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倩
王運淼,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物理教師、副校長,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北京市第四中學、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物理教師,北京市西城區(qū)教育研修學院物理教研員。
2002年獲全國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2009年獲全國名師教學比賽特等獎。曾出版中學物理之《教材分析》《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聽課評課》等論著。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長”,王運淼老師非常認同這個觀點。他認為,教育的目標就是生長本身,教育的存在狀態(tài)就是成長,因此,一切教育教學行為都要圍繞著“成長”來進行。
從“嚴師”到“良師”
上世紀90年代,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王老師成為一名中學物理老師。他懷著滿滿激情投身工作,對自己、對學生都嚴格要求,一如自己學生時代接受的教育一樣。他認為,只有嚴格管理、嚴肅紀律、嚴厲督促,才是對學生負責,才是一名好老師。直到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給了王老師當頭一棒。
一天,班主任交給他一封信,是班上一個女生寫的,信中寫道:“寫作業(yè)時,每涂錯一個字,都想象著您可能會對這個痕跡表示不滿,您憤怒的表情就瞬間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好可怕!您可能永遠只是我的嚴師,卻很難是朋友?!弊x完之后,王老師愣住了,信中的每一個字都深深刺痛著他的心,年輕的王老師開始反思:自己并沒有對這個女生進行過嚴厲的批評,為什么會給她留下這樣的印象呢?
回想與學生相處的一幕幕,他漸漸明白了,原來,是自己對學生的要求過嚴了,不允許他們犯一點錯——學生不認真完成作業(yè),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呵斥;發(fā)現(xiàn)學生讓別人代寫作業(yè),他曾憤怒地把作業(yè)摔在地上……剛接一個班,還沒有跟學生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就一味地嚴格要求,會無意中傷害到一些學生,尤其是比較內向的學生。想明白了這一點,王老師給這個女生寫了回信:“師生交流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情感。倘若我的‘嚴導致大家害怕上我的課,那我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我多想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播撒在每個學生身上,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p>
在此后的教育教學中,王老師將嚴與愛有機結合起來,在給學生外在壓力的同時,注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他會先跟學生溝通,問清楚原因,放學后陪著學生一起做;學生總是缺席值日,他就連續(xù)一周陪著學生值日,直到學生形成習慣;考試成績不理想,不少學生情緒上出現(xiàn)波動,王老師就挨個與學生談心,幫他們疏解壓力……慢慢地,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不再只將王老師看成“嚴師”,更把他當作自己的朋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面對未成年的學生,教師必須要嚴格要求,但是要處理好愛與嚴之間的關系。”從“嚴師”到“良師”,僅一字之差,但王老師明白其內涵大不相同。
從“好成績”到“好學生”
“什么樣的學生是好學生?”
“成績好、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
很長一段時間里,這是很多老師對“好學生”的定義。剛工作那幾年,王老師也是這么認為的。
為了讓學生取得好成績,他除了認真?zhèn)湔n、講課之外,還利用周末和節(jié)假日義務為學生補課,有時甚至會擠占學生課外活動的時間。然而王老師卻發(fā)現(xiàn),雖然學生的物理成績提升了,但對物理的興趣卻減弱了,有些物理成績非常優(yōu)異的學生在報考大學時甚至排斥物理專業(yè)。“物理教學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的教育教學是‘以學生為本還是‘以學生為成本?”王老師不停地問自己。
好成績只是學生發(fā)展的一部分,學科教學要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個性化的發(fā)展,這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明白了這一點,王老師開始變革教學方式。他引入情境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或再現(xiàn)真實的物理情境,讓學生體驗到物理與實際生活的密切關聯(lián),以此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興趣。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得感”,他根據(jù)學生實際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面對水平較高的學生,王老師為其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在完成課堂的學習任務后,為他們提供更深層次的物理知識;面對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王老師則對其進行個性化輔導,讓每個學生都“帶著微笑來,一定有收獲”。
知識的獲取是物理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更重要的是思維的發(fā)展。只有掌握了思維的“內核”,學生才能實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這個“內核”,在王老師看來,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究精神,而這些,都離不開物理實驗教學。
為了給學生更多動手實驗的時間和機會,王老師將描繪半導體二極管的福安特性曲線、研究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的作用、鉛蓄電池內外電壓的關系、產(chǎn)生電磁感應的條件等演示實驗改成分組實驗,讓學生經(jīng)歷概念形成的過程。
在進行實驗探究教學的過程中,王老師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解決問題。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中,王老師在實驗前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從看不懂的地方提出問題。如教材中提到的實驗方法,學生在閱讀時不太懂為什么這樣做,他指導學生通過“用打點計時器測量小車在長木板上運動的加速度實驗”自主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了觀察、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促進了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形成。
慢慢地,學生發(fā)現(xiàn)物理學習并不是枯燥的概念記憶,也不是單純的習題訓練,他們發(fā)現(xiàn)了物理與生活的關系,試著用課堂上學到的物理知識去解釋生活現(xiàn)象。他們有的發(fā)現(xiàn)了自己對物理的興趣,并將其作為今后的職業(yè)方向;有的雖然畢業(yè)后沒有選擇物理相關專業(yè),但他們將物理的思維方式引入其他學科的學習,運用到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好學生的標準是什么?”王老師問自己。
“要有強烈的好奇心、開放的心靈,有獨立的思維和個性。”
從“傳道”到讓更多老師“得道”
王老師認為,作為名師,除了向學生“傳道”外,還要讓更多同行“得道”。只有帶動全校、全區(qū)教師共同提高,才能讓更多學生受益。
作為教研組長,王老師對組內的每一名青年教師都傾囊相授——組織他們進行教學反思和經(jīng)驗交流,研究提高學生物理興趣的方法;指導他們做各種研究課,鼓勵他們參加各級物理競賽。29年來,幾十位中青年教師在王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逐漸成長為市、區(qū)級骨干教師,在全國和北京市物理教學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
作為教研員,王老師密切關注區(qū)域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他和團隊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區(qū)域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能力方面還遠遠不夠。于是,他帶領團隊開設了“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之實驗教學”物理學科研修課程,通過區(qū)域教研和校本教研活動,引領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成立“實驗探究教學”物理教師工作室,提升物理教師團隊的實驗教學基本功;每學期為教師準備兩節(jié)實驗探究教學課,組織教師分校、分片進行交流……
為提高新入職教師的實驗探究教學能力,王老師帶領團隊進行了一項不小的工程——用五年的時間,梳理出物理教學中主要的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錄成視頻并上傳到西城區(qū)教育研修網(wǎng)站,作為必修課程,供新入職教師學習。錄制教學視頻并不容易,工作室的每個成員都深有體會。錄制一個30分鐘左右的視頻,教師們往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來準備,確定重點內容、明確實驗步驟、更新實驗器材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經(jīng)過反復的打磨。視頻錄制后,王老師還要一一把關,提出改進和完善的意見。雖然很辛苦,但王老師覺得很值得?!坝辛诉@些視頻,新入職教師就能少走很多彎路,而參與錄制的教師的實驗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樣,西城區(qū)物理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就能夠比較好地傳承下來!”王老師高興地說道。
29年來,王老師在“成長”的道路上孜孜求索,他實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也讓學生們和老師們在廣闊天地中看到了更好的自己。
編輯 _ 湯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