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慧
(鄭州大學,河南鄭州 450000)
在書法審美中想象與表現(xiàn)兩個要素相互承接,互為表里。筆者認為想象在于意識的調動,表現(xiàn)在于情感的抒發(fā)。中國書論史上,前人對書法的感知主要是以人為參照物,包括身體方面的如“骨”、“肉”、“筋”等,精神層次的如“神采”、“風神”、“意志”、“意趣”等。“情性”是中國書論史上一個內涵豐富的審美層次概念,它是指人內心的感性世界,意味著書寫者的自由精神,或激情,或閑情,或人的主體精神體現(xiàn)。成復旺先生指出“性”是無為的自然本性,“情”是有為的心理追求?!扒樾浴币辉~,始見于《莊子》“文滅質,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痹谥袊鴷撌飞?,“情性”在不同時代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
將書風與精神情感聯(lián)系起來的論書崇尚源自魏晉時期。這個時期的書論關注的是書法帶來的美感體驗,整個理論系統(tǒng)還比較粗樸。魏晉玄學興起,人們崇尚的是精神風度,是性情舒緩,意巧滋生。
揚雄在《法言·問神》中提出了著名的“心畫”說,“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毖哉Z是人情感世界的體現(xiàn),通過書可以達到傳遞信息和交流情感的目的?!靶摹笔遣豢梢姷模ㄟ^具體的“書”表現(xiàn)出來。盡管揚雄的“心畫說”不一定就專指書法,但這對后世書法理論家影響深遠。如宋代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說:“子云以書為心畫,于魯公信矣?!?/p>
魏晉時期玄學興起,道家崇尚自然的觀念已被人們接受。書法理論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關于“心”、“意”的論述?!把砸庵妗弊钤缬汕f子提出,到魏晉時期,發(fā)展到了一個高潮。此時的書論家注意到書法中物象可以表達意識這一特征。衛(wèi)恒《四體書勢·字勢》中說“觀其措筆綴墨,用心精專,勢和體均,發(fā)止無間”。索靖《草書勢》中“蝌蚪鳥篆,類物象形,睿哲變通,意巧滋生”。王羲之論書極其重“書意”,“書意”一方面是指書家的情感與心態(tài)。《蘭亭序》中“因寄所托”“取諸懷抱”,從這可看出王羲之論書重精神風度的崇尚。
后人談及唐代書法時常說“唐尚法”,唐代楷書相當成熟,法度嚴謹,后世學書者多以此為楷模。盡管如此,但初唐時期,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提倡,論書時重韻尚意的風尚也因此得以承繼。魏晉時期是對精神風度的贊頌,唐朝演繹的則是盡善盡美的理想,唐人所崇尚的“情”是浪漫的,是激昂的,契合了盛唐氣象。
唐太宗在《論書》強調“先作意”,這可視作王羲之“意在筆先”的沿繼?!肮橇Α奔词侵笗ㄗ髌分泄P畫蘊含的力度,“意”在于表現(xiàn)作書者的情緒。孫過庭指出了書家情性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彼Y合了王羲之的書作來談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說明書法藝術與情感之間的關系。書法以情動人,這就提高了書法藝術的要求。書法通過某種物質媒介,傳達出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鑒賞者也可以通過作品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指向,這也意味著書法具有移情的功能。
“風神骨氣” 是張懷瓘論書的核心,他說:“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帮L神骨氣”是書法審美的要求,不以外在技巧作為判斷標準,而是書法筆墨之間透露出來的神情風韻。盡管“風神”不完全等同于“情性”,但“神采”“神情”意味著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風韻,這與書家的情感分不開。張懷瓘崇尚的“神采”是激情,是精神煥發(fā),是深入人心的感動。
《述書賦》中,竇臮的論書核心在于崇尚自然,主張書家創(chuàng)作時任興任情所適。他推重張旭放蕩不羈的精神,而認為孫過庭“千紙一類,一字萬同”。除此之外,唐代書家懷素論書也主張乘興而發(fā),表現(xiàn)自我。懷素論書同其書作一樣,他所說的“書興”即是指由內而外吐露出來的創(chuàng)作激情。懷素的論書主張正是唐代浪漫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
