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傳統的語文學習任務包括閱讀任務、鑒賞任務、表達任務、討論任務、梳理任務和探究任務。單一性強,受眾少,更多為競賽和考試服務,未能充分體現新課標指出的真實情境要求、多樣性要求、個性化要求和梯度要求。傳統閱讀任務,即通過速讀、猜讀、跳讀、細度等方法指導,讓學生完成具體的閱讀內容。并且從易到難,達成閱讀能力的階段提升??上н@樣的方法指導在傳統課堂上也逐漸消失了。表達任務,即通過讀音、呼吸、語調、情感的訓練來指導朗誦演講吟誦,從而讓學生能夠美文美讀。但是這樣的任務專業(yè)性強,受眾少,在參加朗誦演講等專項比賽時組織特長學生用得多;更多的表達任務體現在課堂前10分鐘的好書美文推薦、新聞播報等常規(guī)活動中。學生輪流上臺,頗受歡迎。鑒賞任務:在高中階段的鑒賞任務更多的表現為考試任務。過去曾經有過的一文多解,一文多議,早就淹沒在對標準答案的訓練和追求中了。討論任務:傳統課堂的討論都是主題性質的,唯一性強,閉環(huán)特征明顯。現在流行的無領導力討論,思維開放,參與性更好,學生能夠在討論中傾聽、分享、辯論、總結,是很好的一種任務形式。梳理任務:傳統的做法,更多在考試中要求學生運用分類、統計、排序或列表等方法對文本內容材料進行“觀察、聚焦、放大、比較、辨別、想象、預測、推理、判斷”,然后探究事物之間的差異與關聯,思考什么樣的表述、評價或結論是恰當合理正確合適的。未經梳理的文本,直接要學生去探究是膚淺的,空洞的,偏頗的,甚至是錯誤的。沒有深度、廣度和力度,甚至沒有價值。探究任務:傳統探究任務在回答文本閱讀試題時出現頻率最高,以理解為軸,由實而虛,進行思維提煉,缺少系統性的任務設計。傳統的任務肯定有可取之處,沒有它甚至無法完整地構成綜合性任務??墒且驗樗趹眠^程中體現出來的功利性,讓它單一化,受眾面小的缺點暴露無疑。依據文本設計任務是現在比較流行的,尤其是整本書閱讀的推進。個人認為,任務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后面才是文本。這不符合考試的對應標準,但是更有情境特征,貼近生活,符合學生學習的興趣特點。而且覆蓋面廣,綜合性強,由簡單而復雜,適合個性化評估。
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頒布,第一部分“基本理念”里有“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積累言語經驗,把握語文運用的規(guī)律,學會語言運用的方法,有效的提高語文能力”;第二部分“課程目標”開頭就是“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語文學習活動,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幾個方面都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這兩部分均指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就是語文學習活動,就是語文學習實踐。那么語文學習活動和實踐,如何完成從教師為主體向學生為主體的演變?設計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復雜問題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語文學習任務是主要途徑。細化而言,就是:在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學習目標下,設計真實情境下的寫作任務應該能夠讓學生主動去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同理,基于真實問題的辯論任務是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學習目標下的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
基于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習目標,語文經典篇目的誦讀、改創(chuàng)、展演的任務也可以讓學生主動進行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至于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學習目標下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任務——主要是根據學生生活的文化情境設計的文化任務。
新課標下的語文學習任務的設計需要符合新課標中的學業(yè)質量標準,也就是分年級連續(xù)性尺度模式。高一年級為水平1水平2,高二年級水平3水平4,高三年級水平5。連續(xù)性可以理解為四項評價要素一以貫之,貫穿學業(yè)質量標準的五個水平。每一個水平都細分為四項表現,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連續(xù)性的梯級任務設計有助于引導師生從關注知識轉換為關注如何學習和學會學習,也為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為載體和以典型任務為內容的學科活動提供了依據。它是對應三類考試要求的,學業(yè)水平2對應的是畢業(yè)會考;學業(yè)水平4對應的是高考,學業(yè)水平5對應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考試,即“自招”,這都為分層教學和測試提供了參照依據。
