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這個名稱相信大部分電腦用戶在剛接觸電腦的時候就聽到過了,不過真正見識,乃至實際操作的機會大概不多,除了喜歡鉆研和追新的DIYer,相當多的用戶在使用了多年電腦后,仍然對BIOS相當陌生。所以,咱們今天就先從BIOS的定義和基本功能說起吧。
BIOS是什么
BIOS全稱為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tǒng)),“真身”則是儲存在王板閃存芯片中的一小段代碼,由于這塊閃存通常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芯片(圖1),所以有時BIOS也被稱為王板CMOS。王板上的BIOS,或者說電腦的BIOS和數(shù)碼產(chǎn)品的“固件”定位差不多,負責王板和板載配件之間數(shù)據(jù)通信、電力支持等方面的最基本能力。是電腦硬件與硬件之間、軟件和硬件z間的橋梁。
需要注意的是,其實顯卡等配件因為結構比較復雜,自身也帶有BIOS,不過這些BIOS僅負責獨立配件的運作,其重要性與負責整個電腦運作的王板BIOS不可同日而語,本文提及的BIOS如無特別說明,均指王板BIOS。
BIOS的工作方式
用戶開機的時候,首先會載入并運行BIOS,之后根據(jù)BIOS的內容設置并喚醒其他電腦配件,順序一般為CPU、內存、顯卡、其他板卡、外設。由于喚醒電腦配件的過程會對配件是否存在、是否符合BIOS設定狀態(tài)、能否正常運行進行檢測,所以這一過程也被叫做“自檢(POST)”。
如果主要配件的喚醒與檢測都沒有問題,在短促的“滴”聲后,BIOS會開始搜索可啟動設備,根據(jù)設置的順序載入相關的啟動信息和操作系統(tǒng),一次啟動過程就結束了。如果自檢過程中,主要配件出現(xiàn)問題,那么BIOS會通過不同的警報聲來進行提示,如果板載Debug燈、Debug顯示屏(圖2),或者安裝7Debug卡等,也能獲得相應的啟動錯誤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近期的主板上,放棄板載揚聲器(Speaker)已經(jīng)成為主流設計,但大部分入門和主流主板并沒有能充分顯示信息的Debug顯示屏。所以筆者建議喜歡折騰的用戶,還應通過主板提供的Speaker針腳(圖3)安裝揚聲器,便于判斷和處理電腦錯誤。
UEFI與傳統(tǒng)BIOS
近期的主板上,BIOS中引入的一種全新控制模塊UEFI逐漸成為主流,其功能更加強大,也更加人性化。UEFI的全稱為Unified ExtensibleFirmware Interface(統(tǒng)一的可擴展固件接口),這種接口使用模塊化設計,可分為硬件控制和OS軟件管理兩部分,從前端到底層的順序為:操作系統(tǒng)一可擴展固件接口一固件一硬件。
UEFI的優(yōu)點很多,例如啟動更快、可以支持更大的硬盤、更新的操作系統(tǒng)、界面更人性化、支持鼠標操作等,而其最基本的優(yōu)勢實際是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BIOS的形態(tài),成為一種軟硬件結合的新型接口,可直接適應軟硬件的需求而不是讓軟硬件去適應它的設置。未來傳統(tǒng)BIOS可能會被徹底淘汰,UEFI將完全接管電腦底層操控和設置,也就是所謂“沒有BIOS”的時代。
介于傳統(tǒng)BIOS的2TB硬盤限制,以及對最新操作系統(tǒng)的支持能力問題,筆者在本篇會主要介紹基于UEFI的BIOS能力和設置,以符合目前的實際應用需求。
進入BIOS界面的方式根據(jù)廠商的不同有很大的區(qū)別,最主要的方式是按Del鍵,此外按F1、F2、F11等也是常見的方式,一般在啟動過程中會有相關的提示(圖4)。
無論是傳統(tǒng)BIOS還是新的UEFI界面,雖然布局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分為幾個最基本的頁面(圖4),其中"Advance(高級)”、“Monitor(監(jiān)視器)”、“Boot(啟動)”是大部分主板都有的,它們的內容分別是板上設備設置、主板運行狀態(tài)和啟動設備設置。此外還有負責處理器、內存等主要配件的頻率、電壓等設置的頁面,不同的品牌甚至不同的子品牌主板常常有不同的名稱,例如華碩玩家國度(ROG)王板中被稱為“Extreme Tweaker”(圖5),在微星王板中則是“OC”(圖6)。另外還有一個常常被忽略,但也比較重要的王板信息和基本設置頁面,王要顯示王板的型號\BIOS版本、語言、日期、處理器和內存信息等,這在華碩王板中被稱為“Main”頁面,而在微星王板中則是“System Status(系統(tǒng)狀態(tài))”。
