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航海時代(15至18世紀)開啟了全球化進程,將世界聯(lián)系在了一起,是人類探索世界過程中一座具有標志性的里程碑。在大航海時代初期,中國作為東方國家最先進、最富有的代表,率先穿越大西洋、印度洋開啟海外探索,卻因統(tǒng)治階級錯誤決策而失去了歷史先機。葡萄牙作為西方國家的蕞爾小國,在諸多不利條件下,卻領先于歐洲其他國家成為大航海時代的引領者。這截然相反的發(fā)展方向值得探究。
關鍵詞:大航海時代;中國;鄭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擴張
中圖分類號:K132文獻標識碼:A
大航海時代,又稱作地理大發(fā)現(xiàn)。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歐洲人開辟了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并且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成功。這次重大的地理發(fā)現(xiàn)對人類文明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歷史進程中,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葡萄牙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動與引領作用。
1 中葡兩國是拉開大航海時代帷幕的先行者
1.1 中國為世界大航海時代拉開帷幕
1405年,明朝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派鄭和為使者,率領一支由27400多名船員、240多艘船舶組成的船隊,浩浩蕩蕩從南京出發(fā),經福建沿海南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首次海上遠航。至1433年,鄭和在28年的時間里,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1]船隊到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等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qū),最后到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開辟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線。
這一系列航行比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無論是在航海技術、船隊規(guī)模,還是在航程之遠、持續(xù)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于同一時期的西方。法國漢學家、探險家保羅·伯希和在他的《鄭和下西洋考》一書中評價:這是15世紀中國人的偉大海上航行。
1.2 葡萄牙是歐洲大航海時代的先驅者
打開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看到葡萄牙位于歐亞大陸西南方的角落里,形狀如同一葉小舟,國土面積只有9.22萬平方公里,東面和北面被面積是其5.5倍之多的西班牙所包圍,西面和南面則是一望無際的大西洋。然而,正是這“一葉小舟”在15世紀初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吹著前進的號角,引領了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開啟,為世界掀開了一頁嶄新的歷史篇章。
1415年,葡萄牙殖民帝國成立后,即開啟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海上探索與擴張。它先后發(fā)現(xiàn)并占領了西北非的穆斯林據(jù)點休達、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佛得角,籌建和經營阿爾金商站并使其成為后來西方各國商貿殖民地的基本模式之一,到達幾內亞灣及圣卡塔琳娜角,發(fā)現(xiàn)剛果河口及非洲好望角,考察印度等。1455年,羅馬教皇尼古拉五世頒布特權令: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地位。即使1460年葡萄牙航海事業(yè)的總策劃和總指揮、大航海時代的偉大奠基者——堂·恩里克王子(亨利王子)去世,葡萄牙依然沒有停止其海上探索的腳步。1494年與西班牙瓜分佛得角,1498年開辟印度航線,1510年征服了印度果阿地區(qū)、馬六甲,1514年之后與中國、日本進行往來貿易。同時,葡萄牙在非洲、亞洲、美洲建立起大量殖民地,經濟、政治、文化都已遠遠超越歐洲其他國家,牢固地確立了其海上霸主地位,也為歐洲其他國家狂熱地投身于大航海時代浪潮起到了激勵作用。
比較15世紀初的中國和葡萄牙,一個是東方泱泱大國,一個是歐亞大陸西南角的蕞爾小國,它們幾乎在同一時期都萌發(fā)了探索海外世界的想法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動,那么是什么力量驅使兩個國家向未知領域跨出這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呢?
