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計
從“吃飯10分鐘,分類半小時”的日常吐槽,到各色“垃圾”段子霸屏的網絡狂歡;從被“干濕垃圾”分類謎題“逼瘋”的生活迷惘,到“你是什么垃圾”的黑色幽默……自嘲和嬉笑的口水,其實不乏無奈、焦慮、抱怨甚至是反抗的情緒宣泄??梢哉f,垃圾分類的政策效應,并不僅僅局限于環(huán)保本身,而是對政府的公共治理,公民的行為轉型,乃至政府與公民的關系等等,都構成了全新的挑戰(zhàn)。而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應對這些考驗,也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垃圾分類是對傳統(tǒng)生活習慣的巨大顛覆,其本質是要求公民為了公共利益讓渡一定的便捷權利。因而相關公共政策的制訂和實施,不僅需要秉持合法、嚴格、精細的立場,更需要融入科學、便民、人性的品質,以最大程度減少市民適應、認同、踐行新生活方式的成本。應當說,上海已經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但也暴露了一些需要檢討的爭議。
比如,“定時定點”“撤桶并點”是上海等地垃圾分類的關鍵措施,這既是形式的約束,也是習慣的培養(yǎng)。但在試點初期,不少社區(qū)由于缺失內部的民主協(xié)商過程,也出現了漠視社區(qū)差異性的“一刀切”做法,由此激起了不小的爭議。所幸的是,管理部門隨之強調,應當充分考慮居民需求,實施“一小區(qū)一方案”。這樣的事實證明,公共政策的設計和實施必須立足公眾同意、人性關懷的基石,并跟進及時的評估與糾錯機制,才能避免高昂的社會成本。
更加值得深思的是,此輪垃圾分類運動的核心標志是強制性,即通過立法手段將道德行為上升為法律義務,設置嚴格的監(jiān)管措施,并對違規(guī)者施以罰款、與個人征信掛鉤等處罰手段。在政策推行的初期,這種政府主導、疾風暴雨的強大壓力機制顯然有其必要性,有利于快速打破停滯多年的環(huán)保僵局,否則愈演愈烈的垃圾危機將永遠無解。但也應該看到,如果一味依賴“強制”和“處罰”,不僅可能引發(fā)公眾抵觸、社區(qū)損耗和官民摩擦,而且由于必須不斷投入監(jiān)管力量才能維持足夠的壓力,其執(zhí)行成本也是難以持續(xù)的不堪承受之重。以上海為例,“定時定點”“撤桶并點”等措施的推行,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監(jiān)管資源有限、監(jiān)管成本過高的制約,而居民垃圾分類的便利,卻為此作出了更多的犧牲。
從本質而言,垃圾分類的持久動力,來自公民自覺和社區(qū)自治,這也是降低制度成本的真正出路。在日本,正是通過兩代人的努力,才培植了深入國民內心的環(huán)保信仰,進而成為全球垃圾分類最為成功的國家。正因此,垃圾分類的政策實施,既需要堅定的決心,也需要足夠的耐心;既需要剛性的監(jiān)管壓力,也需要柔性的激勵機制,以引導公民逐步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同樣,對于環(huán)境危機,可謂人人皆有切膚之痛。但重要的是,不能滿足于充當單純發(fā)泄情緒的鍵盤俠,而是應當成為積極改變現狀的行動者。自然,這種觀念和行為的自我革命并非易事。就垃圾分類而言,從表面看只是單向度的權利受限和義務增加,所帶來的是現實的、私人的生活痛感,而其內含的環(huán)保效益,卻非當下就能體驗的長遠的、公共的利益,這就需要公民個體對公益與私權、限制與自由的沖突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在人類社會的變革史上,時間永遠是最偉大的作者。垃圾分類所搭建的公共參與平臺,終將在個體利益與人類共同體命運之間找到共振的脈搏,逐步涵養(yǎng)出從“要我分類”轉向“我要分類”的公民意識和集體行為,從“政府監(jiān)管”轉向“社會監(jiān)督”的公共氛圍和制度創(chuàng)新。從這個意義而言,垃圾分類能否從“強制時代”盡快走向“自覺時代”,才是成功的真正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