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敏
我國南方及華北地區(qū)處于季風氣候區(qū),夏季雨水較多。尤其在古代,防治水害、發(fā)展水利是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五位被詩詞歌賦“耽誤”的治水能手?;蛟S你已領略過他們的詩文才華,但你未必知道,他們?yōu)楣倨陂g的治水成就,絲毫不比他們的詩文成就遜色。
白居易: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赴任途中看到洞庭湖“每歲秋夏時,浩大吞七澤。水族窟穴多,農人土地窄”的景象,便生出了治水以供民生的宏愿。
到達杭州時,正逢大旱,解決缺水問題成了頭等大事。當時的西湖被稱為“錢塘湖”或“上湖”,因為在它北部連接著一個水位比它低的“下湖”。由于當時錢塘湖年久不治,導致大雨時湖水橫流難以存儲、干旱時湖內蓄水不足無法用于灌溉。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白居易命人清挖了西湖的淤泥,并將舊有湖堤“高加數(shù)尺”,以增加錢塘湖的庫容量。并設圣塘閘等三閘,閘門每日定時開啟和關閉,使湖水循環(huán)往復,讓其滋潤下游農田,還能排泄洪水、保障湖堤安全。除了治湖之外,白居易還疏浚了杭州城區(qū)內的六口己使用了四十年的老井,解決了民生用水問題。
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滿離開之際,出現(xiàn)了“杭老遮車轍”的送別場面——老百姓扶老攜幼為他送行。依依惜別時,白居易回贈了一首詩:“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惟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p>
晚年隱居于龍門香山寺的白居易也沒“閑著”。當時,龍門伊河段有八節(jié)灘、九峭石兩處險灘,行船之人到了八節(jié)灘,都要下水拉船。天寒之時,船夫一邊喊著號子,一邊凍得牙齒打顫。白居易見此情景,發(fā)愿整治八節(jié)灘。他四處游說,籌集經費,甚至還拿出了自己的積蓄,“誓開險路作通津”。最終,這段航路在白居易的領導下被鑿通,航道狀況大為改觀。
范仲淹:修圍、浚河、置閘,缺一不可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jiān)。西溪瀕臨黃海,地勢低洼,唐時李承修筑的捍海堰因年久失修,海潮倒灌,淹沒良田、毀壞鹽灶。于是范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利害,建議重修堤堰。
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任蘇州知州,開始了對太湖的治理。太湖平原中部地勢低洼,河港錯落,潮汐漲落還帶來大量泥沙,治水壓力可見一斑。范仲淹赴任的時候,正值太湖汛期,“淪稼穡,壞室廬”“觀民患,不忍自安”,范仲淹實地考察之后,提出了以疏導為主的治水主張,“水之為物,蓄而停之,何為而不害?決而留之,何之為不利?”
在具體的太湖治理工程中,范仲淹命“部役開決積水”。還主持疏浚了吳淞江的支流并在這些支流的入海、入江處設置水閘,遇到大旱,可以引水灌溉;遇到洪澇則可以宣泄洪水。同時,還能有效規(guī)避海潮侵襲時的泥沙淤塞問題,一舉三得。
慶歷三年,范仲淹官拜參知政事,在《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厚農桑》中,他建議朝廷要求各級政府重視農田水利。范仲淹還認真研究了江南的圩田古制,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了“修圍、浚河、置閘,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思想及實踐,深刻地影響著后世。范仲淹也因此得到后人贊譽:“實心為民,行而宜之,必至盡善而后己,此先憂后樂之功?!?/p>
王安石: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
宋慶歷七年(1047年),26歲的王安石被任命為鄞縣(今寧波)知縣。上任伊始,正逢大災之年,他下鄉(xiāng)研究得知,鄞縣并不缺水,只是沒有水利設施,既不能蓄水,又無法排澇,所以非旱即澇,災害頻仍。于是,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實地調查,為各處水利建設作出規(guī)劃。
