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453000)郭鋒杰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8月期間在我院神經外科ICU中建立人工氣道患者174例,隨機分為兩組各87例,觀察組男45例,女42例;年齡39~74歲,平均年齡(56.5±2.4)歲;對照組男46例,女41例;年齡39~75歲,平均年齡(56.3±2.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予以集束化護理干預管理,具體操作如下:①導管固定。待氣管插管后,采用醫(yī)用膠布予以固定,并標記管道距門齒的距離,密切監(jiān)測導管插入深度,以觀察導管是否發(fā)生移位、滑脫;對氣管切開者,于每次更換敷料時,需將氣管切開系帶打死結,以預防導管滑脫;每次護士換班時需再密切檢查導管是否固定穩(wěn)妥,并判斷通氣情況。②氣道溫濕化。根據患者痰液及分泌物黏稠度,將呼吸機濕化器溫度調節(jié)在50℃左右,吸入溫度與人體溫度相接近,并盡可能減少管道內冷凝水,以維持氣道溫濕度。③預防感染。建立人工氣道后,在應用濕化器、更換管路等各項護理操作時必須遵循嚴格無菌操作,避免感染的發(fā)生;每日對患者進行口腔清潔,防止口腔內滋生細菌,避免口腔內細菌被吸入氣管進入肺部而引發(fā)感染,對使用呼吸機者可采用復方氯已定含漱液進行口腔清潔;避免短時間內頻繁更換管路,每次更換管路時可控制在≥7d,以降低污染發(fā)生率,但對明顯可見的管路感染,如管路中出現血、嘔吐物、膿性分泌物,則需及時更換管路,以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鼻飼期間,當胃部潴留量超過200ml時,需暫停鼻飼,以免發(fā)生誤吸造成感染;每日空氣紫外線消毒,室內地面及物品用含有84消毒液的清水進行清潔,并對痰液培養(yǎng)進行藥敏實驗,以選擇針對性地抗菌藥物治療。④吸痰護理。把握吸痰指征,若患者氣道內分泌物較多、氣道內有大水泡音、氣道壓和血氣分析有異常改變、流速容量呼吸環(huán)有鋸齒改變,則需及時進行吸痰處理。吸痰時采取側臥位,采用聲門下吸引密閉式吸痰,進食后1h內不可吸痰,以免造成嘔吐和誤吸。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記錄兩組機械通氣時間和神經外科ICU入住時間;②記錄兩組護理期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氣道損傷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兩組所有數據均納入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將兩組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以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及ICU入住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兩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氣道損傷對比 觀察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8.05%)、氣道損傷發(fā)生率(5.57%)均低于對照組(18.39%、14.94%),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集束化護理是近年新興的護理操作模式,運用循證醫(yī)學,將已證實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整合,從而為患者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強、針對性的護理服務[1][2]。本研究在神經外科ICU室中開展集束化護理模式,針對潛在風險進行針對性護理,將加強導管固定,以預防導管移位、滑脫;氣道霧化時,通過維持氣道溫濕化,避免人工氣道溫度變化對機體產生不良刺激;整個人工氣道期間嚴格無菌操作,并加強口腔、呼吸機管路、控制鼻飼量等方面的管理,以預防感染的發(fā)生;同時,密切把握吸痰適應癥,并加強吸痰操作干預,保證護理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及ICU入住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氣道損傷發(fā)生情況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集束化護理可縮短神經外科ICU人工氣道脫機時間,并可促進患者早期離開ICU,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氣道損傷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對神經外科ICU建立人工氣道患者行集束化護理干預,對早期拔管撤機、縮短ICU入住時間、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氣道損傷的發(fā)生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