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 欣
內(nèi)容提要:1946年,老舍和曹禺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同行的還有侯寶璋、張孝騫等五位科學家和漫畫家葉淺予。然而,關(guān)于此次老舍赴美的背景,學界表述多較為簡單。深入分析美國國務院文化關(guān)系司開展的中國項目的緣起、具體實施等情況,結(jié)合老舍受邀后,國內(nèi)文藝界的反應和老舍本人對赴美之行的預想,可以發(fā)現(xiàn)該項目首次邀請中國文藝界人士赴美的動機和老舍本人赴美之目的之間存在契合。了解這一點,將有助于我們了解老舍在美國期間的人生歷程和創(chuàng)作思想,進一步認識老舍。
1946年3月4日,老舍和曹禺受美國國務院邀請,從上海乘船前往美國講學和訪問,為期一年。訪美期間,老舍和曹禺從西向東進行旅行講學,在多所知名高等學府參觀交流,到訪百老匯、好萊塢,欣賞美國的戲劇和電影。一年期滿后,曹禺返回國內(nèi)。老舍為了完成《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創(chuàng)作和作品的翻譯,決定繼續(xù)留下來。1949年10月13日,老舍從舊金山啟程回國。在美國的三年多時間里,老舍完成了《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創(chuàng)作,新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鼓書藝人》、一部三幕四場英文話劇《五虎斷魂槍》。此外,他還與人合作翻譯了《四世同堂》《離婚》英譯本,這兩本小說與《鼓書藝人》英譯本之后都在海外出版。這段日子對老舍來說是艱苦而孤單的,老舍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生活,仍需深入分析和探討。從國務院文化關(guān)系司中國項目的建立與實施視角介入這個問題,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
一
1936年,美洲共和國國際聯(lián)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泛美鞏固和平會議”。會議期間,與會各國簽署了一些關(guān)于促進美洲各國關(guān)系的協(xié)議,其內(nèi)容涉及開展各種文化項目。此后,美國國務院于1938年建立了文化關(guān)系司,在拉美國家開展文化項目,以抗衡軸心國、特別是德國染指拉美的企圖。文化關(guān)系司利用有限的基金,支持私人組織和機構(gòu)完成他們已開展的項目。反過來,私人組織也參與到文化關(guān)系司的項目中來,如交換語言教師、資助互惠藝術(shù)展、資助拉美國家領(lǐng)導人兩到三個月的美國旅行、派遣美國教授前往拉美授課或科研等。經(jīng)各方努力,1941年夏,文化關(guān)系司決定建立中國項目(組),并任命經(jīng)驗豐富的外交官員Stuart E. Grummon牽頭組織成立事宜。9月,美國副總統(tǒng)華萊士在文化關(guān)系司召開的咨詢會議上指出:
The.Vice.President.urged.that.cultural.relations.activities.be.extended.to.reach.the.lives.of.the.middle.and.lower.levels.of.society.At.present.our.cultural.relations,.such.as.in.music,.and.literary.exchanges,.have.been.largely.directed.towards.the.elite.of.the.Americans.However,.it.is.also.necessary.that.we.establish.helpful.relations,.with.the.remaining.90.percent.of.the.people,.who.are.for.the.most.part.engaged.in.agriculture.Unless.we.help.them.to.improve.their.economic.lot,.thus.making.it.possible.for.health.and.education.to.develop,.there.will.be.no.dependable.basis.for.democracy.①華萊士轉(zhuǎn)達了副總統(tǒng)的意見,認為應將文化項目拓展到社會中下層,而不僅僅是當前針對的拉美精英階層;應使文化項目惠及占全球人口90%的農(nóng)業(yè)人口中去,改善他們的經(jīng)濟,才有可能改善他們的健康和教育狀況,而這才是“民主”的基礎(chǔ)。