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鴻斐 鄭宇 金曉波
[摘要]我國是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國,如何使農民脫貧,提高農民收入一直是國家農業(yè)工作重點。自2016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xù)三年提及“保險+期貨”新型保險模式,由此可見,“保險+期貨”這種新型農業(yè)保險模式對農業(yè)生產具有重大的價值意義。從“保險+期貨”模式理論背景出發(fā),以安徽泗縣玉米“保險+期貨”模式試點地區(qū)實地調研為基礎,分析探究該模式對農民收入穩(wěn)定性的影響,結果表明“保險+期貨”模式可以對農戶收入風險起到良好的穩(wěn)定作用,為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保險+期貨”;期貨價格保險;收入風險;穩(wěn)定作用
[中圖分類號]F842.6[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人口占比大,農民是貧困人群的主體。農民脫貧,關鍵在于穩(wěn)定農產品價格,穩(wěn)定農民收入,“保險+期貨”模式由此進入農產品市場。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對新時期農業(yè)農村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文件中提出,要完善農業(yè)保險制度,把農業(yè)保險作為支持農業(yè)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yè)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穩(wěn)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
自2016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xù)三年提及“保險+期貨”模式,在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和中央“一號文件”分別提出要“穩(wěn)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的內容以后,2017年中央的“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以“保險+期貨”為工具服務“三農”,推進精準扶貧。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在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的同時,要探索“訂單農業(yè)+保險+期貨(權)的試點,逐步擴大保險與期貨對農產品價格的穩(wěn)定作用,從而保障農民穩(wěn)定收入。
1 研究背景
所謂“保險+期貨”模式,是指保險公司以在期貨市場交易的期貨合約標的物為保險標的,在保險期間,因保險合同責任免除以外的原因造成該品種的價格低于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雙方約定的價格時,保險人按保險合同的約定賠償被保險人,同時,為避免巨額賠付風險,保險公司利用期貨市場轉移自身承擔的風險。
由于該模式在我國試點時間不長,與之相關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且主要集中在模式介紹和理論分析上。“保險+期貨”一方面促進了保險業(yè)和期貨結構的相互合作,另一方面有助于實現(xiàn)農業(yè)市場化發(fā)展和農民穩(wěn)定收入的雙重目的。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的推廣,不僅能保障糧農的最低收益,而且給農民提供了一種進入期貨市場的有效途徑,期貨市場的價格發(fā)現(xiàn)功能能夠合理預測糧食價格走勢,減少糧食購銷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有效指導農民確定合理的糧食售賣時間,提高我國糧食流通效率。 “保險+期貨”模式推廣過程中,人保財險試點項目最多,試點區(qū)域總體聚集在北方各省。這主要是因為農產品期貨交易較為活躍的大豆、玉米、棉花主產區(qū)位于我國北方區(qū)域,國家臨儲政策的逐步放開,風險管理需求驟增,對應期貨品種也滿足風險管理操作條件等原因。
該模式是一項金融創(chuàng)新項目,但由于其試點時間不長,范圍不廣,可供分析的試點案例和數據較少,我們有必要通過研究試點地區(qū)的實施效果來說明該模式具有可推廣性,并總結相關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提出合理建議,這對該模式的推廣和我國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2 玉米“保險+期貨”運作模式及初步效果評價
