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 元 蔡曉博 徐成剛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鞍山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00)
在臨床中,大腸癌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該疾病的發(fā)病率在全身腫瘤當中位居第三,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均有嚴重威脅[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方式對疾病進行治療,但是手術可對患者的機體產(chǎn)生應激反應,使得機體免疫功能有變化出現(xiàn),對其術后機體的康復產(chǎn)生影響[2]。本文主要分析腹腔鏡及開腹手術在大腸癌治療中的效果,旨在為今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中的觀察對象均為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大腸癌患者,共74例。根據(jù)患者所接受的手術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為37例。對照組:男性、女性患者的例數(shù)分別為25、12例;年齡平均值為(58.85±2.94)歲;根據(jù)Dukes分期,A、B、C期患者的例數(shù)分別為2、19、16例。觀察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平均值為(58.91±2.85)歲;根據(jù)Dukes分期,A期患者3例,B期患者21例,C期患者13例。比較上述兩組大腸癌患者的各項資料數(shù)據(jù),P>0.05,可進行科學比對。
1.2 方法:對照組為患者開展開腹手術治療,取改良截石位,完成插管全麻操作以后,取15 cm直切口于腹部靠近腫瘤部位,充分暴露手術的視野,依據(jù)病變腸段具體的位置,分離結(jié)扎腸管,切斷病變腸段的供支血管,隨后將游離腸管結(jié)扎切除,為患者開展消化道重建工作,對系膜進行常規(guī)縫合。觀察組給予患者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體位與麻醉與對照組一致,取下穿刺口于臍部附近位置并置入腹腔鏡,觀察腫瘤情況,對操作孔的位置進行針對性的選擇,手術采用4孔法進行,長度約8 cm左右。為患者進行人工氣腹,將氣腹壓維持在10~13 mm Hg,結(jié)合病變腸段位置,分離并結(jié)扎腸管,隨后使用超聲刀對根部系膜進行游離,隨后進行結(jié)扎切除操作,隨后關閉人工氣腹,另外取5 cm切口移出癌變腸管。縫合腹壁切口以后將人工氣腹再次建立,并且開展消化道重建操作。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統(tǒng)計上述兩組大腸癌患者的手術指標(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和機體免疫功能指標[血清IgA、IgG、IgM以及C反應蛋白(CRP)]。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文數(shù)據(jù)均經(jīng)過SPSS22.0版進行處理,兩組大腸癌患者的手術指標和機體免疫功能指標均以()表示,數(shù)據(jù)比對用t檢驗。用P<0.05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較對照組少,P<0.05。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出血量為(193.37±50.64)mL,術后排氣時間為(47.67±9.92)h,下床活動時間為(23.37±3.62)h,住院時間為(7.64±1.83)d。對照組患者的手術出血量為(245.52±80.63),術后排氣、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分別為(64.29±10.15)h、(50.93±4.76)h及(12.95±2.12)d。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IgA與IgG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觀察組患者的CRP和IgM均明顯較對照組優(yōu)異,P<0.05,見表1。
大腸癌在臨床中屬于發(fā)生概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臨床相關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表明,在全身腫瘤病死率當中,大腸癌的病死率占居第二,是一種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均有威脅存在的疾病[3]。近年來,該疾病的患病人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手術是目前臨床對疾病進行治療的有效措施,而術式的選擇對患者疾病治療的效果及機體的恢復有密切關聯(lián)[4]。
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床上較大,患者術后需要通過較長的時間恢復,極易增加其心理與生理所承受的痛苦[5]。近年來,手術微創(chuàng)的理念伴隨著醫(yī)學水平的提升以及腹腔鏡手術器械的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中,且操作的技術逐漸成熟,臨床中的醫(yī)師通過長時間的培訓與練習均已具備較為熟練的操作能力,以提升大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可行性[6]。
本文主要恢復性分析近幾年來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大腸癌患者,研究中接受腹腔鏡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均明顯較接受開腹手術治療的對照組優(yōu)異,P<0.05。說明腹腔鏡手術作為微創(chuàng)手術,在對大腸癌進行根治的同時,可以減少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對患者機體所產(chǎn)生的損傷較小,且對其術后機體的康復有利[7]。腹腔鏡手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進行維持,但是仍可能影響免疫系統(tǒng)。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的IgA與IgG對比,P>0.05;觀察組患者的CRP和IgM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差異存在,P<0.05。說明,腹腔鏡手術相對于開腹手術而言,其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產(chǎn)生的影響較小,對患者術后機體的恢復有利。
表1 對比兩組大腸癌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指標()
表1 對比兩組大腸癌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