2 中葡兩國海上探索動力分析
2.1 中國海上遠航主要源自于政治動力
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其強勢統(tǒng)治下,明朝國內局勢相對穩(wěn)定,社會農業(yè)經濟、手工業(yè)、工商業(yè)等方面都有了快速發(fā)展,國富民強的原始積累為鄭和七下西洋奠定了厚實的物質基礎。明朝造船技術功底扎實,天文航海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大明混一圖》等系列地理認知,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著名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認為“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lián)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盵3]
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學術界頗有爭論。不少史學家認為鄭和下西洋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宣揚國威,進行朝貢貿易及尋求同盟,尋找建文帝下落。還有學者認為其主要目的是在于維護中西海上交通“生命線”的暢通,有學者認為應分階段考察其航行目的,有學者則認為明成祖希望在天下推行“天朝禮制體系”等。
事實上,橫向比較鄭和下西洋和西方早期航海探險活動,可以明顯看出,鄭和下西洋是帶有鮮明的政治特色的。
1405年,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中,部分船員遭遇麻諾八歇國誤殺,在對方使者上門謝罪并提出6萬兩黃金補償時,鄭和請示明成祖朱棣后,不僅未收其補償?shù)狞S金,還表示諒解,進而贏得了八歇國的無比尊重。1408年,第二次下西洋,正式冊封古里王,在古里篆刻石碑紀念此事。經過錫蘭時,鄭和船隊還向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物品。第三次下西洋,協(xié)助滿刺加擺脫了暹羅的附屬地位而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滿刺加國王后親赴中國朝覲以示感謝。第五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護送古里、爪哇、滿刺加等諸國使者歸國,并獲得忽魯謨斯等國進貢的奇珍異獸和特色特產。第六次下西洋,護送十六國使臣回國,返程時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jié)。
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開展的一次和平實踐,其目的并非為追求經濟財富,而是為了宣揚大明帝國威望,傳播中國政治道德理念,建立“共享太平之?!钡氖澜纭C鞒瘯r期,統(tǒng)治者為了應對國內矛盾,空前強化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主張外儒內法,即以儒家的等級觀念和仁政為外在表現(xiàn),以法家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為根本,極力推行程朱理學,通過天理論、道統(tǒng)論、格物致知論和心性論構建起龐大的理論體系,用以進行思想統(tǒng)治。鄭和所采取的積極外交政策使明朝在東南亞的政治地位凸顯,充分體現(xiàn)了“天朝禮制體系”和仁政的管理理念。因此,鄭和七下西洋最大的收獲也就在于政治收獲。
2.2 葡萄牙海上探索主要源自于經濟動力
縱觀歷史,葡萄牙是歐洲最早謀劃并實施海外擴張政策的國家。早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前的88年,也就是1317年,葡萄牙國王堂·迪尼斯即開始了重建海軍的行動。他們從阿拉伯人那里學會了建造兵船和從事海戰(zhàn)的戰(zhàn)術,建成了一只規(guī)??捎^的航海艦隊,逐漸成為海軍強國,從而為海上探索和擴張奠定了技術基礎。葡萄牙民族統(tǒng)一國家形成后,王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王權、貴族、教會、平民等各個階層對海外探索和擴張觀念高度一致,航海事業(yè)有了政治保障?!捌咸蜒涝谡麄€15世紀是個統(tǒng)一的王國,而其它歐洲國家卻因內亂或與外地作戰(zhàn)如玫瑰戰(zhàn)爭、百年戰(zhàn)爭等戰(zhàn)爭致使他們在差不多一個世紀內動蕩不安”。[4]歷代葡王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支持航海事業(yè),比如:為造船業(yè)提供充足的木材來源,賞賜騎士身份給優(yōu)秀造船官員,強制實行海上保險發(fā)展壯大海運行業(yè)等。
由于葡萄牙國土面積有限、地理位置受限、國內資源匱乏,而國內形勢平穩(wěn)、人口急劇增長等因素,國內各方矛盾逐漸凸顯。出于為國家謀取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和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葡萄牙苦于無法從陸路上謀求發(fā)展,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有“死亡綠?!敝Q的大西洋。
15世紀中葉,葡萄牙沿非洲西海岸由北往南航行,以探索通往東方的海路,尋找黃金和香料產地。1443年,亨利王子的貼身衛(wèi)士安唐·貢薩爾維斯在非洲西海岸黃金河地區(qū)購買了10名奴隸,這是在非洲海岸進行的第一次奴隸交易。1471年,葡萄牙在幾內亞灣發(fā)現(xiàn)了加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胡椒海岸。1482年,葡萄牙還在戛納的埃爾米納城建立了最早的奴隸貿易據(jù)點,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島進行殖民開發(fā),建立和擴展甘蔗種植園。1498年,達·伽馬船隊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并帶回了盼望已久的商品:肉桂、胡椒、丁香、絲綢、珍珠和寶石”。[5]當這些物品擺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整個歐洲轟動了。葡萄牙人上百年的航海秘密不再是秘密了。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競相加入遠洋探索大軍,爭先恐后地到海外掠奪財富、從事奴隸貿易、發(fā)展殖民地。
