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逸杰
【中圖分類號】G6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89-01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項中心工作,其在課堂教學中實際占去的課時達整個語文教學的一半以上。但遺憾的是,閱讀教學在實踐中一直是事倍功半,難見成效。而探究性閱讀是以閱讀目的為前提,以信息論理論為指導,圍繞閱讀目標準確、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不斷提高篩選、認知、處理語言信息能力的閱讀模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本文將重點分析探究性閱讀在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可行性及現(xiàn)實基礎。
一、語文學科特點為實施探究性閱讀提供了較大的可能性
語文學科知識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這就為探究性閱讀教學鋪設了向其他學科滲透的跳板,搭建了能力發(fā)展的橋梁。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從閱讀形式來說,可以從文學角度和文字角度研究它,也可以從文化角度和文章角度研究它。這樣,小到一個詞、一句話,大到一篇文章、一本書,再高明的解讀都無法一步到底。在閱讀內容方面,有歷史的、地理的、也有軍事的、藝術的,還有哲學和科技、自然方面的,這樣,學生就可以在閱讀中產生相關性聯(lián)想,找到多個探究課題。比如閱讀《史記》中的部分篇章,就可以聯(lián)想到“古代的戰(zhàn)爭”、“隱士與俠客”、“古代的外交”、“演說的藝術”等探究專題,這進行的是橫向拓展式聯(lián)想。閱讀魯迅的作品,可以提煉出“魯迅的語言風格”、“魯迅的寫人藝術”、“魯迅筆下的女性”、“魯迅筆下的讀書人”、“魯迅運用標點符號的藝術匠心”等專題,這進行的是縱向延伸聯(lián)想。語文知識的開放性和綜合性決定了探究的廣闊性和無限性。語文學科知識還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這又為探究性閱讀教學提供了探究的多維空間,留下了深入鉆研的余地。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高中語文課程適合開展探究性閱讀
高中語文課程注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這本身是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語文素養(yǎng)”的具體化。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已明確要求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但還只是視之為一種“學習方式”。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將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視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既要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學生探究的意識和興趣,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良好習慣,還要使高中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fā)展。特別是要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探究活動所必備的一系列思維品質,即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這對學生發(fā)展更具有關鍵意義。而且,現(xiàn)在的考試(包括高考)重點考查的不再是學生對某些課文的理解,而是要考察學生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一般閱讀理解能力與鑒賞水平。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對課文的探究只是手段,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與鑒賞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現(xiàn)在我們不應再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某一篇課文的理解上,如讓學生理解并記住某篇課文的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精彩句段分析等等,而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對這些課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與鑒賞作品的能力與水平上。
高中語文新課程包括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其中,必修課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和均衡性,建構“閱讀與鑒賞”與“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組成“必修一”至“必修五”五個模塊。選修課設計五個系列,即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在這五個系列下,可以根據(jù)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需求而設計若干模塊,開設選修課。高中語文選修課是對必修課的延伸和提高。教學內容更具有選擇性,教學方法更應體現(xiàn)個性化學習的理念,對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的要求都要高于必修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使他們有疑敢問,有疑善問,有寬廣的多元文化視野,學習閱讀、鑒賞、探究、表達、交流的多種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盵1]正如課標總目標所指出的“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因此,高中語文新課程為開展探究性閱讀提供了豐富的課程內容和實施沃土。
三、高中學生具備了探究性閱讀的能力
高中生身心發(fā)展己趨于成熟,他們認知結構的核心成分——思維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論思維的轉化,抽象思維占了優(yōu)勢地位,辨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有了很大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較為成熟,雖然在深度、科學性上還不如成人,但已遠遠高于初中生、小學生。如在語文學習中,高中生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在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中的變通性和獨創(chuàng)性,他們能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聽講時能提出不同看法,討論時能說出新穎、獨特的見解。
而且,高中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身心發(fā)展?jié)u趨于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2]因此,“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fā)展。學生對于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探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shù)倪x修課實現(xiàn)目標?!辈ⅰ胺e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3]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理解,閱讀的本質就是“一種以理解和創(chuàng)造為旨歸的探究活動,即讀者通過與文本作者的對話來自主理解探究文章內容,創(chuàng)造作品意義?!盵4]因此,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其本質就是一種探究性教學,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們有必要對這種教學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并積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方智范.高中語文必修課與選修課教學實施的若千問題明[J].語文建設,2006,(1):51~5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15.
[4]曹明海.理解與建構——語文閱讀活動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