費慰梅認為,這次講話使官方文化關(guān)系政策從傳統(tǒng)的對人類精神層面的高雅文化的扶植轉(zhuǎn)向通過科學和技術(shù)手段改善平民的生活和健康。這一轉(zhuǎn)向直接改變了后來在中國設立的文化援助項目的具體措施的制定和實施。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國從“中立國”成為參戰(zhàn)國,美國迫切需要中國在亞洲戰(zhàn)場上牽制日本。1942年1月14日,總統(tǒng)緊急基金將15萬美元分撥給國務院,預示著中國項目(組)的實際成立。關(guān)于這筆資金的分配和使用計劃,經(jīng)長達數(shù)月的討論,在獲得美國國務院同意后,呈給美國駐華大使館。簡單來說,主要包含幾個部分:1.將8萬美元用于技術(shù)和文化領(lǐng)袖的交流:如派遣10名美國專家前往中國,了解中國當前面臨的問題、和當?shù)毓賳T學者進行討論、提出可行性建議、給國務院提交詳盡報告等,涵蓋的領(lǐng)域?qū)ㄡt(yī)學、公共健康、職業(yè)教育、農(nóng)業(yè)、圖書學、物理、化學、工程、造紙業(yè)、區(qū)域規(guī)劃、公共管理、財政政策、社會安全等;2.將2萬美元用于幫助因戰(zhàn)爭影響而斷絕經(jīng)濟來源的在美中國留學生;3.將5千美元用于發(fā)展中國短波教育廣播;4.將1.5萬美元用于投影設備,以便在華放映關(guān)于美國生活、農(nóng)業(yè)、衛(wèi)生等教育影片;5.將2萬美元用于支持流亡大學購買教科書、微縮膠卷、科學設備。③盡管這只是初步計劃,經(jīng)美國駐華使館和國民黨政府討論后,它的實際執(zhí)行情況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講大的思路,即選派美國農(nóng)、工、醫(yī)學專家支援中國的初衷與國民黨政府不謀而合。1943年,該筆專項資金的數(shù)額達到了50萬美元。
1942年至1946年,中國項目“最耗費時間、精力和財力的內(nèi)容就是‘技術(shù)、文化領(lǐng)袖交流’(項目)”④。1942年派往中國的美國專家為6人,1943年為16人,1944年為4人,1945年為2人,1946年為2人,共計30人。援華美國專家的人數(shù)在1943年到達了頂峰。此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即將結(jié)束,美國和中國的形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美國赴華專家人數(shù)下降到了寥寥可數(shù)的地步。而且,因為美國在戰(zhàn)爭中耗費巨大,總統(tǒng)緊急基金只能將中國項目維持到1946年。成效方面,大部分的美國技術(shù)專家都沒有在華工作經(jīng)驗,他們滿懷信心地來到中國,卻很快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和美國社會之間的巨大文化差異使其無法順利開展工作。中國政府方面,對美國專家來華持歡迎態(tài)度,這不僅是因為對戰(zhàn)時同盟國善意援助的感激,同時也是出于對戰(zhàn)后重建的考慮。⑤國民政府所要求的是業(yè)內(nèi)最好的、從事最新研究的專家,如:紙幣鐫版師,合成磺胺類、維生素類、新胂凡納明等藥物的制藥專家等。這些要求遭到了美國國務院的拒絕。一方面,他們認為這些請求未考慮中國國內(nèi)當前急需、戰(zhàn)時落后地區(qū)建設、運輸困難等因素;另一方面,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猛然醒悟,如此稀缺的專家無論如何不能流出國外。⑥
如上所述,很多美國專家在中國無法展開工作,收效甚微。因此,美國國務院考慮邀請中國專家學者訪美,以達“互惠”之目的。1942年6月,費正清被任命為美國情報協(xié)調(diào)局駐華首席代表。9月,費氏通過“駝峰航線”到達昆明,之后常駐重慶。此時中國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膠著時期,教師、學者和普通人一樣面對國民黨政府濫發(fā)法幣引起的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缺醫(yī)少藥,連溫飽也得不到保障。費正清目睹這一切,出于對中國學者的同情,同時也為了更有利于美國國際戰(zhàn)略的實施,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了報告,建議對中國專家學者實行援助。在他的呼吁和推動下,美國決定邀請中國學者訪美。與來華美國專家不同,中國赴美專家多來自學術(shù)領(lǐng)域,多為大學教授。
