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夢雅
摘要:城市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作為城市歷史展現(xiàn)與見證的窗口平臺,對城市居民,尤其是未成年人而言,無疑是重要的精神文化來源之一。然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百姓普遍文化水平的提高,信息傳播途徑的多樣化發(fā)展,使得21世紀的現(xiàn)代博物館面臨著很多新的課題,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壓力和挑戰(zhàn)。博物館如何更好地為公眾服務,如何更大地發(fā)揮博物館的作用、社會影響,如何“走出”小小的博物館展區(qū),“讓文物活起來”,成為眾多博物館面臨的共同問題,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的轉型迫在眉睫。
關鍵詞:城市博物館;文化傳播;科技;智慧
傳統(tǒng)的博物館文化傳播主要圍繞著展覽的宣傳工作展開,制定展前、開幕式、展后三個階段的宣傳計劃。組織宣教人員撰寫各種文物介紹、展覽活動類稿件,出版展覽圖錄、書籍,制作宣傳片,利用主流報刊、電視、電臺、網絡媒體和新聞發(fā)布會,展開宣傳推廣活動,使展覽的內容、精品文物、展陳特點為更多的受眾知曉,以達到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展廳、觀看展覽的目的。而觀眾到達展廳之后,則主要依靠一線講解員,或語音導覽設備,以達到解讀展覽、宣傳教育的目的。而現(xiàn)代社會的大眾顯然不滿足于這些傳統(tǒng)的信息獲取方式,人們需要的是立體的,廣泛的,深入的,形式多樣化的,甚至于有趣的,新奇的資訊。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博物館顯然關注到了這一點,博物館“傳播”文化的職能日益凸顯,如何更有效地傳播,怎樣方式傳播,成為全新且富有挑戰(zhàn)的課題。
筆者作為一名在城市博物館從事宣傳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員,試圖在本文中,從傳播學的角度,借鑒傳播學的理論,以廣州博物館為例,對現(xiàn)代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新方式,做傳播學意義上的解讀與探討。
一、好的內容是傳播的基礎,構建合理科學的展陳體系
國內外大多數(shù)博物館的展陳體系都是“以基本陳列為主,輔以主題豐富的臨時展覽”。展覽內容的品質是傳播的基礎,更多的獨特,更多的亮點,更多的創(chuàng)新,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娟惲型⒆惚攫^的文化定位,匯聚館藏特色藏品,是精心打造的品牌展覽,規(guī)模較大,內容豐富,往往幾年甚至上十年不更換,當然,如今基本陳列的改造也日趨頻繁,這主要源于科技的提升,在文物不變、主體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嶄新的展陳格局、面貌,更前沿的設計感受才能更加的吸引人。廣州博物館是一家以古建筑鎮(zhèn)海樓為館址的博物館,展線隨古建筑格局分布,展覽設計局限性也較大,故基本陳列《廣州歷史陳列》己展示多年未做改動,但是觀眾的需求、科技展陳手段的提升與豐富,推動了基本陳列的改造項目,在最大限度保護古建筑的前提下,廣州博物館對基本陳列做出了全方位的改造。改造過后的展覽,視覺上更加統(tǒng)一,觀展體驗和效果更好,比如說,對重點文物制作了全息投影,360度全方位展示,先進的科技感與文物的歷史感碰撞,為主動的大眾傳播提供了更多的話題;展覽傳遞的信息更豐富,為不同群體提供豐富的可供選擇的信息,比如在展覽的簡介上,公眾號的文章中,提供了不同角度、不同風格的信息,未成年人,普通觀眾、專家學者,都可以在平臺上尋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瀏覽的信息,擴大了傳播受眾群體,也讓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更深入。
配合常設基本展覽,舉辦常換常新的臨時展覽,已是大多數(shù)博物館的共識。在舉辦臨時展覽方面,堅持辦高水平、觀眾喜愛、符合社會發(fā)展主旋律的展覽的方針,堅持以自辦原創(chuàng)性展覽為主,同時積極開展館際展覽交流,積極探索館際合作辦展的新模式。近幾年來,廣州博物館在場館有限的情況下,平均每年舉辦臨展4-5個,有精心打造的原創(chuàng)展覽,更多的是與其他博物館合作舉辦的聯(lián)合展覽,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館藏文物,走出廣州博物館,走出廣州,到國內外各大城市展覽。展覽交流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打開思路、打破常規(guī)的過程。兩個博物館、兩場展覽,經過交流得到的是無數(shù)個全新的展覽,在思路與視野的不斷拓展下,有限的文物通過排列組合,通過不同的切入點,通過不同策展人的解讀,通過不同的設計展陳,最終給市民帶來的不僅僅是豐富多樣的展覽,更重要的是,在博物館宣傳教育的過程當中,不斷被鞏固和深化的文化知識,不斷被提高的大眾觀展、審美水平,而這又終將反作用于博物館,推動博物館向更好更強發(fā)展,成為一個良性發(fā)展循環(huán)。
