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共有8套試題。全國三套,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各一套,江蘇、浙江各一套。2019年高考作文概括起來有以下特點:
試題的選材和立意與大時代同步,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這是2019年高考作文命題的顯著特色。
全國Ⅰ卷的作文題目是要求考生面向全校(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碱}將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當下社會對勞動的一些偏差認識、錯誤態(tài)度進行對比,引導考生結合自身生活感受、情感經(jīng)驗來挖掘材料內(nèi)涵,拓展思路,充分表達對勞動的認識,彰顯新時代青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勞動觀。
全國Ⅱ卷從1919年到1949年,再到1979年,再到2019年,進而展望2049年。試題材料部分呈現(xiàn)百年中國發(fā)展進程中標志性的歷史節(jié)點,使考生感受中華民族發(fā)展的苦難與輝煌,激發(fā)考生的責任與擔當,直觀、充分地體現(xiàn)了高考“立德樹人”的鮮明導向。選材典型,社會關注度高。
天津卷立足于“愛國”這一宏大主題,以方志敏、陶行知、黃大年這樣的愛國人物言論為材料,可見試題的宏大氣勢!命題著眼點十分準確,愛國不是空談,首先是方志敏于國家凋敝時仍堅信祖國前途光明的信念;有信念則有責任,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本分,陶行知說得通俗,但一字千鈞;有責任則有獻身精神,才會如黃大年等獻身國家建設的洪流。回顧70年風雨歷程:開國大典、大慶油田、兩彈一星、三峽工程、載人飛船、中國夢、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哪一樣成績的取得不是靠信念,靠責任,靠獻身?這厚重的情懷,永書永新。
作文試題聯(lián)系考生實際,能夠窺視考生思想深處微妙的東西。作文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真實而藝術地反映。
2019年高考全國Ⅲ卷作文題選取一則漫畫,試題漫畫設置的情境為師生都常見的課堂一幕,觸發(fā)了考生的情感世界,啟發(fā)考生說真話,抒真情。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題繼續(xù)引領考生或者要求考生去關注自我認知的問題。這個題目提供了一個音樂工作者的認知經(jīng)驗,通過對他國音樂的了解,從而加深對自己民族音樂特色的認知。這種認知規(guī)律,命題者顯然是給了肯定,這就要求考生基于這種認知方法去思考,去感悟。
文以載道。語文反映社會,但是它不同于政治學科,2019年的語文高考作文就注重了通過語文學科特有的形式來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就是語文味,體現(xiàn)了真語文的特質(zhì)。避開頗具爭議色彩的詞語、拿捏關鍵詞,使之語文化。
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目,既緊扣時代熱點,又于大主題中挑出關鍵詞,考生寫作務必要圍繞關鍵詞展開,僅就熱點事件泛泛而談很難得到高分,體現(xiàn)了語文的學科要求。題①以“文明的韌性”為題,“韌性”是關鍵詞,考生不論寫歷史變遷、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生活,還是中國人的品格等,都必須緊扣“韌性”二字。題②有些類似每個人的年度總結,考生可自己賦予2019年一種色彩,并通過一篇記敘文進行展現(xiàn)。
2019年的高考作文試題充滿了哲理性、思辨性。
江蘇卷以“水”“鹽”設喻,貼近考生日常生活,富有時代氣息。整個文題借“味”說理,意“味”深長,啟人深思,能夠激活考生思辨,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材料共由四句話構成,從三個層面進行解說,引導考生展開聯(lián)想,打開寫作思路。第一句話選取生活中最常見的兩種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鹽”,形象地說明了“物各有性”這一生活常識。中間兩句話構成對比,即將水、鹽同物簡單疊加和“五味”異物之間“調(diào)和”“共存”兩種生活現(xiàn)象進行比照,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內(nèi)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礎上,更加強調(diào)事物之間共存相生的關系,從而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最后一句話由“物”及“事”至“人”,強調(diào)了前面所說的道理既是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人類社會普遍適用的原則,點明這一道理存在的常識性和普遍性。
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在2019年高考作文中體現(xiàn)尤為突出。全國Ⅰ卷是對考生進行了一次熱愛勞動的教育;全國II卷對考生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全國Ⅲ卷則引導考生學會尊重、感恩;北京卷是從培養(yǎng)人健全的人格和關注社會、國家的角度立意的;天津卷是從愛國的角度立意,引導考生像革命家一樣將個人的信念和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上海卷是從對音樂的“中國味”的理解,引導考生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江蘇卷是從生活現(xiàn)象入手引導考生領悟人生哲理;浙江卷試圖通過對“作家”身份定位的方式,啟發(fā)考生要樹立責任意識。
基于2019年高考作文命題的特點,我們不難預測2020年高考作文命題將會呈現(xiàn)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宏觀上與社會主旋律合拍,譬如有關祖國發(fā)展(可以涉及到經(jīng)濟、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二是微觀上貼近學生實際,譬如考生的道德、修養(yǎng)、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活細節(jié)、人際交往以及展現(xiàn)考生內(nèi)心深處微妙的世界;三是考生與社會、時代的結合點,諸如愛國、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自我與他人等。
核心素養(yǎng)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yǎng)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通過核心素養(yǎng)這一橋梁,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問題。而作文是核心素養(yǎng)最佳載體。因此,要加強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自主發(fā)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素材的積累與訓練。
2020年將會一如既往地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題,當然,材料會有極大的靈活性,社會熱點事件、中外名人名言、經(jīng)典哲理故事甚至學生生活場景等都會進入命題者的視野;同時,要求會更加具體明確,限定也會更加巧妙智慧,譬如任務驅(qū)動等,這樣會有效地避免個別考生宿構甚至抄襲的問題,從而使高考更加公正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