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鵬 劉林
摘?要:在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支持下,物聯網技術開始逐漸滲透到人們實際生活中,但是從實際發(fā)展實際情況來看,物聯網在應用的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而融合多種高科技手段的生物識別技術能夠利用人固有的生理特點和行為特點來對進入物聯網的個人身份進行鑒定,從而能夠有效減少物聯網應用的安全隱患。為此,文章在闡述生物識別技術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幾種常見的生物識別技術,為如何更好的發(fā)揮出生物識別技術在物聯網運行安全防護中的作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生物識別技術;物聯網;安全應用
在網絡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下,一種能夠強化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之間聯系的技術形式應運而生——物聯網,物聯網的產生和發(fā)展固然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是由于物聯網的發(fā)展始終依托網絡,受網絡本身漏洞的影響,物聯網的應用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問題,怎樣規(guī)避這些安全隱患成為當前物聯網應用發(fā)展過程中著重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基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tǒng)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的生物識別技術能夠通過人體固有的生理特點和行為特點來對使用物聯網的人進行鑒別,進而能夠更好的規(guī)范物聯網的應用,增強物聯網應用的安全性。為此,文章就如何借助生物識別技術增強物聯網安全進行探究。
一、生物識別技術概述
生物識別技術是基于個人獨特的生理和行為特征進行自動身份鑒別的技術,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點和行為特點來識別身份。在身份識別和確定過程中所憑借的特點和項目包含面目、虹膜、手紋和指紋等?;谝陨咸卣鳎锾卣髯R別技術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得到發(fā)展,從應用情況來看,目前研究和使用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種類繁多,不同類型的生物識別技術在安全性、穩(wěn)定性、便利性等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具體需要相關人員根據應用領域來選擇不同形式的生物識別技術。
二、生物識別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安全應用及防護
(一)虹膜識別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安全應用
虹膜是一種在眼睛瞳孔內所存在的一種環(huán)狀物,每個人的虹膜結構都不同,虹膜是個體存在于社會的重要標志。借助個體獨有的虹膜特點能夠制定出獨屬于個體的身份識別,而這種身份識別依托虹膜掃描系統(tǒng),即在自動相機的作用下來尋找和錄入系統(tǒng)匹配的虹膜,尋找到匹配的虹膜之后系統(tǒng)就會進行聚焦。將虹膜這種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在物聯網領域在不需要各類物理設備的情況下就能夠對系統(tǒng)訪問者的信息進行鑒別。
(二)視網膜識別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安全應用
視網膜也是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形式,和虹膜技術進行比較,視網膜技術的應用更加具備生物唯一性的特點。在應用視網膜識別技術的時候需要應用專業(yè)的激光攝像頭來照射被檢測人的眼球,之后獲取視網膜特點,將獲取的視網膜特點和身份識別系統(tǒng)下的視網膜特點相比較確認訪問者是否安全。視網膜識別技術具有較強的隱藏性特點,將其應用到物聯網領域能夠強化對重要信息的保密。
(三)面部識別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安全應用
面部識別技術主要是指在攝像頭傳感器的作用下對輸入的視頻流和圖像進行綜合分析,還可以對人臉的狀態(tài)記性判斷,提取面部器官的位置和信息來對人的身份進行識別和判斷。從實際應用情況來看,人臉識別技術主要包含三個部分,分別是人臉的檢測、人臉的跟蹤和人臉的比對。其中,人臉檢測技術主要是指在動態(tài)化的場景中來判斷是否存在人臉圖像,并從紛亂的視頻中分離出人臉圖像。面部識別的基礎是人臉檔案的打造,在存儲面紋編碼信息之后按照面紋來獲得相應的信息。
伴隨科技的發(fā)展,人臉識別技術成為生物識別技術實施的重要內容,在忘記密碼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來登錄系統(tǒng),在用戶和系統(tǒng)不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就能夠驗證自己的信息,在信息通過驗證之后用戶能夠登錄到系統(tǒng)上來進行一系列的操作。
(四)指紋和掌紋識別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安全應用
指紋和掌紋識別技術是指通過光學元件獲取手部圖像信息之后對手部進行建模操作,之后根據傳感器來獲取上肢等區(qū)域范圍內的肌肉組織,從而來更好的表現手掌的形態(tài)。在經過調查分析發(fā)現,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和霍爾斯特中心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新型柔性薄膜傳感器技術,在這個技術的作用下能夠實現對指紋和掌紋的識別,同時這個傳感器比較薄,僅僅有0.2mm,能夠被安裝在任何物體上進行身份驗證。比如薄膜傳感器可以被安裝在手機屏幕上、門把手上、汽車方向盤上等。薄膜傳感器包含兩種示范機,第一種的尺寸大小為6cmx8cm,分辨率為200ppi,第二個示范機是單個指紋設計,分辨率500ppi,在使用的時候能夠提升圖形質量。在科技的發(fā)展支持下出現了一種新型指紋傳感器,新型指紋傳感器是由一層氧化物薄膜晶體管組成,頂層為一種有機光電二極管,這些二極管通過使用不同的有機材料能夠進行調諧操作,從而實現對不同波長的檢測。比如借助近紅外光能夠檢測到手部的靜脈指紋圖像,解決以往指紋和掌紋識別技術的缺陷。
(五)簽名識別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安全應用
簽名作為身份認證的手段擁有幾百年的發(fā)展歷史,在日常生活中,銀行單的填寫就是對這類技術的充分應用,通過數字化簽名的實現和處理能夠更好的識別 信息。在金融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下,簽名識別技術擁有了更為廣泛的應用空間。
(六)聲音識別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安全應用
在聲音識別技術的支持下能夠更為全面的測量和記錄聲音的波動。在物聯網領域中,聲音識別技術能夠將從現場采集的聲音和之前登記過的聲音進行有效匹配,從而驗證登錄系統(tǒng)人員的個人信息。
三、結語
生物識別技術和物聯網技術是當今社會最先進的高新科技,將二者結合在一起能夠更好的凸顯出這兩種技術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為此,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相關人員在深刻認識生物識別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特點和關聯的基礎上,積極利用生物識別技術來增強物聯網應用安全,進而更好的促進網絡社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玲峰,肖忠良,曾舜,等.生物識別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安全應用及防護[J].無線互聯科技,2019(3):134-135.
[2]胡彬.生物識別技術與安全淺析[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7(5).
[3]亮南,曾偉.物聯網時代生物識別技術加快人“符號化”進程[J].中國公共安全,2012(15):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