鄞縣靠海,當?shù)匕傩诊柺芎3鼻忠u之苦。為此,王安石主持修筑了一條從孔墅嶺下河頭、焦村,經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這條海塘全長15公里,有力地阻擋了大海涌來的狂潮,保護了沿海的農田。為了進一步控制潮水,王安石還帶領百姓開山劈石,修建楔閘。這樣,海潮來襲時可通過閘門控制潮水,解民之憂。百姓為感念王安石的恩德,“立荊公祠于楔左,歲祀之?!?/p>
此外,王安石還對東錢湖進行了治理,疏湖泥,立湖界,起堤堰,限制湖水流出,抵御海潮侵入,從而解除了湖區(qū)周圍及鄞縣、鎮(zhèn)海七鄉(xiāng)農民的水旱之苦,充分發(fā)揮了湖區(qū)的灌溉和漁獲之利。自此,“七鄉(xiāng)三邑受沾濡”,“雖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兇年之憂?!?/p>
宋熙寧二年(1069年)十一月,王安石又頒布了《農田水利約束》。在政策推動下,形成了全國興修水利的高潮,“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
曾鞏:內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節(jié)
曾鞏在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出任齊州(即濟南)知州,在任時間雖短,但對濟南的城市建設功勞不小。其中最主要、也廣為人知的,就是他主持修建了北水門。
濟南的南部是山區(qū),地勢南高北低。北城墻原本留有城門來排泄積水,但一到夏季多雨季節(jié),南部的山洪連同充沛的泉水傾瀉而下,匯集到市北低洼處造成水患,人們只能臨時“荊葦為蔽,納土于門,以防外水之入”。為了消除濟南的水患,曾鞏一上任就決定修建北水門。
北水門即當年齊州城的北城門,它建在曾鞏為疏導大明湖水而開掘的匯波渠上。曾鞏利用原有城門,兩岸用石頭壘砌,中間放置石水閘,分為兩扇,并設置門扃,根據水位高低決定水閘的開閉。如果城內積水,則開閘,水向北流至小清河;如果城外積水有倒灌入城之勢,則放下水閘,御水于城門之外。
后來,曾鞏作《齊州北水門記》:“于是內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節(jié),人無后廬,勞費以熄?!敝两?,北水門依舊發(fā)揮著排水的作用,使大明湖“久雨不漲,久旱不涸”。后人又在在北水門的基礎上興建了巍峨壯觀的匯波樓,站立其上觀大明湖,濟南八景之一的“匯波晚照”便映入眼簾。
蘇軾:以身帥之,與城存亡
最后要說的,是一代文豪蘇軾。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調任徐州知州。到任剛三個月,黃河在澶州決口泛濫,洪水沖向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身為地方長官的蘇軾臨危不懼,征發(fā)5000民工,搶筑一道“首起戲馬臺,尾屬城”的抗洪大堤。他還拿起工具,布衣草履,“以身帥之,與城存亡”。臨危時刻,還以詩言志:“坐觀入市卷閭井,吏民走盡余王尊?!闭窃谔K軾的帶領下,徐州轉危為安。
在杭州知府任上,他籌集多方力量,疏浚西湖,解決了干涸淤塞問題。在疏浚過程中,他因勢就便,利用淤泥在湖中筑就了一條大堤,不僅解決了淤泥的堆放問題,還使交通更為方便。堤上植柳,堤中有橋,成就了西湖流芳百世的一處美景。后來蘇軾又調往穎州任職,當時開封一帶水患嚴重,有人輕率地提出開鑿新河,把開封積水引向淮河,但蘇軾親自率人實地勘察后,發(fā)現(xiàn)淮河的水位比開封的還要高,如果盲目開河,勢必倒流。于是,他向朝廷提出反對意見,避免了這一勞民傷財、有害無益的工程。
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安置在廣東惠州。他聽說廣州經常發(fā)生瘟疫,認為這是沒有清沽水源,百姓喝不沽的苦咸水造成的,于是他便寫信建議廣州太守王敏中在廣州修建清潔水引水工程。
這一工程要將離廣州20里的蒲澗山滴水巖上的水引入城中。具體方法是先在滴水巖下挖一大石槽蓄水,再將石槽中的水用五根大竹管引出,由高到低直引入城中。施工時,蘇軾還提議在每一根竹管上鉆個小孔,用竹釘封上。這樣當竹管發(fā)生堵塞時,就容易查出堵塞的部位,便于及時疏通。工程順利完成之后,北宋時期的廣州人喝上了“自來水”。(資料來源:《邯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