北宋時期的書論家表現(xiàn)出獨立自由、不受傳統(tǒng)約束的精神,以蘇軾、黃庭堅為代表。他們在書法藝術中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個性與靈感,他們更關注內在的精神情感,成為這個時代最大的特色。如果說唐人普遍關注的是強烈的情感抒發(fā),那么宋朝書家更關注的是細膩的思緒與耐人尋味的意味。他們更注重人主體精神的抒發(fā),閑情逸致的表現(xiàn)。
蘇軾論書提倡張揚個性與抒寫襟懷。他崇尚于《爭座位帖》的“信手自然”,這也成為了他一生的追求。他所說的“自然”不同于與魏晉時期的“崇尚自然”,它是指作書時忘卻自我,達到“自然”的狀態(tài)。他說“心忘其手手忘筆,筆自落紙非我使”。蘇軾崇尚的是在無拘無束,忘情而為的境界中表達出個人的想法與主見,透露出閑情思致。
黃庭堅說:“詩者,人之性情也?!痹谒磥?,文藝可以表達人的性情,即人的內心情感。他論書最忌俗,多讀書,不隨波逐流,明辨事理是去俗的最好辦法。同時代人以為東坡多病筆,黃庭堅則認為蘇軾的書作體現(xiàn)了瀟灑的風度與深厚的學養(yǎng)?!扒樾浴辈皇峭饨绲挠成洌莾仍谛睦硎澜绲捏w現(xiàn)。黃庭堅和蘇軾所說的“情性”不是喜怒哀樂激動不平的態(tài)度,而是平靜蕭散的心境,在這種境界中表現(xiàn)出個人的主體精神。這與唐朝時孫過庭“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情感世界的表達不一樣。
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以更嚴格的理學觀念來審視書法的價值與功能,他論書觀點在于“法”而不是“情性”的表達。朱熹的書法觀念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綱常,“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具有很強的排他性,這遏制了書法的藝術性,讓書法僅僅變成儒家人格的代表。
元朝時期的理論繼承了前朝的風格,體現(xiàn)為對復古書風的追求,以及對個性化書風的反對??偟膩碚f,元朝的書法觀念比宋朝更加保守。直到晚明時期,王陽明的心學廣泛傳播,沖破了長期以來程朱理學的籠罩。書法理論呈現(xiàn)出更為開放的姿態(tài)。
如果將北宋論書中情感的表現(xiàn)比作潺潺流水,那么晚明的則是直抒胸臆,直接表達內心深處最本真的情感。這與當時心學的興起,市場開放的趨向不無關系。
明代文藝家龔自珍、袁宏道、湯顯祖等人把情、欲提到了人生命本體的地位。楊慎所說“舉性而遺情”是指不加任何掩飾而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也是反對對情感與精神加以任何束縛。徐渭主張書法應當“貴本色”,“本色”指書家的真性情。即便是臨摹,他也認為應該顯示出自己的本色?!芭R摹《蘭亭》本者多矣,然時時露己筆意者始稱高手?!彼赋鰰ú粦蛉倓e人而作,而應當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情感。李日華強調書法要展示書家的精神,書法可以展示人性根本。“斷斷乎不在筆墨間得者,可不于自己靈明上大加淬治來!”他主張書寫胸臆,而法度技巧則是從屬地位。總的來說,“情性”在晚明時期表現(xiàn)為不加偽飾,表達出喜怒哀樂的真實情感。
“情性”是中國書法理論上一個重要的概念。最早將書法與情感聯(lián)系起來源于揚雄的“心畫”說。魏晉時期玄學興起,人們崇尚的是精神風度,性情舒緩,意巧滋生。唐朝書論家在重視法度的基礎上,承繼了魏晉重韻尚意的論書風尚。他們主張的“情”是浪漫的,激昂的,與盛唐氣象相契合。宋朝時的書論體現(xiàn)出對人主體精神的尊重,此時的“情”是含蓄的,是閑情逸致。晚明時期,徐渭等書論家傾向于直抒胸臆,寫出“本色”。
注釋
①成復旺.中國美學范疇辭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458.
②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125.
③成復旺.中國美學范疇辭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459.
④甘中流.中國書法批評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381.
⑤甘中流.中國書法批評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