2.1 玉米“保險+期貨”運作模式
2016年為響應國家號召,國元農業(yè)保險公司與國元期貨公司在安徽省泗縣和蒙城兩個地區(qū)正式開展玉米“保險+期貨”模式的試點工作,其中政府財政補貼玉米期貨價格保險保費的80%,農戶承擔20%,以此來引導符合條件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參保,同時鼓勵農戶以村為單位進行投保。
2.1.1 保險責任。玉米期貨合約按照三種方式選取結算價數據:(1)玉米期貨合約在保險期間內的最后一個交易日的結算價;(2)玉米期貨合約在保險期間內所有交易日的結算價中10個最高值和10個最低值的算術平均值;(3)玉米期貨合約在保險期間內所有交易日的結算價的算術平均值。當以上述三種方式選取的結算價數據中的最低值低于玉米目標價格時,視為保險事故發(fā)生。
2.1.2 保險金額與賠償金額。保險金額=玉米目標價格(元/噸)×每公頃約定產量(噸/公頃)×投保面積(公頃)
賠償金額=(玉米目標價格—三種結算價數據的最低值) (元/噸)×每公頃約定產量(噸/公頃)×投保面積(公頃)
2.2 保險實施效果初步評價
以2016年安徽泗縣試點情況為例,2016年7月15日,泗縣各種植大戶、村委會、生產合作社在國元農業(yè)保險公司購買了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合約(C1701合約)為標的的期貨價格保險,投保面積一共為6.8萬hm2,確定玉米目標價格為1508元/t,農戶承擔保費為18.096元/t。在2016年7月15日~2016年11月15日保險期間,玉米期貨價格出現(xiàn)了大幅下跌,該期間大商所玉米期貨收盤價格走勢見圖1。經過計算,玉米期貨合約的最后一個交易日(2016年11月15日)的結算價為1656元/t,在所有交易日的結算價中10個最高值與10個最低值的算術平均值為1459元/t,所有交易日的結算價的算術平均值為1472元/t。以上三個價格中的最低值為1472元/t,即確定為保險理賠結算價。該結算價低于目標價格1508元/t,保險公司向投保農戶進行理賠,理賠金額為(玉米目標價格-結算價)(元/t),計算得出理賠金額為36元/t。最終計算得到,2016年投保農戶每1t玉米凈利潤增加了17.904元。
2.2.1 投保農戶。自政府于2016年取消玉米“臨儲政策”以后,玉米價格大幅下降回落至市場價格,這對玉米種植戶的收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很容易打擊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但與此同時推出的該玉米期貨價格保險較好的彌補了農戶的價格損失,對農戶收入穩(wěn)定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本例中,由于結算價低于目標價,農戶可獲得理賠金額36元/t,扣除保費后凈利潤增加17.094元/t,隨著日后期貨市場的發(fā)展,玉米期貨價格保險可以實現(xiàn)更好的穩(wěn)收增收效果。
2.2.2 保險公司。國元保險公司在賣出玉米保險合約的同時,又從國元期貨公司買入了看跌期權來對沖風險,之后玉米價格發(fā)生下降,保險公司向農戶支付賠償金額,保險公司再對看跌期權行權,兩者可以相互抵消,保險公司就不會面臨虧損風險,還會獲得來自于保費和看跌期權的成本差額收入。
2.2.3 期貨公司。期貨公司與保險公司期初簽訂看跌期權合約,收取期權費,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期貨合約對沖風險。期末,玉米價格降低,期貨合約空頭獲得收益,賣出的看跌期權行權,期權合約損失,收益與損失互相抵消,期貨公司可以從期貨的價格波動中獲取收益。此外,期貨公司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期貨合約的套期保值操作,有助于降低期貨市場波動,提高市場穩(wěn)定性。
農產品“保險+期貨”模式的實施,其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農戶穩(wěn)收增收的效果,以助力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實現(xiàn)。因此,為了更好體現(xiàn)玉米“保險+期貨”模式的實施效果,為該模式提供更多的建議,下面將展開關于該模式對泗縣參保農戶收入作用的實證分析。
3 實證研究
3.1 回歸模型
農業(yè)保險的本質屬性在于通過財務安排平滑農戶不同時期的農業(yè)收入,減少收入的波動性。通過減少收入風險,激發(fā)農戶增加農業(yè)生產要素的投入,從而促進農業(yè)發(fā)展、農戶增收。而影響農戶收入風險的因素除去農業(yè)保險,至少還包括以下三類:一是與農業(yè)生產及生產者相關的因素,如生產規(guī)模、受教育程度、勞動力規(guī)模、兼業(yè)化程度等;二是反映市場供求情況的農產品價格;三是天氣、疫病等外在因素。
因此在控制生產規(guī)模、受教育程度、兼業(yè)化程度等因素的情況下,通過建立兩時期面板數據回歸模型,檢驗玉米期貨價格保險對參保的玉米種植戶收入風險的作用。