除了基本陳列與臨時展覽外,流動博物館在近幾年也受了廣泛的關注與重視。組建流動博物館進校園、社區(qū),改變理念,拓展文化傳播與服務的渠道,變被動為主動,創(chuàng)建“流動博物館”,組建宣講團,攜帶文物復制品、展板和宣傳材料,深入各個大、中院校與社區(qū),進行展覽展示、專家講解、視頻播放,開展現(xiàn)場問答、問卷調查等互動體驗活動。廣州博物館的流動展覽就深入廣州市各大社區(qū),駐軍部隊,大中院校進行巡回展覽,流動展覽內容也逐步豐富,能適合各個年齡層次的受眾群體,深受廣大學生、公眾的喜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流動博物館無疑成為了博物館展廳向外的延伸,使更多的群體能在家附近感受博物館的文化力量,形成社會新話題,使大眾更加了解博物館,更愿意主動走進博物館,也讓博物館更加了解大眾,獲取更多一手的、有效的大眾反饋。
二、打破固有思維,強化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傳播功能
博物館對于文物進行收藏、保管和研究是應盡之責,國內各大博物館在這些領域都非常重視,卻似乎往往輕視了博物館的教育職責。博物館變成了文物保管所,變成了小圈子的資源,又或者被認為是一個旅游景點,顯然,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旅游的景點,也不僅僅是文物保管所,它更肩負著保護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使命,是社會主義公益文化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加強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就必須打破固有思維,重新定位博物館,發(fā)揮其應有的科普教育職能,將博物館變成更多市民的精神家園。
傳統(tǒng)博物館各部門往往按職能將業(yè)務部門劃分為陳列研究部、保管部、宣傳教育部等等,這種將業(yè)務割裂的劃分方式,能讓各部門各司其職,專業(yè)性更強,但是對博物館的科普宣傳教育職能而言卻是不利的??破招麄鹘逃皇呛唵蔚目破?宣傳+教育,專家不教育,教育不專業(yè),專業(yè)不宣傳,這樣的博物館將成為“自娛自樂”的場所。現(xiàn)代的博物館呼吁全方位綜合性人才,呼吁通力合作,呼吁資源共享。廣州博物館在今年來,嘗試推出“策展人”團隊,旨在打破傳統(tǒng)策展思路,建立起更高效、更有活力的策展方式。同時,在每一個展覽的過程中,開展前,大綱各部門充分討論,策展人講解展陳思路,策展人協(xié)助撰寫導覽詞,宣傳文章、教育活動提前整體策劃;開展后,展覽策展人、專家團隊加入宣傳隊伍,撰寫專業(yè)稿件,配合大眾媒體接受采訪,深度解讀展覽,深挖展覽信息資源。
打破固有思維,同時還體現(xiàn)在傳播方式和手段上。講解是博物館宣傳以及大眾獲取信息最直接、最傳統(tǒng)的方式,專業(yè)講解員應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素養(yǎng),以及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使觀眾從文物中讀懂歷史、感悟文化,從而進行更廣泛、有效的自主傳播。但是,文化教育傳播的形式應不局限于展覽的講解,更不應局限于小小的展區(qū)面積之內,應開展更多的延伸教育活動,開展教育講座、拍攝教育主題專題片、舉辦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專場參觀、配合展覽主題舉辦“博物館之夜”等延伸教育活動,都是很好的方式,近年來,在國內的各大城市博物館我們都可以看到,推出了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但是也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值得注意,比如說活動流于形式,不成體系,沒有博物館特色,沒有收集群眾反饋。廣州博物館近年來在教育活動方面,敢于創(chuàng)新形式,同時針對廣受大眾好評的活動,進行更深入的開發(fā),創(chuàng)立起廣州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品牌。例如配合花鳥畫展覽,利用館址所在地為城市公園的優(yōu)勢,結合春天的主題,開展了“到博物館找春天”主題教育活動;針對館藏特色一一通草畫,聯(lián)合市內各中小學校及青少年宮,開展了“通草學堂”第二課堂的教育活動;每年暑假,與國外大學生志愿者組織合作,開展了“小廣的奇趣假期”的暑假文化夏令營活動,將中國廣州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傳播給來自海外各國的志愿者……諸如此類的活動,讓博物館變得更加貼近大眾,形式更加生動、有趣,成為市民閑時文化生活的一個選項,成為現(xiàn)代城市生活的新方式。
廣州博物館品牌活動一一“小廣的奇趣假期”(國際志愿者)