在市占率比較高的王板品牌中,技嘉的設置頁面比較獨特(圖7)。其中“M.I.T”為頻率設置頁面;“System}nformation(系統(tǒng)信息)”為王板、BIOS、配置基本信息;“BIOS Features(BIOS設置)”則是時間、BIOS語言等設置;板載設備、功能根據(jù)外部設備支持和內部設置,被分為“Peripherals(集成外設)”和“Chipset(芯片組)”兩部分;“Power Management(電源管理)”頁面類似其他王板的“Monitor”頁面;“Save&Exit(存儲和退出)”中則包括了啟動設備管理。
了解了BIOS的基本頁面和功能后,我們應該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找到相關的設置頁面了,不過一些比較具體的設置及其含義,我們還是必須比較準確地掌握,才能避免出現(xiàn)設置錯誤。在BIOS中,我們要了解的主要設置包括處理器、內存、硬盤,以及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優(yōu)化設置項目。由于各個品牌的主板對同一功能的中英文描述可能都存在差異,所以我們提到的項目名稱可能與大家的主板有一定的區(qū)別,但不同主板的設置內容不會相差太多,大家可以根據(jù)中英文含義進行理解。
處理器設置
在如今的電腦中,由于英特爾王流處理器大部分進行了鎖頻,且僅有Z系列芯片組支持超頻,所以很多配置中都完全用不到這一項目,相應的功能有縮減的趨勢(圖8)。而AMD的銳龍系列處理器和芯片組則大部分支持超頻,因此BIOS中的處理器設置功能也就更加“發(fā)達”一些。
在處理器設置中比較常見的項目如下,其中如無特別標注,均為英特爾、AMD處理器同時支持的項目。
CPU Ratio: CPU倍頻,通常會有幾個選項,“Auto”、“All Core”、“Per Core”、“Specific Per Core”。其中“Auto”就是默認的CPU倍頻、“All Core”是所有核心同時達到的最高倍頻、“Per Core”是可以設置單核心能夠達到的最高倍頻?!癝pecific Per Core”則比較獨特,它主要給極限超頻用戶使用,可以根據(jù)每個核心的素質分別設置不同的倍頻。
Multi Core Enhancement:強制所有核心運行在最高頻率,關閉此選項可以省電。
CPU Cache Ratio:CPU緩存倍頻,如果要提升超頻成功率就不要設置得太高,夠用就好。
Minimum CPU Cache Ratio:最低CPU緩存倍頻,適當設置可防止緩存與處理器頻率相差太大影響性能。
RCLK Frequency:外頻,早期處理器同樣可進行設置以提升頻率,目前的處理器中一般被鎖定,只能查看不可設置。
RCLK Spread Spectrum:外頻擴展頻譜,可應對主板上的電磁干擾,讓運行時鐘更精確。如果進行大幅超頻最好關閉,以防止它對頻率的介入調節(jié)影響超頻穩(wěn)定性。
Boot Performance Mode:進入操作系統(tǒng)之前的CPU狀態(tài)。選項中的Max Battery為最節(jié)能狀態(tài),CPU會工作在最低倍頻的狀態(tài)下,直到進入開始載入操作系統(tǒng);Max Non-Turbo表示CPU會工作在自動倍頻下;而設置為Turbo Performance時CPU會在開機后就運行在最大速度下。
AIIX Ratio Offset:AVX倍頻補償,即AV X指令集與CPU實際運行頻率的差距。AVX指令集調用時,CPU的功耗發(fā)熱都非常大,適當降低AVX頻率有助于提升超頻成功率。一般每一檔為降低100MHz,建議設置為3,即對4.OGHz的CPU來說,AVX指令集會以3.7GHz的速度運行。
Ring to Core Ratio Offset:英特爾CPU中環(huán)形總線與核心倍頻比自動調整。如果你手動設置了緩存頻率,這個選項通常不管用。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y:英特爾CPU節(jié)電技術。英特爾CPU會根據(jù)處理器任務量自動調整頻率和電壓。如果禁用,那么Windows電源管理中的“最小CPU速度”會失去作用。