回歸模型具體如下:
其中,Riskit表示第i個農戶在t時刻的收入風險,Dt是表示時期的虛擬變量,“保險+期貨”政策實施前,Dt=0;政策實施后,Dt=1。Insuranceit是一個表示參保行為的二分虛擬變量,若農戶沒有參與玉米期貨保險,則Insuranceit=0;若農戶參與玉米期貨保險,則Insuranceit=1。其次在模型中引入與農戶收入風險相關的變量,有玉米種植規(guī)模(Scaleit)、農戶兼業(yè)程度(Varietyit)、勞動力規(guī)模(Laborit)和人力資本(Educationit)。uit是復合誤差項,包括表示所有影響農戶收入風險但不隨時間而變化的不可觀測的個體效應值和表示農產品價格、天氣、蟲災等隨時間變化的影響因素。
3.2 數據來源
本文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安徽省宿州市泗縣丁湖鎮(zhèn)、草溝鎮(zhèn)、草廟鎮(zhèn)及大楊鄉(xiāng)為調查對象,對2014~2017年間的玉米種植戶開展調查,剔除2014~2015期間沒有參加普通農業(yè)保險的農戶數據,共收回有效問卷150份。
將全部樣本期間劃分為兩個時期:2014~2015年為玉米保險期貨政策實施前,設為時期1;2016~2017年為政策實施后,設為時期2?;貧w模型以2014~2015期間參與普通農業(yè)保險的農戶作為樣本進行分析,樣本量為150個。樣本中有63家農戶在時期2參加了玉米期貨保險,另一部分仍然參加普通農業(yè)保險。因此,兩個時期一直只參與普通農業(yè)保險的農戶形成了對照組;剩下于2016年參與玉米期貨保險的農戶形成實驗組。從而通過比較購買玉米期貨保險與購買普通農業(yè)保險的收入風險,檢驗玉米期貨保險對農戶收入的作用。
3.3 變量選擇
3.3.1 因變量(Riskit)。因變量應該反映農戶收入的風險大小,我們采用了標準差來測度農戶收入的風險。其中玉米實際種植收入以現(xiàn)金凈收益來衡量,即現(xiàn)金流入減去現(xiàn)金流出表示,參保農戶的收入為當年玉米實際種植收入減去保費加上從保險公司獲得的賠款,然后計算標準差作為收入的風險指標。同時我們考慮到農戶種植面積不同,會對最終結果產生較大影響,因此選擇用每公頃的收入風險來表示。
3.3.2 自變量。(1)時期虛擬變量(Dt)。由于利用兩時期面板數據進行政策效果評估,需要在模型中引入時期變量,虛擬變量取值為0時表示時期1,即政策實施前;虛擬變量取值為1時表示時期2,即政策實施后。
(2)參保行為變量(Insuranceit)。參保行為變量是一個二分虛擬變量。農戶參與玉米期貨保險取值為1,未參與玉米期貨保險取值為0。
(3)種植規(guī)模(Scaleit)。生產規(guī)模較大的農戶往往資金雄厚,風險管理意識強,可選擇的風險管理手段多樣,以減小自己的收入風險;但同時,生產規(guī)模越大,收入就越高,越容易采取一些高風險的行為,從而加劇自己的收入風險,因此生產規(guī)模對收入穩(wěn)定性的影響方向是難以確定的。本文用農戶的種植面積來表示種植規(guī)模,單位是公頃。
(4)人力資本(Educationit)。人力資本以戶主的受教育年份來表示。從預期來看,如果農戶受教育程度較高,很有可能從種植技術、規(guī)避風險的行為等各方面具有較強的正面激勵影響。
(5)兼業(yè)化程度(Varietyit)。兼業(yè)程度以農戶人均非玉米種植純收入占總純收入的比重表示。一般來說,該收入比重越大對于玉米價格波動的抵抗能力越大,風險承擔能力越大。
(6)勞動力規(guī)模(Laborit)。勞動力數量的投入影響農田的生產效率,諸如施肥、農藥噴灑等工作都會影響到作物最終的產量,一般來說,勞動力數量投入較多,產量波動風險就越小,從而農戶的收入趨于穩(wěn)定。本文用參與玉米種植勞動力人數來表示。
(7)其他誤差項(uit)。uit是復合誤差項,包括表示所有影響農戶收入穩(wěn)定但不隨時間而變化的不可觀測的個體效應值和表示農產品價格、天氣、蟲災等隨時間變化的影響因素。
3.4 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1)
3.5 實證結果
對兩時期面板數據運用一階差分的回歸方法,同時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異方差修正,回歸結果見表2。
從回歸分析結果可知:模型整體顯著性較好,調整的R2等于0.560,這表明各個自變量對農戶的收入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
3.5.1 農戶參保行為。是否參加玉米期貨價格保險對于農民收入風險影響是顯著的負相關,這表明與當前的普通農業(yè)保險相比,現(xiàn)行的玉米期貨價格保險能減少農戶的收入風險,起到更好的穩(wěn)定收入的作用??赡苁且驗橄噍^于普通農業(yè)保險,對產量和未來價格都有雙重的保障,能夠更好地對沖風險。同時利用玉米期貨合約價格的市場價格確定目標價格較為合理,能夠有效地彌補現(xiàn)貨價格波動。
