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怡
(重慶市急救中心<重慶市第四人民醫(yī)院>胸心外科 重慶 4000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據我國流行病學統(tǒng)計顯示,該病是一種以持續(xù)性氣流受限為主要病理改變的老年慢性呼吸系統(tǒng)常見病,近些年該病呈逐年遞增趨勢,急性加重期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心衰癥狀[1]。本次研究比較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33例未行急性期急救處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與33例行急性期急救處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單位時間預后情況,從而論證急性加重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臨床急救處理的重要性,現報道如下:
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6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按照是否急性期急救處理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13例,年齡在61歲~82歲,平均年齡為(68.12±1.12)歲。對照組33例患者中男(18例)女(15例)比例為6:5,年齡在62歲~80歲,平均年齡為(68.11±1.14)歲。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各方面資料數值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有可對比性,P>0.05。
醫(yī)師參考我國2008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系統(tǒng)分會中制定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防治指南,醫(yī)師參考患者入院后臨床檢查結果均判定患者入院時疾病處于急性加重期,醫(yī)護人員向患者、患者家屬以及醫(yī)院倫理會闡述本次研究目的、內容,在征得患者、患者家屬、醫(yī)院倫理會同意的情況下開展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排除入院參與本次研究前服用其他治療性藥物或接受其他治療患者。(2)排除入院后臨床診療資料不全的患者。(3)排除合并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颊?。
1.3.1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無創(chuàng)通氣面罩持續(xù)低流量吸氧,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遵醫(yī)囑給予患者補液、解痙平喘等對癥治療,明確患者肺部感染菌群后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3.2 實驗組: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在對照組常規(guī)對癥處理的基礎上實施急救處理,護理人員檢查患者呼吸道暢通情況,清除患者呼吸道內異物后給予患者經鼻導管吸氧或面罩吸氧等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患者在吸氧過程中醫(yī)師觀察患者氧飽和度以及血氣分析結果,對于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護理人員循醫(yī)囑皮下注射胰島素。除此之外,護理人員收集患者痰液,行痰菌培養(yǎng),醫(yī)師結合患者臨床癥狀以及既往工作經驗,選用抗生素,待痰菌結果出來后聯合抗生素用藥,以控制患者呼吸道炎癥。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入院72h預后情況,顯效:患者入院時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意識恢復正常,患者未出現其他并發(fā)癥。有效:患者入院時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一定程度的緩解,意識恢復較為明顯,患者未出現其他并發(fā)癥。無效:患者意識尚未恢復,患者伴有心力衰竭以及呼吸衰竭。疾病控制率等于顯效例數與有效例數的和與總受檢例數的比值。
數據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入院72h后顯效例數、有效例數均多于同期對照組,見表1。
表 兩組患者72小時后的效果比較[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生與個體長期抽煙、肺功能降低、大氣污染等因素有關,該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可在呼吸系統(tǒng)癥狀的基礎上伴有食欲降低、胸廓語顫降低等癥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入院后及時行藥物治療是十分重要性的,但是常規(guī)用藥起效緩慢[2]。對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應以改善患者呼吸道不適癥狀為主,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后給予科學吸氧通氣治療在緩解患者呼吸道癥狀的同時可克服氣道阻力,降低患者呼吸肌疲勞狀態(tài),增加患者胸腔內壓力,繼而降低患者左心室跨壁壓,減少患者回心血量以及心臟前負荷,從而避免患者繼發(fā)心力衰竭[3]。除此之外,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后常規(guī)護理中抗感染治療實施較慢,主要藥物治療以解痙平喘為主,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后急救處理中醫(yī)師明確肺炎后早期給予患者聯合、足量抗生素治療對緩解患者呼吸道組織充血、水腫等病理癥狀具有重要的意義[4]。本次研究顯示給予急救處理干預的實驗組患者入院治療72h后絕大多數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實驗組患者入院治療72h后疾病控制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急救應充分落實早發(fā)現、早治療的原則,在較短的時間內給予患者急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