Intel Soeed Shift Technology:英特爾CPU變頻技術,可以大大提高處理器在各個不同休眠狀態(tài)下的喚醒速度,提高性能。
Intel/AMU Turbo BoostTechnology:英特爾/AMD CPU睿頻/擴頻。英特爾和AMD處理器都采用動態(tài)頻率,除了基本頻率外還有一個最高可用頻率,CPU會根據(jù)需要自行調節(jié)。要進行超頻的話,建議關閉這一選項,進行全手動頻率設置。
Long Duration PowerLimit:長期CPU功耗限制。
Long DurationMaintained:CPU長期功耗限制的周期時間。
Short Duration PowerLimit:短時間CPU功耗限制。以上三個功率限制項目,在超頻時都應設置為最大值,以免出現(xiàn)因功率限制造成降頻。
CPU Core Current Limit:CPU核心電流限制。過大的電流可能造成處理器壽命下降,但為保證超頻成功率,應適當加大。
CPU VCore:CPU核心電壓調節(jié),適當增加電壓可提升處理器的穩(wěn)定性,超頻時可適當提升,注意電壓過高可能會損壞處理器。
目前的主流平臺已經(jīng)基本普及DDR4內存,我們下面的說明均以DDR4內存(圖9)為例。
Extreme Memory Profile[X.M.P.]:這是一種內存認證標準,可以直接選擇內存的XMP狀態(tài),即可自動設定為最佳運行模式。
DRAM Reference Clock:內存參考源時鐘,可以看作是內存的“外頻”。目前的高頻內存實際上是從這一基本頻率進行翻倍得到的。由于DDR4的倍頻設置比較復雜,建議使用Auto模式,需要修改頻率的時候直接設置XMP或者內存工作頻率即可。
DRAM Frequency:內存工作頻率,即DDR4的等效工作頻率,例如DDR4 2666的頻率為2666MHz,也有些主板會標注為一半,即DDR4 2666設置為1333,DDR42800則設置為1400。
Primary Timing:第一時序,內存的響應時i7等工作細節(jié),可調節(jié)項目一半包括CL、tRP、tRCD、tRAS。在一些內存的參數(shù)貼紙上會標注有相關信息(圖10)。
CAS Latency:內存CL,也稱tCL值。這是發(fā)送給內存地址的數(shù)據(jù)起始延遲,是最影響內存性能的一個時序參數(shù),直接影響到內存的延遲。
RASto CAS Delay:tRCDfA,打開內存行和訪I7內存列的延遲周期,一般比前兩個值高1~2。
Row Precharge:tRPf,RAS to CAS Delay的充電周期,通常和RAS to CAS delay設置的值一樣。
RAS Active Time:tRAS值,內存顆粒激活與發(fā)出內存充電指令的周期。這個參數(shù)必須比前兩個值加起來大。比如內存為16-16-16-36,那么最后這個值必須比16+16=32要大。通常情況下為了穩(wěn)定性,還要再稍微加一些周期,比如設置在36。
存儲設置
BIOS中的存儲相關設置可能并不算復雜,但與操作系統(tǒng)相關性非常大,也很容易出問題,是資深DIYer和電腦用戶必須掌握的內容。存儲設置一般與接口、芯片組設置位于同一設置頁面下,存在一些功能交叉。此外一個很重要的存儲設置內容—啟動管理則可能位于Boot或Save&Exit等最“靠后”的設置頁面中。
SATA Controller:SATA控制器啟用或禁用。
SATA Controller Speed:SATA控制器速度。
Hard Disk S.M.A.R.T:硬盤狀況報告,會給系統(tǒng)提供硬盤溫度、壽命等相關信息,特別是在出錯時會及時進行報告。
SATA Mode Selection:SATA控制器模式。目前一般為AHCI模式(SATA模式)和RA舊模式,已經(jīng)不再提供兼容老式并行硬盤的IDE、CompatibiLity模式。對于使用舊型號傲騰內存的用戶(僅限英特爾部分平臺)來說,最好在安裝操作系統(tǒng)之前,設置為Intel RST或Optane模式(圖11)。
Third Party SATA3 Controller:有些主板使用第三方生產(chǎn)的SATA控制器,此選項可以啟用或禁用它。
ASMedia SATA3 Mode:以使用ASMedia公司的第三方SATA控制器為例。此選項可以調整該SATA控制器的工作模式。
Boot Option Priorities:啟動優(yōu)先權,即啟動順序。按照給出的順序進行啟動。只有當前一選擇不存在或者無法啟動的時候,才會在后一設備上搜索操作系統(tǒng)引導信息。
