術課程的學習與體驗。
關于音樂類通識課的內容與形式極其豐富,如:“西方古典音樂鑒賞”“大學生音樂鑒賞“電影音樂賞析”’“歌唱體驗與欣賞”“奧爾夫聲勢與律動”“中國古曲鑒賞”等。課程的內容形式多樣,類別豐富。但對于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這些通識課的開設往往滯留于表面。首先,很多老師認為非專業(yè)的學生無非就是聽聽音樂就可以,學生也在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下,被灌輸式、被選取式的接受音樂;其二,很多老師不重視學生課程中的參與性,他們認為,學生本身對于音樂是毫無知情且無法參與到其中,這就顯的教學過于固化與死板;其三,學生無法真正感受音樂的魅力,無法真正理解音樂到底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對于學習音樂的目的和意義含糊不清,選擇藝術通識課是在完成學校學分的規(guī)定,結束課程之后,他們對于音樂本身的審美還達不到一定的高度,因此,美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沒有很好的落實。作為踐行音樂美育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我們應向學生提供什么樣的美育課程,這是當前最切實、最必要的思考。
1.基于美育教育的實踐環(huán)節(jié)
筆者長期致力于高校音樂通識課的教育中,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也發(fā)現這樣的問題:首先,很多學生是很喜愛音樂的,對音樂有強烈的愿望,但由于其音樂教育的初級階段的嚴重缺失,導致不能掌握音樂的基礎要素,老師講授很基礎的內容他們難以理解,從而在課堂中漸漸失去探索音樂的興趣;其次,教師面對大多數不懂音樂的學生,為使大多數同學都能理解音樂,多以聆聽音樂為主要形式,授課過程略顯單一性,平面式的教學方式普遍存在。基于美育目標的教育思考,筆者認為大學生音樂鑒賞通識課的教學模式不僅要與課程特定的目標、條件和內容相匹配,更重要的是還要與大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和可接受程度對等。鑒于以上思考,結合筆者多年大學音樂通識課《西方古典音樂鑒賞》與《歌唱體驗與欣賞》的深切體會,逐漸摸索提出一套以“實踐”為核心教學模式,并將其貫穿在整門課程的設計中。
2.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馬克思說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應用型本科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途徑,學生在音樂通識課中,通過實踐的環(huán)節(jié)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深入思考音樂帶給他們的感受。筆者在多年的音樂鑒賞通識課教學中,加入大量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每一次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無不例外深受同學們的喜歡,它不僅是課堂中的內容,甚至可以延伸到課后。學生的角色也發(fā)生很大的轉變,他既是參與者,也是合作者(兩個同學進行實踐表演),又可以是一個辯論者(根據不同音樂審美的變化)等。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豐富大大提高了音樂鑒賞通識課的趣味性與學生的參與度,對于學生對于老師都是很好的課程體驗。這些教學方式與21 世紀初始提出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念可以很好的融合,是培養(yǎng)學生的體驗能力、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時,能夠落實音樂美育教育功能的基本要求。
3.實踐可以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
音樂鑒賞通識課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開設,創(chuàng)新性地將實踐體驗帶入課程教學中,在課程教學模式、信息化教學和課程設計等方面都進行了創(chuàng)新實踐。經實踐檢驗,音樂鑒賞通識課建設與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切實,這不僅可以建設一支高水平教研能力的教師隊伍,在促進高校的美育教育的同時,還能提高教師在設計實踐環(huán)節(jié)時提高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屬于雙項促進雙項提高。藝術專業(yè)為藝術類實踐性通識課的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土壤,而藝術類實踐性通識課的教學成果和信息化資源也促進藝術專業(yè)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最終實現藝術素養(yǎng)類通識課和藝術專業(yè)教學的良性成長。
音樂鑒賞通識課是高校實施藝術教育的主要途徑,該課程的目的是使大學生通過對音樂通識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來提高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審美能力,通過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對音樂的學習更為深刻,進而得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發(fā)展思維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在音樂鑒賞通識課中,可根據同學們的能力設計實踐環(huán)節(jié),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1.音樂素養(yǎng)方面
音樂的基礎素養(yǎng)對于大學生認識音樂了解音樂及其重要,很多學生在低年齡學段時錯過了音樂素養(yǎng)的學習,如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從基礎的樂理方面介入對于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過于困難,所以這個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實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比如在音的高低方面,可以教授學生學習柯達伊音樂手勢,來感受音的高低;在音的強弱中,可以給同學們分組,一部分同學模擬在大山中呼喊,另一部分同學模擬出呼喊的回聲,讓同學們通過實踐環(huán)節(jié)來感受聲音的強弱關系;在節(jié)奏方面,可以運用奧爾夫的音樂律動游戲,比如杯子游戲,或者奧爾夫的聲勢體驗,使同學們感受音樂的律動與節(jié)奏。學生們通過大量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不僅對音樂的基本要素有所掌握,也能夠身臨其境的體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
2.音樂鑒賞方面
大學生的音樂通識課大多以鑒賞為主,基于良好的音樂要素的學習之后,呈現給學生一種立體的、全面的、綜合的聆聽內容顯得至關重要。我們可以在鑒賞環(huán)節(jié)設計一些可實操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比如在欣賞歌劇《卡門》時,可以將歌劇中比較精彩的片段轉換成文學腳本,同學們可以通過朗讀與表演的形式理解歌劇的內涵;在欣賞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時,可以根據三個樂章不同的速度表現設計感受節(jié)奏簡單的舞步;在聆聽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時,可以設計讓同學們在白紙上作畫,將聽的聲音以形象體現在畫紙上,讓同學們感受音樂線條與畫筆線條的完美融合。
3.實踐音樂會等結課形式
音樂鑒賞通識課實踐的教學探索也可以體現在結課的形式上。以往的大學生通識課大多以論文形式作為結課考查形式,加入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大學生音樂鑒賞通識課可以嘗試以“實踐”為主的結課形式,可以是小型音樂會形式,也可以是詠歌會形式,還可以以音樂貫穿戲劇表演的形式,鼓勵同學們自主設計音樂會的主題,參與海報、節(jié)目單的設計,讓同學們體會音樂的綜合性。在彩排過程中,同學們可以身著特定歷史時期的服裝,如詠唱中國古代歌曲時,可以身著漢服,演唱少數民族歌曲時可以身著民族服飾,表演音樂劇或者歌劇作品時可以身著特定人物的服裝,總之同學們都能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很好的參與到其中,更深刻的體驗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