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
摘? ? 要: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經(jīng)歷的三種教育之一。家庭教育建立在特殊的人際關系基礎上,使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相比具有不同的特點。具體來說,家庭教育關系是自然形成的,家庭教育具有基礎性、情感性、隱蔽性的特點。家庭教育決定了家庭對人的一生的影響是必然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鮮為人知的,家庭教育關系到學校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 親子關系? ? 家庭教育? ? 教育特點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進行的,是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1]。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由于建立在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系基礎上而具有不同的特點。
一、家庭中的教育關系自然形成
家庭是在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yǎng)關系基礎上產(chǎn)生的,構成社會的基本生活單位。親子關系是家庭成員中固有的特定關系,表現(xiàn)為不同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同交互方式。這種關系由法律確認并加以保護,法律規(guī)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yǎng)教育的義務,父母有管教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以親子關系為基礎形成的教育關系決定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兩者之間不能互相選擇。家庭教育能否實現(xiàn),能實現(xiàn)到什么樣的狀態(tài)和程度主要由父母決定,兒童很難決定自己的命運。
國內外研究表明,親子關系與兒童學業(yè)成績有關,家庭環(huán)境和不良的親子關系都可能導致兒童學習困難[2]。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農村出現(xiàn)一些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父母由于難以正常履行監(jiān)管義務,致使其孩子出現(xiàn)一些心理問題和學業(yè)問題。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會給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尤其對于那些遠距離外出務工的父母來說,他們與留守子女見面的機會較少,與留守子女的溝通頻率較低,不能為留守子女提供及時的教育方面的幫助,會給子女的學校學業(yè)成績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3]。
父母的特點導致不同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和學業(yè)發(fā)展。張文靜等人對北京市小學生的心理虐待經(jīng)歷與家庭教養(yǎng)行為的關聯(lián)做了一個研究,研究顯示,有近80%的小學生在過去6個月至少經(jīng)歷過一種形式的輕度心理虐待。父母的負面教養(yǎng)行為是缺少養(yǎng)育技能的一種表現(xiàn)[4]。
由親子關系決定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起主導作用的教育,兒童由于年齡小、生活經(jīng)驗不足對家庭教育的好壞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更難以采取合理的策略改善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
二、家庭教育具有基礎性
人出生以后最先接觸的生存環(huán)境是家庭,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人的一生都與家庭有密切的聯(lián)系。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
最早影響人的家庭教育是胎教。子女在胎兒時期接受的影響可能影響出生后的行為。研究表明,胎教對胎兒的身心健康有明顯的影響,為其出生后接受早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5]。
家庭教育為兒童首次進入學校系統(tǒng)打下基礎?!案改甘呛⒆拥牡谝蝗卫蠋煛薄H嗽趧偝錾鷷r不是完整意義的人,除了天生的吃喝拉撒睡等本能外,對世界一無所知,身體極其脆弱。在成年人的照顧下,兒童在家庭里學會各種適應社會所需要的基本行為,為上幼兒園打下基礎,這種基礎決定入園后的境遇。入園前家庭教育基礎打得好,有利于入園后的生活適應,入園適應良好的子女會得到老師更多的喜愛。入園前家庭教育基礎沒有打好,入園后需要進行再教育,給社會適應帶來不良影響。在沒有學前教育機構的城鎮(zhèn)里,家庭教育顯得更重要。
家庭教育是生命成長的基礎,為人的一生的發(fā)展提供背景和底色。子女一生都與父母有著密切的關系,子女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父母的積極參與。子女人生路上走的每一步都有父母的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思想觀念都對子女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為子女一生的發(fā)展提供基調。馬卡連柯指出:“不要以為只有在你們同子女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子女。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fā)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子女都有重要意義。”[6]家長要讓子女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就必須以身作則。
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影響使家庭教育具有繼承性。子女成年以后其行為還表現(xiàn)出家庭教育的特征,甚至子女在成家立業(yè)后,他們如何教育孩子也受到以前家庭教育的影響?!凹绎L”“家傳”的存在便是這種繼承性的明證。家庭教育的繼承性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影響極其深遠,作用不容小視。
三、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
兒童出生后與父母的朝夕相處、長期生活使雙方產(chǎn)生穩(wěn)固的感情,家庭教育在物質供養(yǎng)與愛的感情相互作用下進行。父母從物質上關心子女的生活,子女從父母的愿望和行動中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家庭的溫暖。這種供養(yǎng)與愛每天都在進行著,并且正常情況下是相互作用的,子女會表現(xiàn)出對父母的熱愛、關切,對家庭的眷戀。
情感上的相互作用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父母愛子女,子女從父母那里學會愛別人,學會愛社會。侯芬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的教養(yǎng)投入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都有直接正向預測作用,母親教養(yǎng)投入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顯著大于父親[7]。
情感上的聯(lián)系使父母成為更了解子女的人。父母愛子女,子女因為對父母的依戀和信賴而愿意把自己的思想觀點、行為方式不加偽飾地暴露在家長面前,“知子莫若父”,就是這個意思。這種了解可以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可能因為習以為常而對子女的不良行為視若無睹。
情感上的聯(lián)系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強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有時甚至超過學校教育。有教育者總結出的5+2=0現(xiàn)象反映的就是家庭教育的巨大力量。
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會帶來教育上的隨意和不理性。父母對子女進行教育的態(tài)度以自己的情緒習慣為轉移,父母精神愉快時溺愛子女,心情煩悶時把孩子當做發(fā)泄怒氣的對象。獨生子女家庭可能會出現(xiàn)溺愛,多子女家庭會出現(xiàn)偏愛。有的父母時刻關注子女的言行,失去自我,把自己的一生綁定在子女的身上,讓自己的生活幾乎在為子女的憂慮與欣喜交錯中度過。不理性的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會感到幸福,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影響學校教育目的的達到程度。
四、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家庭在社會生活中具有相對獨立性,家庭生活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一般情況下家長都會把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式、手段、內容當做個人隱私,家長不主動說、不暴露,別人無從知曉。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隔離”,使其他人不會主動過問別人的家庭教育,即使發(fā)現(xiàn)了問題,也會以“這是人家的家務事”為由不予干涉。
兒童通常被認為是家庭的私有財產(chǎn),其人生任由父母處置。家庭教育的隱蔽性一方面保護了家庭的隱私,另一方面會隱藏一些問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公權介入家庭教育,有利于家庭教育更健康地施行。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是在特殊的人際關系下、相對隱蔽的空間里施行的,決定了家庭教育關系的不對等和家庭教育影響的深刻、久遠。家庭教育的效果影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社會的關注、支持和監(jiān)督。
參考文獻:
[1]家庭教育[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B6%E5%BA%AD%E6%95%99%E8%82%B2/1060531?fr=aladdin,2018.11.25.
[2]白麗英,葉一舵.親子關系對兒童發(fā)展影響的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2002,24(1):42-49.
[3]胡楓,李善同.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基于5城市農民工調查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9,2(15):73.
[4]張文靜,馬亞婷,鄧麗芳.北京市小學生心理虐待經(jīng)歷與家庭教養(yǎng)行為的關聯(lián)[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8(8):1249.
[5]羅碧云,冼丹霞.母親孕期胎教情況對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9(3):413.
[6]余慧琴.家庭教育的幾個特點[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7(02):109.
[7]侯芬,伍新春,鄒盛奇,劉暢,黃彬彬.父母教養(yǎng)投入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親子依戀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8(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