Boot Override:優(yōu)先啟動權,無論是否存在啟動優(yōu)先權設置中的設備,都優(yōu)先從這一系列存儲設備中啟動操作系統(tǒng)(圖12)。
在BIOS設置中,除了所謂的基本功能和高級功能外,其實還有一些可能被忽略但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項與小技巧,可能會對大家的使用產(chǎn)生明顯影響。
安裝操作系統(tǒng)
前面已經(jīng)提到,在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前一定要注意SATA模式的選擇,在安裝完操作系統(tǒng)之后如果更改SATA模式可能會造成引導錯誤,無法正常進入操作系統(tǒng)。
此外在安裝Windows之前,要特別注意選擇BIOS工作模式,筆者推薦使用目前已經(jīng)很成熟的UEFI模式,對新型、大容量硬盤和操作系統(tǒng)的兼容性都更好。這里也同樣要注意。在安裝后,BIOS中的啟動順序里可能會同時出現(xiàn)UFFI和非UFFI引導兩個選項(圖13),必須選對才能正常啟動操作系統(tǒng)。
截圖與鼠標操作
目前的主流BIOS設置界面已經(jīng)引入了鼠標操作,而且很多BIOS默認使用更便于鼠標操作的界面。一些廠商雖然使用比較舊式的BIOS主界面。但也可以通過快捷鍵切換為適合鼠標操作的界面(圖14)。
此外還有一些廠商的BIOS界面可進行截圖,極大地方便了用戶間的交流,大家可以仔細觀察BIOS界面底部或側面的使用說明(圖15)?;蛘咴贖elp(幫助)界面中尋找相關功能。
BIOS更新更方便
如今的BIOS更新已經(jīng)不再是復雜的過程了,在Windows下更新、調用硬盤文件更新、上網(wǎng)更新方式大大簡化了工作量,降低了難度和危險性。不過在進行更新的時候也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項。
首先是直接調用硬盤上的BIOS文件時需要注意,目前的主流Windows在分區(qū)時會在主分區(qū)前劃出數(shù)個功能小分區(qū),雖然在操作系統(tǒng)中不可見,但在BIOS操作時是可見的。所以當用戶打開第一個硬盤分區(qū),發(fā)現(xiàn)上面全都是不認識的文件夾,但卻看不到BIOS更新文件時干萬不要慌張,一般C盤會是BIOS識別的第二或第三個分區(qū)。
其次,在使用筆記本電腦或支持Wi-Fi的主板時,可能會發(fā)現(xiàn)無法聯(lián)網(wǎng)在線更新。這其實并不是主板或網(wǎng)站出現(xiàn)了故障,而是在BIOS中僅內置了有線網(wǎng)卡的驅動,只有在連接有線網(wǎng)后才能正常聯(lián)網(wǎng)、在線更新BIOS。
設置出錯不用怕
對于經(jīng)驗不足或者比較膽大敢干的用戶,BIOS也準備了自己的保護措施。一般情況下,設置BIOS后無法正常啟動的話,只要強制關機,或者等待電腦自行重啟,BIOS就會自動進入比較安全的設置,并在啟動后直接進入設置界面,要求用戶進行重新設置。此外很多主板還提供了清除BIOS跳線、按鍵,技嘉等雙BIOS主板則提供了BIOS備份與切換功能,可以恢復被設置得“過頭”的BIOS。
如果多次重啟未能進入正常設置界面,那么可以關機后拔下外接電源線或取下筆記本電腦電池。然后從主板上取下為CMOS芯片提供電源的紐扣電池(圖16、圖17),靜置數(shù)分鐘,讓CMOS丟失對BIOS設置的記憶,之后再安裝電池,啟動電腦,BIOS就會進入初始狀態(tài),一般可正常啟動到設置界面中。
特殊設置需經(jīng)驗
此外在BIOS中會有一些比較難預料的交叉影響因素,通常需要有一定DIY經(jīng)驗,對電腦架構有一定了解的用戶才能進行正確設置。例如在某款主板中,雷電3接口與M.2插槽共用PCle通道,只要開啟雷電3支持(圖18),那么即使在未連接雷電3設備的時候,M.2接口也會從×4通道(32Gbps)降速至×2通道(16Gbps)。相關的設置比較零散,原理則相當龐雜,這里就不展開討論了,相信在積累了足夠的經(jīng)驗后,大家會對這些比較特殊的設置有更深的了解。
那么,在了解了最基本的BIOS知識之后,你是否做好了實際操作一下、積攢經(jīng)驗甚至直接Level Up!的準備呢?那就別猶豫,打開電腦,按下Del或者F2鍵,來一次BIOS“探險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