1942年11月4日,由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向西南聯(lián)大、國立中央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等六所高校發(fā)出邀請,請他們各選派一名代表于次年赴美考察,為期一年。第一批選派的中國學者主要來自社會科學領(lǐng)域,有哲學教授金岳霖、社會學教授費孝通、政治學教授劉迺誠、地理學教授張其昀、政治學教授蕭作梁和醫(yī)學教授蔡翹。這些杰出的學者,無一不是本學科領(lǐng)頭人,有的之后甚至成為新學科開創(chuàng)者。第二批選派的代表有南開大學社會學教授陳序經(jīng)、廈門大學校長物理學家薩本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振聲等六人。同樣,第三批代表也是由六位杰出的學者組成,有燕京大學校長梅貽寶教授、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嚴濟慈等人。1946年派出的第四批是美國國務院中國項目選派的最后一批代表,老舍和曹禺也在其中。同在名單上的杰出代表還有:湘雅醫(yī)院院長、醫(yī)學教授張孝騫,齊魯醫(yī)學院院長、醫(yī)學教授侯寶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趙九章教授⑦,西南聯(lián)大生物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劉承釗,金陵女子大學地理系教授劉恩蘭,漫畫家葉淺予(攜其夫人舞蹈家戴愛蓮同往),共計九人。
二
中國文藝界對兩位作家赴美講學反響熱烈。1946年1月,中華全國文藝界協(xié)會舉行酒會,歡送老舍和曹禺。2月初,周恩來、張治中、馮玉祥、孫科、邵力子、郭沫若等參加聯(lián)歡晚會,歡送老舍、曹禺。2月中,老舍抵達上海,住友人王敬康家。曹禺也提前到達上海,住在導演黃佐臨家。2月18日下午四時,上海文協(xié),即中華全國文藝協(xié)會上海分會,在金聯(lián)食堂為老舍和曹禺舉辦歡送會,同時歡迎久別重逢的從重慶、廈門等地來滬的會員宋之的、吳祖光、柳亞子、施蟄存、葉紹鈞等人。加上鄭振鐸、許廣平、趙景深、夏衍、趙家璧等諸多在滬會員,與會文藝界人士達50多人,現(xiàn)場還有許多新聞記者。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活動還邀請了時任美國新聞處文化部主任的費正清。晚宴上,大家對劫后重逢歡欣鼓舞,同時對文藝架起溝通中美文化交流的大橋抱有極大的信心和期許。自然,老舍和曹禺訪美值得慶祝。
會上,首先由上海文協(xié)主席鄭振鐸發(fā)言。他表達了大家對舒曹二人赴美講學所寄予的厚望:“我們希望真正的中國人到美國去,也希望真正的美國人到中國來。我們希望他們倆把真正的中國情形講給美國人聽,不受制定日程的限制,宣傳抗戰(zhàn)文藝和事跡,并且是真正的中國民間代表?!雹嗬仙岬闹v話很謙虛,“報上都說我去講學;要是講學,我就不去了;因為我的英文不行,只是二把刀。美國朋友希望我們說話,我們實在是去學習的”⑨。從老舍發(fā)言看出,他對美方邀請中國學者專家赴美的深層意圖心知肚明:“互惠”只是明面上的東西,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讓中國人瞧瞧(學習)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和“民主”。曹禺在老舍之后致辭,對老舍“學習”的態(tài)度,他表示贊成。接著,他還補充了一點:“另外我們還有一個使命,就是如何把現(xiàn)代變化中的中國告訴美國民眾?!边@一點也是曹禺對與會人士的回應。具體的做法,曹禺認為“我們要讓美國人知道我國人民的生活,怎樣選擇真能代表中國的作品。外國人讀中國作品不大方便,我們該自己選擇,介紹出去,這是值得做的一件事”⑩。老舍在之后與友人王敬康的談話中,對自己此次赴美也有具體打算:
第一,希望能積極溝通中美兩國的文化,以促進邦誼。其次,希望好塢?在采取他的小說攝成電影后,他能收集一筆款子,能對國內(nèi)的文化人做一點有益的工作。?
作為一名中國通,費正清的發(fā)言既表明了美國國務院邀請中國學者專家訪美的意圖,也充分照顧到了中國人的“面子”:
我贊同方才鄭葉舒曹四位先生的話。我不能作為美國國務院的代表,只是講我個人的意思。中美文化應該聯(lián)絡交換,不但將文化材料即書籍交換,人也要交換。中國人到美國去,美國人到中國來,這是我以為十分要緊的……最好把世界文化統(tǒng)一起來,我們必須有民主的文化,否則就糟糕。老舍曹禺二位不但作了中國代表,也幫助了美國人。美國人一定要負責??上绹藢τ谥袊膶W問情形還了解得不夠。美國人不懂得中國事情,那是有危險的。美國對別國事情辦得不好,就要失敗。這雖是我個人的意思,卻知道好多美國人也有此感想。?.
