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忠
413400桃江縣中醫(yī)醫(yī)院,湖南 桃江
結腸炎是一類臨床常見的下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者可在微生物感染、生理變態(tài)反應、理化因子等因素影響下發(fā)病,且主要有感染性結腸炎、偽膜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其中以潰瘍性結腸炎較為常見,患者初期僅表現(xiàn)為腹瀉、黏液便、膿血便等癥狀,病情較反復,除對患者正常生理代謝造成影響外,可引發(fā)結直腸癌,危及患者健康安全。而在中醫(yī)理論中認為結腸炎多由脾腎陽證候所致,故應在此基礎上予以患者有效治療[1]。因此,為對比分析脾腎陽虛型結腸炎治療中溫針灸聯(lián)合溫腸湯保留灌腸的治療效果及影響,特開展本次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2016年11月-2018年9月 收 治 脾 腎陽虛型結腸炎患者96 例,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兩組,各48例。研究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4~57 歲,平均(40.51±9.43)歲;病程6~27 個月,平均(16.24±5.17)個月。對照組男25 例,女23 例;年齡25~59 歲,平均(42.03±9.87)歲;病程6~28 個月,平均(17.05±5.3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入院后經(jīng)實驗室檢查及鏡檢后均確診為結腸炎,且均符合久瀉久痢,五更泄瀉,下利清谷的中醫(yī)脾腎陽虛證候診斷標準;②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妊娠期;②合并嚴重精神疾病。
方法:①對照組予以溫針灸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選取腿部雙側足三里穴及陰陵泉穴,前腹部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下腹部肚臍與恥骨上方直線連接3/10 處氣海穴為主要治療穴位,確定穴位后,先對針刺點皮膚進行消毒,其后進針,進針后根據(jù)進針順序依次于針柄上放置艾柱后點燃,3 壯/次,艾柱燃盡熄滅后,退針。治療期間需做好艾灸灰處理,避免燙傷發(fā)生;連續(xù)治療5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周期為1 d,共治療6個療程[2]。②研究組予以溫針灸聯(lián)合溫腸湯保留灌腸治療:溫針灸方法同上;溫腸湯保留灌腸方劑如下。黃芪30 g,當歸20 g,蒼術10 g,五倍子20 g,制附子10 g,細辛10 g,補骨脂15 g,炒白術10 g,檳榔片30 g,肉桂10 g,紅藤20 g,蘇梗10 g。使用方法:加水反復煎煮3 次后取汁400 mL,于每晚睡前灌腸,灌腸后需保留藥液60 min,確保藥液與腸道充分接觸,200 mL/次。連續(xù)治療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周期為2 d,共治療3個療程[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指標及癥狀積分變化及臨床療效。炎性因子指標取患者就診當日及治療結束3 d 內(nèi)復診首日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經(jīng)離心處理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白介素6、8、10 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指標進行檢測;癥狀積分根據(jù)患者臍腹冷痛、黏液便或膿血便、里急后重等共六類癥狀嚴重程度進行測評,輕度癥狀記1 分,中度、重度癥狀分別為2分、3分,總分為18分,得分與癥狀嚴重度成正比。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較治療前,患者癥狀積分改善幅度>80%;②有效:癥狀積分改善幅度在60%~80%;③無效:未達到上述癥狀積分改變指標。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使用SPSS 21.0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研究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癥狀積分對比:兩組治療前炎性因子指標、癥狀積分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炎性因子指標 分 別 為IL-6 (40.68 ± 12.74)ng/mL、IL-8 (58.26 ± 12.54)ng/mL、 IL-10(16.26 ± 1.35)ng/mL、 TNF-α (39.29 ±14.63)ng/mL,癥狀積分為(4.87±1.24)分;研究組炎性因子指標分別為IL-6(42.63 ± 11.52)ng/mL、 IL-8 (42.63 ±11.52)ng/mL、IL-10 (19.21±2.58)ng/mL、TNF-α(22.67±4.32)ng/mL,癥狀積分為(2.98±0.97)分;研究組炎性因子指標、癥狀積分較對照組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選取有效方式治療腸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病癥,實現(xiàn)治愈目的,降低疾病風險。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治療前炎性因子指標、癥狀積分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炎性因子指標、癥狀積分較對照組均有明顯改善,且研究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溫針灸治療中,通過對患者中脘穴、氣海穴、三里穴等穴位的溫針灸,可實現(xiàn)對脾腎血液微循環(huán)的有效調節(jié),從而促進結腸免疫的改善,減少炎癥反應;而溫腸湯保留灌腸治療中所用藥物可起到益腎溫陽、益氣補血、運氣化瘀的作用,從而對臨床癥狀進行有效改善。故兩類治療方法的聯(lián)合應用,則可在改善患者癥狀的同時,實現(xiàn)有效治療[4]。
綜上所述,應用溫針灸聯(lián)合溫腸湯保留灌腸治療脾腎陽虛型結腸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結腸炎癥反應及癥狀,并實現(xiàn)有效治療,可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