以小說的任務設計為例,如“把自己作為一個角色加入到整本書閱讀諸如《平凡的世界》等,講述后面可能發(fā)生的故事” 就符合學業(yè)水平3-1的語言素養(yǎng)(能夠結合具體語境分辨詞語語義和情感上的細微差別)的任務要求;比如學生需要達到學業(yè)水平3-2的思維素養(yǎng)(能比較兩個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間建立聯系)可以設計“俠義文學”單元閱讀任務:1.用準確的詞語概括五位人物的個性特征;2.概括人物形象的相同點與不同點;3.寫出你最想設計的人物、比較想設計的人物與最不想設計的人物,并說明理由,給出證據。再比如要求每人找出指定數篇小說的情節(jié)空白處,選擇一處進行獨立再創(chuàng)作,小組討論改進,電子文檔發(fā)到老師郵箱,定稿后發(fā)至班級公眾號,或者編輯成電子書《空白》。這個任務設計就符合學業(yè)水平3-3的審美素養(yǎng)的要求(借助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文學作品的體驗和感覺)。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是參差不齊的,通過任務可以測評到自己的思維素養(yǎng)等級,從而為教學上因材施教提供依據。
綜合性的任務是新課標下任務設計的首選,可以將閱讀、寫作、鑒賞、辯論、表達、反思綜合起來,達到因人而異的學習效果。綜合性的任務與任務之間往往是交融的,指向單一的任務并不能完全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yǎng)特征。綜合性的任務則是根據真實情境的特點設計的各種任務的組合。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及真實情境特點,分析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并且用任務去驅動。具體而言,新型的綜合任務大概有以下幾類:
電影課程是搭建閱讀寫作交互循序漸進的成長扶梯?!蛾P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必須遵循中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統籌影視教育資源,完善工作協調機制,讓中小學生在影視教育中感受世界、開闊視野、體驗情感,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電影課程分為四個階段: “觀看與感知”,學生只需初步觀看與感受,對世界有基本認知?!坝^賞與品知”,隨著知識的攝入,能力的提升,學生開始獲得在這個社會生存的基本自信?!靶蕾p與品析”,這個階段,學生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一部影片,并加以分析?!百p析與創(chuàng)作”,學生可以從專業(yè)角度進行學習,并嘗試創(chuàng)作影片。例如“人與命運”的專題中,可以這樣設計任務:看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電影《百萬英鎊寶貝》(比較電影及小說《阿Q正傳》《祝福》《項鏈》),思考并撰寫隨筆:(1)影片里命運給了麥琪什么?請你解讀繡在戰(zhàn)袍上的高盧語Mocuishle的寓意。(2)命運在影片里傷害了誰?作為對比,那些不被命運傷害的人在影片里是怎么樣的存在?(3)導演想通過這部影片告訴我們什么?我們通過電影聯想到了什么?
在開設電影課程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學生的需求和反饋,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各個學段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隨時調整電影和課程設置。調查問卷顯示,各個年齡段學生對電影的認知和喜好存在很大差異,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看待電影更加理性、深刻。在低齡段,動作、科幻電影最受歡迎,而在高齡段,聚焦人性、道德、社會的電影則更加深入人心。通過讀寫電影課程,學生的認知水平、價值觀念、專業(yè)技能得到了提升。觀影前,可以根據不同年齡,設計不同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比如,讓學生穿上道具服扮演影片中的角色;讓學生進行情景表演再現影片中的經典橋段;還有辯論賽、舞蹈、拼圖比賽、功夫表演、模擬法庭等多種形式。觀影后,老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不同電影的內容,設計形式各異的課堂反饋作業(yè)。比如,“涂鴉表達”“花絮搶答”“故事延展”“經典語錄賞析”“一句話說感想”等,包含寫、評、畫、演等多種形式。還有相關話題的辯論賽、相關電影的深度影評、動畫人物的角色扮演、電影劇本的續(xù)寫或仿寫等。