從1942年起,費正清就負責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收集中國出版物并制成縮微膠卷(其中,不乏袁同禮從國立北平圖書館搶運出來的珍貴古籍)。同時,為受戰(zhàn)亂影響信息閉塞的中國專家學者帶來各種美國期刊縮微膠卷。這是“文化交換”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關(guān)于“人的交換”,如前所述,對華文化關(guān)系項目選派的互訪人員主要以理工科、醫(yī)科、社會科學領(lǐng)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為主。老舍和曹禺參加的第四批訪美項目比較特殊,因為這是國務院第一次將其惠及中國文藝界人士和女性。1942年12月,費正清在提交給國務院的一份備忘錄中,提到美國的文化關(guān)系政策“力圖告訴中國人美國人是如何行事的”,而縮微膠卷和技術(shù)專家“只會介紹這就是我們的科學技術(shù)”,這種觀點在中國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他認為應當通過“藝術(shù)、文學以及戲劇等‘文化’介質(zhì)來表達”價值觀念,并對那些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產(chǎn)生感染力。?老舍等幾位文藝界代表受邀講學正是美國國務院文化關(guān)系司在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對華文化政策的微調(diào)。
文藝界之外,新聞界對老舍曹禺赴美也非常關(guān)注。1946年1月14日的《解放日報》即刊登“美國聘請曹禺老舍赴美講學”的消息。此后,《新民報·晚刊》(重慶)、《民言報》(青島)、《文聯(lián)》《新華日報》《大公報》等多家國內(nèi)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八年的抗戰(zhàn),最終中國取得了勝利。然而,此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國家未來未定,人民生活幾乎都是赤貧狀態(tài)。老舍和曹禺赴美講學的消息極大提升了各界人士的自信心,也使他們相信作為世界強國的美國發(fā)出的邀請代表著一種對中國的關(guān)注和支持。可以說,老舍赴美擔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歡送會后,因“史各脫將軍號”船期遲遲未定,老舍四處奔走,忙著打聽出發(fā)日期。有趣的是,“美國人方面除了替他們打了不少的針外,一直沒有知道幾時可以動身”?。3月4日下午二時,輪船終于出發(fā)了。
三
經(jīng)過半個月的海上顛簸,“史各脫將軍號”于1946年3月20日抵達美國西雅圖。從輪船駛離上海起,老舍每日可以得到國務院10美元的生活補貼,可以報銷往返美國以及在美國國內(nèi)講學的交通費用,另外還有一次性500美元的設備購買費?。1940年以后,國內(nèi)物價飛漲,法幣購買力急劇下降。1944年3月,1美元可以兌換400法幣,而重慶當時的米價為每市斤750法幣。到1945年底,一市斤大米需要1640法幣才能購得?。許多赴美學者急需這筆津貼來貼補國內(nèi)家人的生活??紤]到中國的經(jīng)濟狀況,文化關(guān)系司曾建議國務院將學者每日津貼從“10美元”增加到“至少15美元”。但是,據(jù)葉淺予晚年回憶,“7日上午到入息稅處辦出境手續(xù)……我的十元一天收入,結(jié)算結(jié)果,不用付分文入息稅……”?可見,到老舍赴美時,國務院仍保持每日10美元的津貼發(fā)放標準。這10美元在美國也僅能維持生活而已。有一次,朋友介紹的旅館費用太高,老舍和曹禺不得不搬往價錢便宜的地方:
我們開始住十五元一間的房子,叫人家捉了大頭。后來,我們的錢不夠用了,就住一元錢一間的房子,甚至躲起來不見客了。?