3.5.2 玉米種植規(guī)模。玉米的種植規(guī)模與農戶收入風險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表明隨著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收入風險增大??赡苁且驗榉N植規(guī)模的擴大,一方面要承擔著每667m2產量變化的風險,另一方面,農戶還要承擔市場價格的波動,市場風險會隨著產量的變化而變化。
3.5.3 農戶受教育程度。農戶受教育年限與農戶收入風險呈正相關,但并不顯著。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受教育程度平均水平在初中、高中階段,并沒有出現(xiàn)很多學歷較高的知識分子,所以在實際勞作時可能并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3.5.4 農戶兼業(yè)化程度。兼業(yè)化程度與收入風險存在負相關,但是不顯著。一般來說,農戶進行兼業(yè)化經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風險,從而可以減少農戶的收入風險。但是就我們所調查的農戶來看,這一結果并不顯著。
3.5.5 勞動力規(guī)模。勞動力規(guī)模與農戶收入風險呈顯著的負相關,這說明隨著勞動力的投入增多,收入風險減小??赡苁且驗殡S著平均每公頃勞動力投入的增多,對于玉米生長、施肥等環(huán)節(jié)產生正向效用,作物生長效率得到提高,最終有利于減小產量的波動程度,收入也就趨于穩(wěn)定。
4 研究結論
通過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減少農戶收入風險是國家大力號召發(fā)展“保險+期貨”模式的初衷和目的,也是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本文以安徽省泗縣的玉米期貨價格保險為例,先對其整體的實施效果進行初步評價,然后從農戶層面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探究“保險+期貨”模式減小農戶收入風險的作用。
第一,由上述實證結果表明,玉米期貨價格保險相較于以往的普通農業(yè)保險,對農戶的收入波動風險起到了較為明顯的穩(wěn)定作用。一方面是因為主要影響農戶收入風險的因素從產量風險逐漸轉變?yōu)槭袌鲲L險,原先保成本的普通農業(yè)保險已經很難對農戶的收入起到良好的穩(wěn)定作用;另一方面是因為“保險+期貨”模式為保險公司提供了風險分散機制,使得保險公司不會面臨過高的賠付而導致經營虧損的情況出現(xiàn),這也間接地為農戶提供了另一層保障。
第二,相較于以前政府實行的臨儲政策,“保險+期貨”模式不會扭曲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從而農戶可以根據正確的市場信號來調整種植結構與規(guī)模,因此該模式有助于推動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臨儲政策的改革,使農戶收入變動風險交由市場機制來解決。
第三, 由于我國“保險+期貨”模式目前試點時間較短,該模式也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農產品期貨市場發(fā)展滯后,期貨市場價格發(fā)現(xiàn)機制不健全,影響了定價的準確性,同時期貨交易的市場容量小,制約了試點規(guī)模等。為了能夠推動“保險+期貨”的進一步發(fā)展,應當著重發(fā)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可以鼓勵期貨公司利用美國商品期貨交易所等國際市場進行風險對沖,同時可以發(fā)展場內期權,降低保險公司的交易成本,從而降低保費水平。
[參考文獻]
[1] 蔡勝勛,秦敏花.我國農業(yè)保險與農產品期貨市場的連接機制研究——以“保險+期貨”為例[J].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17,38(03):510-518.
[2] 孫林.我國農業(yè)保險制度:“保險+期貨”的原理、路徑及建議[J].改革與戰(zhàn)略,2017,33(09):91-93.
[3] 李亞茹,孫蓉.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及其在價格機制改革中的作用[J].保險研究,2017(03):90-102.
[4] 賀詩洋.我國“保險+期貨”模式下的農產品價格保險發(fā)展問題研究[D].廣西:廣西大學,2017:26.
[5] 于剛,王思文.“期貨+保險”對遼寧農產品收入的保障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19(05):5-9.
[6] 施紅.生豬保險對農戶收入的穩(wěn)定效應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6(02):126-135.
[7] 朱俊生,葉明華.“保險+期貨”試點效果評估及建議[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3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