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彬
1990年夏天,離暑假還有二十天,我手里已經快沒錢了,吃飯是不成問題,回家的路費,就成問題了。
我在安徽淮南上學,我老家是河南信陽的,二者距離不遠,五百多里路。別小看這五百多里,那時候的交通不好,回家一趟,坐火車坐汽車住店吃飯,要折騰兩天,花費二十多塊錢。在當年,二十多塊錢,可不是個小錢,那時候,剛畢業(yè)的中專生,月工資也就四十多塊錢。
怎么辦?借錢?不好借,這可不是個小數(shù)目。我的同學里,基本都來自農村,貴州云南四川的很多,他們比我還窮,他們很多人,假期都不準備回家了,路上花錢多不說,也折騰不起,遠的,要折騰四五天才到家,生生地蛻人一層皮。
只能找家里要。怎么要?寫信,一封信從安徽到河南我的小村莊,大概要走十天,到了鄉(xiāng)里,就沒人往下送了,只等村里有領導去開會,順便給捎回來,要是那幾天鄉(xiāng)里沒有會,還不知道啥時間能到我父母手里,就是父母準時收到信,匯款過來也得走十來天,到時候,恐怕學校已經放假了。
那就打電話吧。打電話也不容易,學校里沒有長途電話,要到市郵電局打,郵電局里,還要排隊,有好幾個小電話間,人家給你要,要通了喊你,你才能去接。我給誰打電話哩,我們家沒有電話,我們村子只有一臺鐵殼子搖把電話,在村部,我的電話只能打到村部了,村部的電話旁邊,經常沒人,就是要通了,也不見得有人接,那就碰碰運氣吧。
結果是沒要通。
忽然想起劉震云的《手機》。是現(xiàn)在想起的,不是那時想起的,那時候,還沒有《手機》這個小說。嚴守一騎著一輛羊角把自行車,帶著他新婚表嫂呂桂花,去鎮(zhèn)上給在三礦工作的表哥牛三斤打個電話,問問他最近回家嗎?守電話的那個老頭說:三礦,從來沒要通過。
打不通怎么辦?跟我一起去的楊輝閔同學忽然靈機一動,告訴我可以打電報,電報是直接送到接收人手上的。這個是真的,我親眼見過到村里送電報的,只是,送電報要收費。當然要收費,不收費恐怕就沒人給你送了。
那就只能打電報了。
打電報,地名不收費,內容按字收費,一個字多少錢,我忘了,反正不便宜,我就寫了五個字:速寄生活費。那時候電報也分普通電報和加急電報,我這點事,就不用加急了。
電報發(fā)出去了,不出意外,第二天就能送到我父親手里,我就安心在學校等匯款了。
第四天,放學回到寢室,我大吃了一驚:我父親來了。我說:“爸爸你怎么來了?”父親說:“給你送生活費?。『ε录倪^來晚了,耽誤你吃飯?!蔽艺f:“吃飯沒問題,主要是回家沒路費了,還有近二十天哩,晚不了?!备赣H說:“農活也忙完了,家里也沒啥事了,我怕你著急,就來了。”
中午吃飯的時候,父親對我說:“以后沒什么大事,千萬別打電報,送電報人來家的時候,我跟你媽當時就嚇癱了。電報這事,可不是鬧著玩的,普通老百姓,沒有天災人禍的,誰打電報??!”
我忽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悔自己太莽撞。
吃過飯,父親就走了,父親下午要趕到合肥,在長途汽車站熬一夜,坐早晨發(fā)往信陽的長途汽車。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都快三十年了,從此之后,我再也沒打過電報?,F(xiàn)在好了,家家有電話,人人有手機,有事連電話都不用打了,一個微信搞定,錢也不用郵寄了,直接微信轉賬。
想想,那時候要是有手機就好了,我就不會嚇父母一大跳了,也不會麻煩父親跑幾百里路為我送幾十塊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