那么,說老舍在美國期間可獲15萬美元酬金的說法應為訛誤?。美國國務院提供的津貼對老舍他們來講,并不寬裕。
4月底,老舍和曹禺前往紐約開始講學。6月、7月,倆人由西向東進行旅行講學,行程安排很緊湊。前往美國著名私立大學、位于科羅拉多州埃斯蒂斯帕克的丹佛大學,參加人文學科會議,并發(fā)表演講;參加科州中心城舉辦的一年一度的戲劇節(jié),與來自全美各地的戲劇界人士交流。接著,他們在美國電影編劇協(xié)會的招待下,到達圣塔菲、大峽谷、好萊塢等地訪問交流。向北,他們先來到了舊金山,并發(fā)表了幾次講話;然后,再次來到西雅圖,參加“西北太平洋作家大會”“兒童戲劇大會”。此間,他們還曾經(jīng)到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華盛頓大學、天主教大學等知名學府訪問和演講。8月,接受加拿大政府邀請,短期訪問加拿大。9月23日,老舍受邀來到著名的藝術(shù)家靜養(yǎng)及創(chuàng)作圣地“雅斗”。它位于紐約市郊,占地400英畝,環(huán)境優(yōu)美而靜謐。老舍在這里住了三個星期,與美國作家史沫特萊、日本作家石垣綾子夫婦等人做伴:白天,大家各自悶頭寫作;傍晚,共進晚餐,飯后聊天。日子過得很寧靜輕松。之后,老舍一直和曹禺居住在紐約。這里是他們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看劇、討論、和戲劇界人士交流(通過王瑩引薦,拜訪了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在賽珍珠舉辦的招待茶會上,結(jié)識美國女劇作家彌萊·哈爾門等)是了解美國和宣傳中國文藝的重要內(nèi)容。在致吳祖光的信中,老舍這樣寫道:
由西雅圖,到華盛頓,再到紐約,一路走馬看花,已共看了兩次舞劇,三次廣播劇,兩次音樂劇和八次話劇。曹禺兄看得更多一些。在我看,美國的戲劇,在演技與設備上,是百老匯勝于他處;但在思想上和嘗試上,各處卻勝于百老匯。百老匯太看重了錢。至于演技和劇本,雖然水準相當?shù)母撸刹o驚人之處。老實說,中國話劇,不論在劇本上還是在演技上,已具有了很高的成就。自然我們還有許多缺陷,但是假若我們能有美國那樣的物質(zhì)條件,與言論自由,我敢說:我們的話劇絕不弱于世界上任何人。?
從寫劇的“外行”到寫出《龍須溝》《茶館》這樣的中國經(jīng)典話劇,老舍對戲劇的認識和研究有一個相對特殊的過程。早在1930年任教于齊魯大學時期,老舍就在《文學概論》課上為學生們講述過希臘戲劇和中國古代戲劇。這樣的理論研究多少帶點“紙上談兵”的味道。抗戰(zhàn)時期,為了宣傳抗日,老舍投入戲劇創(chuàng)作中。設備太簡陋、缺少劇本,老舍認為這是抗戰(zhàn)宣傳初期中國戲劇存在的主要問題。其時,中國擁有非常優(yōu)秀的劇作家,如郭沫若、曹禺、田漢、洪深等?!皠”净摹敝皇轻槍箲?zhàn)初期、宣傳抗日作品而言?,這個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赴美后,經(jīng)過對比,老舍對中國戲劇信心大增,因此才有了這番感想。
一年講學期滿,曹禺按計劃返回中國,老舍則決定留在美國,繼續(xù)完成《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創(chuàng)作,同時計劃與人合作翻譯作品。這確實符合倆人在上海文協(xié)舉辦的歡送會上的發(fā)言,即赴美使命之一:通過“自己選擇”作品并“介紹出去”,“把現(xiàn)代變化中的中國告訴美國民眾”,“積極溝通中美兩國的文化”。盡管《駱駝祥子》的英譯本譯者(Evan King)擅自更改了小說的結(jié)尾,不可否認的是這本小說在美國取得了成功,也使老舍在美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老舍不僅擁有諸多經(jīng)典作品,而且他筆耕不輟、擅長各種形式的文學創(chuàng)作,如長篇小說、散文、雜文、詩歌、曲藝、短篇小說等。短文既有有感而發(fā)之作,也有應友人邀請而作的“急就章”,是老舍“賣文”收入的來源之一。在美國期間,老舍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和翻譯上,原因之一是美國大眾對文學作品的品味和偏好。
1944年和1946年,美國國務院文化關(guān)系司中國項目曾為中國青年作家提供獎金,鼓勵他們將中國文學作品譯成英文、將英語文學作品譯成中文。應時任美國駐中國大使館顧問Willys Peck的請求,賽珍珠給袁同禮回了一封信,為這些青年作家就有關(guān)中國文學譯著在美國的出版提些意見和建議。
1.The.casual,.subjective,.informal.essay.type.of.writing,.which.delights.Chinese.intellectuals,.finds.little.interest.here.I.do.not.know.why.this.is.so.But.it.is.true.that.the.informal.essay.is.almost.non-existent.in.this.country.Americans.are.not.much.interested.in.the.internal.workings.of.the.writer’s.mind,.nor.in.his.opinions.and.vague.thoughts,.especially.if.these.are.tinged.with.a.sort.of.pretentious.melancholy.Americans.are.an.extremely.realistic.people.They.like.their.literature.realistic.and.human.They.are.non-intellectual,.and.much.of.the.material.sent.here.by.Chinese.intellectuals.does.not.interest.them.American.intellectual.writing,.too,.finds.little.publication.
