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杰
道德經》中含有豐富的道本管理思想,強調萬物皆是得道而生,萬事皆有本,重本而行,對于治理國家、社會、人民來說具有較強的借鑒價值。
在道家思想中,基本的理論觀點便是“道”,整個哲學體系也是以老子提出的“道”為基礎展開的。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一種不可用言語表達的內容,在《道德經》的開篇便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說,如若能夠用言語來表達,那便不是常規(guī)的道,如若能夠用文字命名,則不是常名;在《道德經》的第25章中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子之曰道”,意思是說,有一個東西是渾然天成的,在天地形成之前便已經產生,它孤寂無聲,孑然一身,獨立而存在,周而復始的運行著,用不停歇,可以將其看成是天下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姓名,勉強將其稱為道。在《道德經》中,“道”字的出現(xiàn)頻率較高,據粗略統(tǒng)計共計出現(xiàn)70余次,且每次出現(xiàn)的內涵均不相同,從全文可知,道的內涵可劃分為兩種,一種為天地之道,另一種為圣人之道,前者可被看成是天地萬物存在和運行的規(guī)律,后者由于以人為中心,因此被稱為是“人道”,從現(xiàn)實社會實踐中體現(xiàn)出來,以法則的形式而存在。
在“天地之道”方面,《道德經》中對天地現(xiàn)象進行了描述,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學者表示,該書是對古代自然進行研究而得的成果;哲學家則認為該書是對自然哲學進行研究而得的成果,但是上述觀點均忽視了老子做這本書時的社會斗爭與人事經驗,與該書的撰寫初衷相背離。在《道德經》中,老子對天地、宇宙現(xiàn)象進行描寫,本意在于“明人事之理”,也就是利用“天地之道”明“治國之理”,因此《道德經》中道本管理的價值被突顯出來,正因如此,才是我國古代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之間存在差異。
在《道德經》的第3章中描繪出一副治理國家的理想模式,即“為無為,則無不治”,然后在第57章中對具體的理想國家情景進行描述,即“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意思是說,我采用無為而治的方式,民眾自然得到化育;我愛好清靜,民眾自然就更加純正;我不肆意尋事,民眾自然逐漸富裕;我無欲無求,民眾自然淳樸。對此,老子重點強調了“無為而治”便是這個道理,“治”便是管理,直接與“無為”巧妙的聯(lián)系起來,這里所提及的“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等均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外在體現(xiàn),而這里的“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等均是“無為”政策實施后產生的就給,其中“自”便是“自然”的意思,在老子的思想中,管理者只要在實踐中遵從“道”的原則,實施“無為而治”,便能夠達到上述描繪的場景。高中生的班級管理就應該做到無為而治,自己管理自己。
致虛守靜,是通過加強內心修養(yǎng),以達到人與自身的和諧,進而與他人和平共處?!爸绿摌O,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道德經》第十六章)。老子認為,虛靜是萬物的本性,人的本性也應當如萬物一般致虛守靜,“以靜制動,拋卻內心的急進和浮躁,順隨自然萬物的變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榮辱使身心勞累”,這樣方能超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實現(xiàn)與自身的和諧,最終達到人際和諧。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從出生下來的那一刻開始,就處于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當中,人無法脫離與他人的關系而獨立生存”,而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交流、互動而獲得,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妥善地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進而實現(xiàn)社會的整體和諧。
對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道德經》中的貴謙守柔、處下不爭、報怨以德的“致和”之道發(fā)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貴謙守柔、處下不爭,就是要如同流水一般,時常保持謙遜處下的態(tài)度,放棄你爭我奪,如同水滋養(yǎng)萬物一般善利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最終也會得到他人的感恩與回報。報怨以德則是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當中,既不做使他人產生怨氣的事情,也不做產生怨氣之后再進行和解的事情,而是從根本上杜絕怨氣的產生,實現(xiàn)與他人的和諧共處。高中生活潑好動,就要他們和諧共處,如同流水一樣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