三、觸摸科技前沿,加強信息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
隨著高新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互聯(lián)網技術已經深入各行各業(yè),當然博物館也在此列。但是怎樣利用信息技術推動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這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甚至可以說是傳統(tǒng)博物館向現(xiàn)代博物館轉型的關鍵所在,近年來,“智慧博物館”的提出正是大勢所趨。都知道信息技術的應用能給博物館的觀眾帶來更好的互動體驗,能整合資源,建立數(shù)據庫,讓博物館工作效率提升,但是如何使信息技術用得恰到好處,與文物和展覽更好的結合,確實是個難度很大的課題。
例如多媒體資源的應用。博物館中多媒體資源的應用主要是采取將博物館中的藏品進行多媒體的展示,使人們更加直觀的,全方位地參觀,了解文物以及文物周邊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將或許枯燥的歷史文字,轉化成視覺的、聽覺的沉浸式體驗,從而對藏品和歷史時期進行更好的詮釋。博物館的藏品從其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直觀的歷史,承載著一段歷史,一種文化,它飽含著豐富的外延背景,是歷史文化的自然沉淀。那么,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就可以將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藏品有機的結合并展示出來,從而更好地加強博物館文化傳播功能。然而所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歷史文化本就不是那么容易地簡單呈現(xiàn),一萬個人可以有一萬種解讀,而博物館人能做的更多的是拋磚引玉,與此同時,科技更新?lián)Q代之頻繁,科技手段之豐富,作為博物館如何選擇,如何讓選擇更科學,也值得更多的探討和學習。
較之多媒體的應用,博物館資源網絡的建立更加迫在眉睫。迄今為止,大多數(shù)國內外博物館采取的仍舊是獨立運作的模式。各個博物館之間的收藏、研究和教育方式都有所不同,藏品資源,教育資源,研究成果僅內部流通,這對于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的加強來說是不利的。而信息化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促進資源的充分共享,博物館內各部門的資源共享,同行業(yè)之間的資源共享,甚至于博物館與廣大受眾的資源共享。針對博物館之間的資源共享,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大概只是聯(lián)合展覽時的局部共享,有或者是在各自的網站下方增加的友情鏈接,更加深層次、全方位的合作少之又少。業(yè)務資源上相互聯(lián)系,館藏研究上分享資源,取長補短,達到館館之間互相促進,館校之間互相促進,館民之間互相促進,才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實際執(zhí)行的困難也不容忽視,版權的保護、文物信息的保護,底線在哪里,共享標準在哪里,這些都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嘗試。博物館的層級管理、博物館的聯(lián)盟平臺,國內各大博物館都已經陸續(xù)開始了有益的嘗試。只有博物館自身在社會發(fā)展的浪潮中做大做強,在受眾中得到充分認可,才能使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廣州博物館雖是一家基于古建筑的城市博物館,這幾年卻在新科技領域的應用中卻大膽嘗試,引入扁平化設計理念,改造官方網站;建立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加強展場外與受眾的密切聯(lián)系,與今日頭條合作,將宣傳大數(shù)據做的更加精準到位;打造線上“智慧廣博“,將展廳延伸到網絡,走向千家萬戶;建立廣州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平臺,使工作人員能便捷地應用更詳細、更豐富的藏品信息……嘗試是邁向科技未來的第一步,大膽嘗試,潛心了解,才能用好“科技”的“新工具”。
加強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是社會和歷史所賦予給博物館的責任,如何加強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是一個永不停止的話題。跟上時代的步伐,實時更新宣傳理念、服務理念,不斷擴展、延伸對博物館文化傳播的理解,在方式方法上敢于創(chuàng)新,讓博物館不被歷史封存,不被大眾遺忘,讓歷史文化的智慧凝聚成博物館的“智慧”,成為真正城市精神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