……
4.Americans.enjoy.humor.very.much.Even.in.very.tragic.works.they.enjoy.a.touch.of.humor.in.some.character.put.in.for.contrast.Tragedy.unrelieved.is.not.much.red.Least.liked.of.all.is.the.sentimental.Sorrows.of.Werther.type.of.thing.
5.The.form.which.writing.can.take,.except.for.the.informal.essay,.can.be.almost.anything.There.is.a.wide.market.for.short.stories,.and.if.these.are.accepted.by.popular.magazines,.they.bring.good.prices.Articles.have.also.a.good.market,.and.many.publishers.would.like.to.have.novels,.especially.if.they.deal.with.the.modern.scene.Good.translations.are.also.welcomed.The.market.for.poetry.exists.but.is.small.Short.stories.are.usually.about.forty-five.hundred.words.in.length,.but.may.be.as.little.as.one.thousand.Two.and.three.part.stories.may.be.acceptable,.if.material.and.technique.are.good.By.good,.I.mean.human.and.living.and.naturalistic.in.mood.?
賽珍珠認為,美國讀者不喜歡在中國頗受歡迎的隨筆這樣的作品。主觀的、非正式的文體在美國是沒有市場的,因為美國人對作家內(nèi)心思想活動、感悟及含糊的想法根本不感興趣,尤其不喜歡那種故作憂郁的寫作。美國人重現(xiàn)實,也喜歡帶有現(xiàn)實主義、反映人性的作品。他們不是知識精英,不喜歡知識分子作的文章,更不用說是中國知識分子寫的了。風格方面,美國人非常喜歡幽默。即使在悲劇作品中,他們也希望在某個角色身上找到哪怕一絲幽默,以形成對比。純悲劇作品是沒人讀的。最起碼,悲劇作品也得是像《少年維特的煩惱》那種感傷主義類型。形式方面,除了非正式的隨筆,其他作品都可以。短篇小說在美國很有市場,如果被流行雜志相中,可以賣個好價錢。它的篇幅一般在4500字左右,當然至少也要1000字。如果寫作素材和技巧不錯,寫個二三段就可以(這里的“不錯”,指的是人類的、生活的、自然情緒的體現(xiàn))。普通文章也有不錯的市場。許多出版商喜歡長篇小說,特別是那些現(xiàn)代場景下的作品(賽珍珠的丈夫,出版商華爾席,在接受楊剛的訪問時,曾提到“打算出版中國小說,最好是好的長篇”?)。上佳的譯作也很受歡迎。詩歌市場一直存在,但規(guī)模小。在信的總結(jié)部分,賽珍珠還提到任何能真實地描寫中國、反映中國人人性的作品,在美國都不會缺乏讀者。美國人對真正的中國人如何思考、感受、生活非常感興趣。
“幽默”“現(xiàn)實主義”“真實”“現(xiàn)代”這幾個關(guān)鍵詞反映了美國讀者的閱讀偏好,而他們恰恰符合老舍作品的主要特征。《四世同堂》描寫的是抗戰(zhàn)時期北平市民的悲慘生活,是一部公認的現(xiàn)實主義巨著。全景式的人物塑造,殘暴萬惡的侵略者、諂媚可悲的漢奸投機者、“落水”的學者、狐假虎威的假洋鬼子、講究傳統(tǒng)的老者、正直善良的愛國知識分子、奮起反抗的地下工作者、貧苦而善良的從事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安分守己”卻被侮自盡的商人、可愛天真的兒童、勤勞而費盡心思維持生活的家庭主婦……勾勒出了敵占區(qū)社會存在的各個階層,和分屬不同階層的人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和矛盾沖突。被占領(lǐng)的北平看似平靜,戰(zhàn)爭的巨輪卻遠遠沒有停下。保定、太原、南京、廣州陷落了,然而,中國拒絕投降。為了繼續(xù)作戰(zhàn),日寇利用漢奸掠奪北平的一切物資和糧草。由于拒絕吃“三四十種貓不聞狗不舐的廢物混合成的東西”——共和面,小妞子在戰(zhàn)爭快要結(jié)束前餓死了。讀者讀到這樣的情景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就是現(xiàn)實主義的魅力所在?!端氖劳谩肥乾F(xiàn)實主義的,它描寫了那么多可憐、悲憤的人和事,可它同樣可以通過幽默,給讀者一點輕松、一點洞察。看看大赤包兒的出場:
