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艾文
摘 要 我國的教育體制隨著時代正在不斷改善和進步,一個最顯著的表現是對小學生教育方面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以一定方式在不斷創(chuàng)新。小學教學中數學的教學對于學生將來不管是解決學業(yè)上的問題還是生活上的問題,都是有巨大影響和意義的。而幾何圖形概念是解決數學問題非常有用且重要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幾何圖形概念具有抽象性、貫穿整個小學教學甚至對初高中數學等各學科方面都有影響,同時小學生對于抽象的事物一般難以理解,所以學生應該在小學打好幾何圖形概念方面教學的基礎。
關鍵詞 小學數學;幾何圖形;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8-0098-02
為了提高小學教學中幾何圖形概念教學的質量,教師需要從學生自身的角度來進行課程的傳授。處于低年級的學生一般思維只能也更容易對具體、形象的物質進行理解、接受,而對于幾何圖形這樣抽象的物質往往是無法或很難理解、也很難接受的。針對學生當前的這種學習能力,教師可以把抽象的幾何圖形具體化、形象化,用靈活、系統(tǒng)性的辦法給學生最直觀的想象。
一、讓抽象的幾何圖形直觀化
盡管兒童時期學生的大腦各方面能力還未發(fā)育完全,但此時幾何圖形概念的學習卻是學生學習數學甚至其他學科的基礎,因此學生和教師都需要更加用心對待。因為面對的學習者的學習特點是這樣的,所以這于教師教授好幾何圖形概念來說是一個巨大考驗。而空間這個抽象的概念又是幾何圖形概念中較難理解的一個概念,因此教師需要用以下方法使課程更直觀化。
(一)借助道具、實物
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幾何圖形的實物,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素材,比如各種幾何圖形的形狀,角的形狀、大小等,學生在看到老師特意指給學生的這些生活實物時,就會在頭腦中留下相應的表象,這就是最基本的初步幾何概念,也是學生由感知到形成幾何概念的一個橋梁。比如在引導學生認識“圓”時,問學生:“同學們,我們是不是都玩過旋轉木馬?那旋轉木馬轉的一圈是個什么形狀的呢?誰能給老師畫一畫?”這時就有很多學生會畫出來并知道是“圓形”,此時引出“圓”的概念就變得順利成章了,而且還通俗易懂,趁熱打鐵,再讓學生舉出幾個生活中自己見到過的圓。學生會馬上回想生活周圍哪些地方會遇到、見到、用到圓,其中學生就會舉出鐘表上指針轉一圈是圓、沿著旗桿繞一圈也是圓等例子,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又可以讓學生明白“圓”是無數個點的集合。還有像三角形、正方形等幾何概念,我們都可以借助實物,讓學生在生活中認識數學,這會使他們覺得簡單易行,不再畏懼,而且感覺幾何數學其實是很有趣味的,從而萌生出學習的樂趣。
(二)借助現場操作手段
要把一些看不見又摸不著的幾何圖形概念給學生講述清楚,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這節(jié)課時,由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平面圖形,而教學難點是在折、拼、剪等教學活動中體會圖形的變換和聯(lián)系。所以,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部分知識,我通過讓學生先用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問:“想一想,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有什么關系?”用提問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再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如何可以將一個平行四邊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或者將一個長方形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再通過觀看動畫生動的演示形成,將一個一個平行四邊形切割、重組,得到長方形,給予學生直觀體驗,讓學生理解“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加深學生對于“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再比如教學體積、面積,就可以用到現場操作的方法。老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幾何圖形概念講解時也是適用的。在講解幾何圖形概念時,教師發(fā)現學生都是處于或很有可能會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tài)時,教師就應該想到用一種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方便學習、理解。比如“體積”這個概念,體積對于學生來說,即抽象又摸不著看不見,那如何將這一難點突破呢?我在教學中帶來一個有一定厚度的容器,裝滿水。放入一個更大的裝滿水的容器中,發(fā)現會溢出一部分水。學生一定會說,這部分水的體積就是這個容器的體積,那老師就“那這個容器的容積呢?”學生就會說,它里面裝的水的多少才是它的容積?!澳撬娜莘e和體積會是一樣的嗎?”借助量杯比較,發(fā)現由于容器有厚度,所以它自身的容積和體積是有差異的,所以這就是容積和體積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如果只是空洞地按照課本上的內容來講解,導致學生無法充分理解教師授課的知識點。但如果教師換一種方式,不但突破了重難點,甚至還可以將知識進行延伸,對于學生來說,也不會覺得吃力了。
二、讓死板的圖形靈活化
為了避免學生呆板地理解幾何圖形概念,教師在講相關幾何圖形概念時,就應該說明其本質。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節(jié)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更直觀地認識角,我借助生活實例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我先提問:“同學們,我們國家的國旗是什么?五角星是由幾個角組成的?你們還能發(fā)現生活中的其他地方的角嗎?”有的學生就會說到三角板、課桌的角、鐘表上的時針和分針形成不同的角等。接著再借助一個長方形的紙,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下,看看還剩下幾個角,通過這樣的操作,學生逐漸在頭腦中建立更清晰的幾何概念。最后,我再布置開放性作業(yè),讓學生留心觀察,自己家中還有哪些角,進行記錄,并在下節(jié)課進行交流。通過這樣實操性強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其實就在自己的生活周圍,從而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比如教師在講授“高”這個概念時,若在三角形、梯形、菱形等幾何圖形中一味地作出線條是呈現豎直的狀態(tài),那么很容易讓學生形成這種錯誤觀念:高是一條豎直的直線。這種教學是失敗的,是教學事故。為了讓小學生理解和掌握“高”的本質,教師可以先在三角形中作水平直線上一條豎直的直線,再把高的概念進行講述,然后再作另一條邊上的高,進行提問,引起學生對“高”的本質理解。為了使學生徹底理解幾何圖形中“高”的概念,教師可以再作幾種不同的幾何圖形,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去作每一條邊的高,然后再進行講解。相信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對于“高”這個概念一定會有所收獲,肯定不會再死板地認為高是一條豎直的直線。很多幾何圖形概念講解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都可以用類似的辦法。
三、把孤立的概念結構化
教師將概念結構化可以引導學生將很多的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概念的結構化不但防止學生對相似概念混淆,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這些相似概念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因為學生在知識點間的比較與對比中可以很容易找到事物間本質的區(qū)別,所以這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加深記憶,從而更容易運用知識。因此將概念結構化是學生在學習幾何圖形概念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總之,小學幾何圖形概念的教學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用一種耐心、熱情的態(tài)度去對待,不僅僅因為它對于數學學習有重要意義,還因為它關乎能否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對抽象概念一竅不通的小學生去學習幾何圖形概念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但萬事開頭總是難的。因此,教師首先就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它的大難度性,告訴學生學習幾何圖形概念是需要花時間與精力的,再結合學生的特點將枯燥、抽象的幾何圖形轉變?yōu)橛腥さ恼n程教學。
參考文獻:
[1]樊永東.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幾何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6(07):82.
[2]孟慶濤.淺談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7(20):81-83.
[3]顏新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126.
[4]馬向陽,邵漢民.淺談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概念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2(08):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