電影課程任務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熱愛中創(chuàng)作,極大的調劑和改善了教學形式,讓學生以別樣的角度認識世界。每一部電影,都是另一個世界的窗口,讓學生看到不一樣的人生。它可以讓學生在沒有任何傷害的前提下,去感受世界的炙熱和人生的殘酷,讓學生能夠去品讀各種人生,了解各種社會形態(tài),且能夠安全、健康地成長和思考。同時,讓他們逐漸擁有內心的溫度,去勇敢地面對世界、社會和未來。
以《雷雨》為例,任務(一),讓學生分組表演課本劇。劇本是立體的文本,對人與事的交代與呈現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盤交代,文本自身會有多處中斷和省略。這需要讀者在閱讀時通過想象和聯想來填補,最好是通過戲劇表演的方式將劇本的空白處呈現出來,這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要完成任務必須將閱讀、分析鑒賞、表達、討論、分段梳理甚至探究等單一的任務逐步完成,注意表演不是分角色朗讀,應該有燈光、服裝、道具、場地安排、導演、攝影、音響、戲劇舞臺背景設計等任務角色的設定和安排,尤其要有對戲劇藝術的空間的閱讀、分析鑒賞、表達、討論、分段梳理甚至探究。時間上有初排(初步演練)、細排(推敲細節(jié))、聯排(帶妝配樂)三個步驟??臻g上有以書房為主體的周樸園魯侍萍的命運空間,有以周樸園與魯侍萍的對話中的交互式體驗空間,有等級化的會客空間,有社會矛盾激化的對抗空間。學生作為表演者必須對劇本加深理解,同時,作為欣賞者也會把表演與課文進行比較,這是判斷也是欣賞。任務(二),模擬法庭。設計被告、原告(公訴人)、法官、辯護律師。要求各角色按照自己的人物理解戲劇沖突,設計辯護詞,被告原告的申訴詞、法官的判詞。任務(三),將《雷雨》改寫成小說。按照小說的情節(jié)要求,把劇本中的潛臺詞補充進小說文本。任務(四),寫劇評。對戲劇中的矛盾之處、空白之處、對比之處、照應之處進行評價。不少于3000字。
余黨緒老師說:“整本書閱讀與課外閱讀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它必須借助精心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安排,達成具體的教學目標。如果說課外閱讀是興趣導向的,那么,整本書閱讀則應該是一種讓結構合理化、有效提升教學效率的教學活動?!敝挥凶屨緯喿x進入課程、進入課堂、進入教學,它才能發(fā)揮真正意義,否則它與課外閱讀并無二致。所以,針對整本書閱讀,任務驅動閱讀是很有必要的。任務設置需站在學生角度,從學生的視角進行任務驅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方向,通過混合式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閱讀過程收獲閱讀成果,以期達到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閱讀的轉變。整本書閱讀的典型任務有:繪制出以XX為中心的人物關系圖;畫出XX的人生軌跡圖(抓大事件和人生轉折點);給XX人物作小傳。以《紅樓夢》的整本書學習為例,第一階段布置前置性任務:(1)寒暑假閱讀《紅樓夢》。要求每天至少讀一章,用批注法閱讀(查閱字典,解決生字詞;查閱資料,解決文化常識;寫感受)。(2)以5章為一個單元進行小結,梳理人物關系,勾勒思維導圖,探究人物形象,體會小說主旨。提出問題,撰寫讀書筆記。第二階段課堂合作學習任務:用2到4個課時匯總學生自讀的成果和提出的問題,形成交流成果。成立班級紅學興趣小組,對成果進行審核、編制節(jié)目單,確定交流會流程。第三階段:展示交流階段。以論文、小品、傳記為閱讀成果展現形式,例如:《寶玉小傳》《話說襲人》《王熙鳳的起落人生》。第四階段:結合歷史,說說小說所處的時代背景(任意截取一個情節(jié)背景探究)。
例如在教師節(jié)設計的綜合性任務如下:
預設部分(一) 導語及初級任務設計
1.情境導語。
(1)同學們,來到新的班級,大家對班主任的印象如何?請大家談談。
(2)我們能否從初級印象開始,為班主任老師寫個人物傳記?
2.怎么寫人物傳記?請大家結合學習資源包(粵教版必修一)把單元教學小結的知識與單元5篇傳記類閱讀(《布衣總統孫中山》《華羅庚》《羅曼·羅蘭》《留取丹心照汗青》《我的回顧》)結合起來,辨識什么是傳記,傳記的特征是什么,有哪幾類,閱讀和寫作時要注意什么。完成初級閱讀任務。
3.課堂學生獨立學習,初級任務驅動下學生自動生成問題。
4.學生分小組通過課堂信息終端整理合成的有關傳記類閱讀的知識清單。
教師預設部分(二) 問題與辯論
1.教師展示預設的思考問題。
(1)自傳的第一人稱視角與第三人稱視角寫作時與閱讀時有什么不同?
(2)在課文里,哪個開頭給你啟迪?有沒有其他的不同于課文的寫法?
(3)怎么在素材里面篩選文章需要的素材?有沒有碰到過素材很好但與文章不搭忍痛割愛的情況?
(4)素材確定后,在寫作順序的安排上自己是基于什么考慮的?是敘事的角度還是閱讀的角度?
(5)傳記是以真實為基礎的,文章里有沒有自己渲染創(chuàng)作的部分?哪些創(chuàng)作不會影響傳記的真實性?