冠太太是個大個子,已經(jīng)快五十歲了還專愛穿大紅衣服,所以外號叫作大赤包兒。赤包兒是一種小瓜,紅了以后,北平的兒童拿著它玩。這個外號起得相當?shù)那‘?,因為赤包兒?jīng)兒童揉弄以后,皮兒便皺起來,露出里面的黑種子。冠太太的臉上也有不少的皺紋,而且鼻子上有許多雀斑,盡管她還擦粉抹紅,也掩飾不了臉上的褶子與黑點。她比她的丈夫的氣派更大,一舉一動都頗像西太后。她比冠先生更喜歡,也更會,交際;能一氣打兩整天整夜的麻雀牌,而還保持著西太后的尊傲氣度。?
真實性方面,以“京味”為例。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城、北京人、北京話,無一不透露著真實。據(jù)舒乙考證,老舍將二百四十多個北京真實的山名、水名、胡同名、店鋪名放進了自己的小說和話劇里。?《四世同堂》里的護國寺、小羊圈胡同、西單牌樓、西四牌樓、北海、中山公園、東安市場、德勝門外土城、西直門外護城河……都是北平真實存在的地方。這些地名給作品帶來了一種親切、和諧、立體真實的感覺。北京人說北京話,北京話的一大特征就是口語化,具體表現(xiàn)是“句法靈活,表現(xiàn)實際生活;精選字眼兒,達意傳神,別具一格;省略多,修飾少,簡潔有力,生動幽默”等?。簡單舉小說第一部第十五章為例。祁老人生日前一天,租種祁家德勝門外西城邊三畝地的常二爺進城來看他。老人本因詩人錢默吟被日本人抓去,自己卻無能無力而悶悶不樂,“聽到常二爺?shù)穆曇?,老人從心里笑了出來,急忙的迎到院里”。及至常二爺報告近來城外頭有人偷墳盜墓時,大家的情緒都低落下來,祁老人更是擔憂自己父母的墳地會遭人盜挖。因著城門又關(guān)上了,常二爺只得留宿一宿。第二天,小順兒的媽為祁老人生日準備了“夠三桌人”吃的“炒菜面”,可是直到十一點多也沒有親戚朋友來。天佑和瑞宣爺倆強顏歡笑,招呼大家吃飯。結(jié)尾的最后一段,口語化的語言簡潔干脆、修飾少而信息量大:
吃過面,李四爺在大槐樹下報告,城門開了,常二爺趕緊告辭。常二爺走后,祁老人躺下了,晚飯也沒有起來吃。?“現(xiàn)實主義”“幽默”“真實”是《四世同堂》這部復雜而精密的巨著的有機構(gòu)成成分,幾個例子遠不能一一道盡其中的精妙。簡而言之,《四世同堂》應當非常契合美國讀者的閱讀品位,它作為中美文化交流的媒介是正確的選擇。這也應該是老舍堅持留在美國完成第三部的創(chuàng)作、并與譯者將其合作譯出的主要原因。
結(jié) 語
美國國務院文化關(guān)系司中國項目的成立有其出于對美國戰(zhàn)略利益的考慮,同時也有對戰(zhàn)爭中中國學者、知識分子、平民的人道主義關(guān)懷。1946年,該項目最后一批赴美名單選派了以老舍為代表的三位文藝界人士,具有深遠的意義。它不僅讓久處閉塞的、惡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的藝術(shù)家有了增進與外界交流、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更讓美國文藝界、學術(shù)界人士和普通大眾有機會了解第一手的關(guān)于中國的真實情況。出發(fā)前,老舍已經(jīng)非常明確此行的目的。國務院的津貼僅夠溫飽,一年期滿后,依靠好不容易爭取來的《駱駝祥子》的部分版稅,他堅持留下來完成《四世同堂》的創(chuàng)作,并尋找譯者合作譯出,最后這部作品和《離婚》《鼓書藝人》一起在美國出版。用作品來“說話”,是作家的天性,老舍作品中的真實、幽默、現(xiàn)實主義符合美國讀者的閱讀偏好。梳理老舍在美國國務院中國項目支持下赴美講學、創(chuàng)作的經(jīng)歷,有助于我們了解老舍在美國期間的人生歷程和創(chuàng)作思想,進一步認識老舍。
注釋:
① Helen R. Pinkney: “Minutes of Meeting of General AdvisoryCommittee of the Division of Cultural Relations”, The Division of Cultural Cooperation, 轉(zhuǎn)引自Wilma Fairbank:America’s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1942-1949, 1976:7、57、59.
