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周恒
摘?要:研究中國古代“禮法合治”的社會制度對于當代高校法治與德治教育相統(tǒng)一具有重要價值,是踐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解讀古代“禮法合治”的內(nèi)涵,分析了其對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意義,提出了高校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融合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禮法合治;高校;法治教育;德治教育
從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當中汲取經(jīng)驗,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進行國家治理的重要途徑。早在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學習時他就強調(diào)了中國古代“禮法合治”的當代價值。[1]中國高校作為國家落實法治的主要場所,同樣受到了深刻的影響。古代“禮法合治”的傳統(tǒng)文化對我國當代高校開展法治與德治相統(tǒng)一的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啟示。
1 古代“禮法合治”的基本內(nèi)涵
“禮法制度”是幾千年來維護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根本制度,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禮”與“法”最初為分開的概念?!岸Y”源于對“天地”的敬重,《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云:“禮,天之經(jīng),地之義也,民之行也。”[2]后成為儒家學說的理論核心,指以倫理道德為內(nèi)在約束的禮制,通過禮儀教化、倫理引導來調(diào)整人們的行為。“法”在中國古代稱為“法家”,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推崇統(tǒng)治階級以法令法規(guī)、法律刑罰來強制性的管理國家,建立秩序,約束人民。
“禮”與“法”的融合最早為荀子提出,《荀子·修身》曰:“故學也者,禮法也?!薄盾髯印ね醢浴份d:“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辯,是百王之所同,而禮法之大分也。”[3]意在強調(diào)道德與法律是互為補充的,不可分割的。中國古代社會在經(jīng)歷了長期的“禮”“法”之爭后,形成了“禮主法輔,以禮制法,禮法互融”的社會政治制度。
2 “禮法制度”對高校法治教育的當代意義
2.1 禮法滲透——高校法治教育重要特征
從古代“禮法制度”的演進歷史來看,“禮”為“法”之源,“法”是道德的進一步上升為權威教條的最終體現(xiàn)。在當今社會,法律與道德同樣具有相互滲透性,表現(xiàn)為法律的制定往往受到立法者是非善惡價值判斷的影響;而道德原則與法律原則往往具有一致性。對于當今高校的法治教育來說,法治教育以課程為依托,但是目前高校法治與德治教育普遍存在將兩者機械的劃分和疊加的問題??梢?,明確法治與德治思想內(nèi)容的相互滲透性極為重要,要在課程教育中注重二者辯證關系的講解,這是實現(xiàn)融合統(tǒng)一的重要前提。
2.2 禮法互補——高校法治教育有效手段
中國古代的“法”與“禮”都有著強大的理論支撐與不可替代性,正所謂“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當今高校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法規(guī)條文來明確各項權利與義務。然而,高校人員的多元性以及環(huán)節(jié)的復雜性決定了現(xiàn)有法律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例如在教學研究、職稱評定等問題上所出現(xiàn)的矛盾。而“德治”教育能夠通過感化與激勵達到自律的目的??梢?,只有發(fā)揮法律與道德教育的互補性,才能更好的推進高校法治建設。
2.3 禮法互融—高校法治教育的最終目的
中國古代極為注重“禮”與“法”的交融,遵循著“禮法結合”的治理制度,從思想觀念到獎懲法規(guī),相輔相成地維系著社會穩(wěn)定。在當今高校,學生是法治教育的主體對象,尤其在全球化發(fā)展的復雜的時代背景下,雖然有利于大學生自強創(chuàng)新,但也容易受到利益的干擾,甚至產(chǎn)生了“高智商犯罪”等違背道德與法律的行為。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變得尤為重要。不僅要對法律法規(guī)進行普及教育,還要進行德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4]
3 高校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融合的基本策略
3.1 明確教育目的——法治與德治雙管齊下
在多元開放、面臨各種轉型的當代社會,單純的法律制裁或是單一的道德約束都無法滿足時代需求。高校法治教育要充分明確教育目的,認識到法治與德治統(tǒng)一的必要性,并從教育資源、教育力量、教育手段等各個方面為法治與德治結合的教育目的提供支持,來營造法治與德治雙管齊下的教育環(huán)境。
3.2 充實教師隊伍——注重法律與道德知識兼?zhèn)?/p>
教師是高校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相融統(tǒng)一的施行者。在高校推行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教育理念的過程中,就要組建法律與道德知識兼?zhèn)涞膸熧Y力量,注重教師隊伍的法律知識專業(yè)化培養(yǎng)以及道德素養(yǎng)提升。一方面,新引進的相關專業(yè)教師要保證具有法律與道德教育的雙重學科背景,注重對其師德修養(yǎng)、法律意識的考核;另一方面,注重對既有師資隊伍的專業(yè)培訓,彌補教師在法律知識或者道德素養(yǎng)方面的短板。
3.3 豐富教學方法——多元化教育手段的創(chuàng)新
高校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的統(tǒng)一為教學手段與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治與德治有著不同的專業(yè)內(nèi)容與特征,二者的融合進一步加大了教育的難度。因此,在教育手段上要注重多元化,在教育方法上要進行廣泛的創(chuàng)新。具體而言,一方面可以通過重新組織課程的章節(jié)安排,同時采用法律講座與道德講堂相穿插進行講授,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法律與道德的密切聯(lián)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實踐性教育,通過實際案例的介紹,公益活動的組織,引導學生接觸社會,把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去,在實踐中對理論知識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推進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N].法制日報,2018.08.25(001).
[2][戰(zhàn)國]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左傳(卷二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戰(zhàn)國]荀況著,[唐]楊倞注,耿蕓標校.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7.
[4]李兵帥,李國強,夏小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學習共同體構建初探[J].黑河學刊,2010(12):118-119.
[5]戴中祥,鄭全新.高等教育法規(guī)概論[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