海外擴張給教會帶來的是擴充基督教實力的契機,給平民帶來的是擺脫了國內階級剝削的機會,給貴族帶來的更多的封地與官職……葡萄牙的海外擴張逐步轉化為一種系統(tǒng)的、有組織的政府行為。16世紀葡萄牙詩人卡蒙斯說:“陸地止于斯,大海始于斯”,顯示出了一個強悍民族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壯志,抑或是一個強悍民族欲將世界囊入懷中的勃勃野心。
由此可見,葡萄牙的海上探索和擴張主要是經濟效益的驅動??梢哉f,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的海上探索和擴張就是一部掠奪、侵略的過程。
3 中國的悄然退場和葡萄牙的鼎盛發(fā)展
3.1 中國主動退出時代歷史舞臺
1424年7月,明成祖朱棣去世,明仁宗朱高熾從即位一刻起就宣布停止下西洋,對內采取措施減輕民困,對外實行戰(zhàn)略收縮。1430年,明宣宗朱瞻命令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斯坦福大學著名歷史學家莫里斯教授認為,在1430年這個“決定性時刻”,誰抓住了海洋的控制權,誰就有可能主宰未來的整個世界。很顯然,“亨利王子抓住了這個機遇,而明朝正統(tǒng)皇帝卻將這個機遇拒之門外”。[6]
中國主動退出大航海時代的歷史舞臺,這主要歸結于在當時歷史背景之下明朝所采取的“重農抑商”經濟政策和實行海禁的國防策略。
鄭和下西洋雖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朝貢貿易,但更多的是一種政府外交行為,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笆聦嵣希诔曎Q易體系中,與海外各國獲得的豐厚實利相比,中國更在乎的是滿足象征性的宗主權所帶來的政治虛榮”。[7]據(jù)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所以不少人認為這一行動消耗巨大、勞民傷財、徒勞無功,反對之聲逐漸占為上風。
在北方疆界,明仁宗和明宣宗統(tǒng)治時期,始終都承受著蒙古人的騷擾;1449年,明英宗御駕親征戰(zhàn)敗,成了瓦刺的俘虜。明朝政府不得不大力縮減海軍財政支出,將更多的財力投入到北方防御戰(zhàn)事中。
隨著明成祖朱棣統(tǒng)治時期的結束、鄭和航海途中病逝之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海外探索行動也悄然地劃上了句號。梁啟超在其所著的《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感嘆:“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8]“明朝時期的中國人與全世界開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玩笑,他們轟轟烈烈地拉開了走向世界的序幕,然后又消無聲息地把國門緊緊地關上了”。[9]中國當時的統(tǒng)治者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在主動放棄海上探索、放棄制海權的同時,放棄的也是中國的強盛和崛起、未來和希望。
3.2 葡萄牙的鼎盛發(fā)展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所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并非是征服占據(jù)大量殖民地,而是在于開辟了兩條新的貿易路線——這才是葡萄牙步入歷史上鼎盛發(fā)展時期的關鍵所在。
一條是經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穿越印度洋,到達亞洲的東方貿易路線;一條是經由大西洋群島,航行至南美洲的貿易路線。通過這兩條新的貿易路線,葡萄牙開辟了新的海外市場,找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黃金、象牙、香料等豐富物資以及廉價勞動力。正如西班牙皮埃爾·德·奧利弗在1524年所說:“我們原本是世界的盡頭,而今,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是世界的中心,擁有無盡的財富”。[10]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奮斗和積累,16世紀后半葉,葡萄牙擁有面積龐大、物產豐富的殖民地,國土面積達到1040萬平方公里,步入了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
4 結語
大航海時代世界古代史與現(xiàn)代史的分界線,是歐洲成長為文明世界中心的關鍵歷史時期。葡萄牙以積極進取、主動挑戰(zhàn)的精神在世界歷史的史冊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中國卻主動放棄、閉關自守、與人類歷史輝煌時刻擦肩而過,從而帶來的是落后挨打、喪權辱國。時間不能倒退,歷史無法改寫。以史為鑒才是需要我們去思考、去行動的。
參考文獻:
[1][清]張廷玉,萬斯同,等.明史·鄭和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牟復禮,崔瑞德.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3]海峽記憶.一張沉睡350年的神秘地圖 揭開漳州月港輝煌歷史[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999067622442709&wfr=spider&for=pc.
[4]C.R.博克斯.葡萄牙海上帝國(1415-1825)[M].葡萄牙:70年代出版社,1992.
[5]科爾特桑.葡萄牙的發(fā)現(xiàn)[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
[6]伊恩·莫里斯.西方將主宰多久:從歷史的發(fā)展模式看世界的未來[M].中信出版社,2011.
[7]唐建光.大航海時代[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8]時平.再讀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紀念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發(fā)表100年[J].鄭和研究,2004(1):4-8.
[9]趙林.大航海時代的中西文明分野[J].天津社會科學,2013(03):46-52.
[10]劉卓鋒.鐵與火的詩——大航海時代的歐洲[J].軟件,2005(03):32-37.
作者簡介:周煒琦(2003-),男,漢族,湖北江陵縣人,高中在讀,研究方向:歷史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