②④⑤ Wilma Fairbank: America’s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1942-1949, 1976:7。
③ 詳見Wilma Fairbank: America’s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1942-1949, 1976:16-17。
⑥ 參見孫洋博士學位論文《太平戰(zhàn)爭時期美國對華文化援助研究》,2012年,第41頁。
⑦ 勘誤:孫洋論文《太平戰(zhàn)爭時期美國對華文化援助研究》中將其英文名Jaw, Jeou-Jang誤認為竺可楨。經(jīng)筆者查實,竺可楨教授1946年為浙江大學校長,已實際脫離氣象所領(lǐng)導工作。此處應為趙九章,他的英文名和履歷也符合描述。參見Wilma Fairbank America’s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1942-1949, 1976:104。
⑧⑨⑩? 趙景深:《記一個作家集會》,《文藝春秋》1946年7月15日第3卷第1期。
? 原文為“好塢”,應為“好萊塢”。
?? 敬康:《與老舍先生抵足一月記》,《文化上?!?946年第3期。
? 費正清:《費正清中國回憶錄》,閆亞婷、熊文霞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234頁。
? 詳見Wilma Fairbank: America’s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1942-1949, 1976:95。
? 周春:《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物價史》,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頁。
? 葉淺予:《葉淺予自傳:細敘滄桑記流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頁。
? 克瑩、侯堉中:《老舍在美國——曹禺訪問記》,《新文學史料》1985年第1期。
? 注:《老舍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88頁:“3月4日,下午2時,老舍與曹禺乘美軍運輸艦‘史各脫將軍’號離開上海去美國……酬金為15萬美元,另供膳食(曹禺與之相同)?!?/p>
? 老舍:《紐約書簡》,原載1946年7月16日《清明》第3號,轉(zhuǎn)引自《老舍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13~614頁。
? 老舍:《兩年來抗戰(zhàn)中的文藝運動》,原載于1939年10月20日出版的《現(xiàn)代評論》第5卷第4期,引自解志熙《文學史的“詩與真”: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獻校讀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80頁。
? Wilma Fairbank: America’s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1942-1949, 1976:211-212.
? 楊剛:《訪問賽珍珠夫婦談中國近代文學》,原載于1945年9月27日《大公晚報》(重慶),引自姚君偉編《賽珍珠論中國小說》,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54頁。
?? 老舍:《四世同堂》,《老舍全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8、143頁。
? 詳見舒乙《談老舍著作與北京城》,原載1982年《文史哲》第4期,引自曾廣燦等編《老舍研究資料(下)》,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0年版,第834~846頁。
? 孫鈞政:《論老舍的語言風格》(節(jié)錄),原載1979年《北京文藝》第11、12期,引自曾廣燦等編《老舍研究資料(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8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