2.課堂討論,分角度選擇立場進行課堂辯論。
老師根據學生討論情況,適時以微課形式引導學生理解“無領導力結構論壇”的要點:(1)首先人人必做自我介紹;(2)輪流表達自己的觀點;(3)觀點立場區(qū)別后進行分組討論;(4)辯論(辯論階段需要限時、非暴力溝通);(5)根據投票結果重新分組;(6)每個小組推選代表進行終極陳述;(7)最后全體成員投票表決小組最終結果。
3.利用“智學網”在線學習設計的題庫,學生自主進行專題測試,并得到實時數據反饋,老師答疑。
教師預設部分(三) 情境任務升級
1.共性任務。
分配寫作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對班主任進行資料搜集和采訪,合成撰寫班主任的傳記,一句一句修改到位,不少于1500字。這是共性作業(yè)。電子稿上傳完成。(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域理論支持階段)
2.個性化任務。
要求在直系親屬里尋找有故事的人,擬定采訪提綱,按照共性作業(yè)提供的經驗,按步驟完成。
3.成就作品。
(1)電子稿修改完后上傳給老師,利用微信及QQ課后進行一對一輔導,與單元閱讀課文作比較,最后定稿。(個性化提升階段)
(2)定稿后手寫一份,上交。
(3)在班級公眾號“異器”上定期更新。
教師預設部分(四) 情境任務升級:觀看視頻電影《甘地傳》
辯論1:甘地說,“我不會為了任何主義而殺人!”,你贊同嗎?
辯論2:非暴力抵抗運動需要什么樣的社會條件?
要想讓學生真正喜歡閱讀,需要解決兩個問題:1.閱讀如何接近學生的閱讀最近層次?自主性的任務設計第一階段的閱讀計劃是一個不錯的辦法;2.閱讀如何才能與寫作不割裂不分離?將寫作分割出閱讀,是應試的惡果之一。要破局,就要還原寫作的原本狀態(tài),多寫隨筆,多練隨機寫作。因此,任務式學習的深度發(fā)展應該需要師生共生課堂,而這就需要把課外的任務設計課堂化,形成課堂任務設計系列,達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設計目標。
自助式課堂任務設計就是這樣的嘗試。
以小說群文閱讀為例。粵教版必修三和必修四的小說單元由短篇小說單元和中長篇小說單元構成。學生閱讀基礎差異巨大,一個班級的54個學生讀過《紅樓夢》原著的只有2人,另外4人看過電視劇,大多數學生的初中課外閱讀基本都是玄幻武俠懸疑等網絡小說,雖然入校的語文成績很光鮮,但都是中考壓力之下老師辛苦“喂飯”的結果,缺乏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深度研討的意識。根據學情筆者做了以下任務設計:請大家自主完成小說單元閱讀,自愿領取學習任務,分組完成。
任務1:自愿報名參加戲劇表演小組,視報名人數確定分幾個小組。在必修三必修四小說單元里挑選一篇小說,排練課本劇。要求有劇本、有導演演員道具化妝師攝影剪輯之類的分工、有信息技術的使用,最后必須公開展演,錄制視頻。
任務2:自愿報名參加創(chuàng)作小組,每人找出必修三6篇小說的情節(jié)空白處,選擇一處進行獨立再創(chuàng)作,小組討論改進,電子文檔發(fā)到老師郵箱,定稿后發(fā)至班級公眾號,或者編輯成電子書《空白》。
任務3:自愿報名參加思維導圖小組,每人將必修三必修四小說單元完成批注式閱讀,提煉聚焦的問題,撰寫小論文。小組討論改進,電子文檔發(fā)到老師郵箱,定稿后發(fā)至班級公眾號。
任務4:坐在教室聽老師脫口秀,做筆記,完成系列訓練題。
全班54人,19人選擇任務4,有兩個組選擇任務一,兩個組選擇任務二,兩個組選擇任務三。教師將教室劃分為三個區(qū)域:授課區(qū),19位同學面對教師圍成半圓,坐著聽老師講解;討論區(qū),領取任務的同學如果需要討論就在教室的后半部分,6個人一組圍成梅花形狀;任務完成區(qū),學生分組后自行討論任務完成的過程分配各階段的任務,然后獨立完成。教師在授課期間,借助學生自習時段巡視各個區(qū)域,答疑解惑提出建議。課后,教師通過微信群、QQ群和郵箱與學生進行溝通,反復研討任務的完成情況,提升學生對任務的認知。
任務完成后,教師請各個小組派代表陳述完成任務的心得。
自助式課堂任務設計的特點是:1.任務符合新課標的真實情境下完成復雜任務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求;2.任務由學生自主選擇,組合成小組完成,既尊重了學生的愿望又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的特征。3.在任務的設計上自助式任務可以形成梯度性,保證能力有差異的學生能夠選擇屬于自己的任務。4.充分利用了課堂的空間和時間,使得學生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真正負起責任,成為課堂的主人。5.打破了課堂內外的學習界限。學生在課堂之外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助,學習不再是課堂的封閉空間里的行為,已經演變?yōu)閷W生的獨立行為,主動的學習行為。6.自助式的課堂任務可以在選課走班不夠條件的學校,創(chuàng)造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課程設計。
隨著新課標的推廣,相信會有更多的符合當地文化和時代信息特征的學習任務被挖掘出來。
[作者通聯:廣東中山市石岐區(qū)大信海岸家園F區(qū)15棟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