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斯茂
摘要:本文對音樂作品分析在鋼琴演奏中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文章從闡述音樂作品分析對鋼琴演奏的意義入手,進一步介紹了音樂作品分析的內容,最后提出了如何提高作品分析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音樂作品分析;鋼琴演奏;重要性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進步,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在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層面的享受。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元素,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鋼琴演奏作為一門高雅藝術越發(fā)得到大眾的青睞。事實上,提升鋼琴演奏的質量就需要做好音樂作品的分析,而如何協調好兩者關系,值得思考。
一、音樂作品分析對鋼琴演奏的意義
(一)培養(yǎng)演奏者的藝術審美特質
鋼琴演奏的重要目的就是能夠完滿的進行一場精彩的音樂演繹,不管是針對專業(yè)的音樂學習者或者是興趣愛好人員,都不能脫離這個實踐目的。加強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可以讓演奏者充分地把握作品藝術內涵,培養(yǎng)一定的藝術審美特質。事實上,只有演奏者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才能把握演奏過程中的節(jié)奏、音律的準確程度。
(二)把握作品的時代文化特征
音樂是極具時代文化特征的元素,對那些專注于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的工作者而言,只有保持新鮮的活力與創(chuàng)意,才可以促使音樂保持持久的活力。通過長期的音樂作品分析研究,能夠使演奏者把握不同作品所特有時代文化,幫助其掌握鋼琴演奏的訣竅所在,最終保證音樂創(chuàng)造、作品演奏活動的正常開展。
(三)有利于提升鋼琴演奏效果
隨著社會的演變鋼琴演奏的內涵與表達不斷得到豐富發(fā)展,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演奏者要不斷接受全新鋼琴知識的更新、審美的追求,不斷接觸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作品。鋼琴的演奏中需要較為強大的理解力、觀察力、自控力及實踐技巧,不僅依靠技術訓練,還要進行深入的作品理解,增強自己對音樂的感悟能力,這樣才能夠促進演奏能力的提升。
二、音樂作品分析的內容
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要求分析者從技術角度入手,綜合運用文學、美學等領域知識,對作品進行綜合解讀,進而把握作品的深層內核。就文學方面看,作品的分析是指對其創(chuàng)作背景及作曲家生平、主題表達等加以了解或掌握,技術方面則是指對作品的音響、旋律、節(jié)奏、結構等加以研究。通常情況下,必須將技術、文學二者進行有效結合,力求挖掘最全面而深入的信息,立體化呈現作品內容,以此更貼切地把握作曲家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指向。
(一)創(chuàng)作背景的分析
在分析一部作品之前,首先就要認識其創(chuàng)作背景。如前文所述,作品背景把握涵蓋作曲家的經歷、社會的宏觀環(huán)境、作曲家的微觀情緒等,這些都構成了一部作品主題產生的基礎,因此對其加以分析,能夠高度還原作品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作曲家的心理狀態(tài)。同樣,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作品在整體上會呈現出一種相對鮮明的特征,國情及民族文化也成為一種特殊的背景。比如,在分析中國的音樂作品時,就需要將中國文化作為大前提,聯系中國人獨特的審美取向。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在內容和模式上都與西方音樂有一定的差異,這表現在旋律、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等不同層面上。鋼琴演奏者在演繹作品之前,就要做好準備工作,通過多種路徑獲取與作曲家、目標作品相關的背景信息,做到全面了解、深刻把握,盡可能準確地抓住表達作曲家情感和作品內涵。
(二)主題和體裁的分析
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必然圍繞著一個特定的主題或中心,對作品進行分析,首先就要研究該主題,了解作曲家的意圖。主題是作品創(chuàng)作的立意點,作品的展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豐富、深化主題的過程。鋼琴演奏者在演奏時同樣是一個解讀、表達主題的過程,只有正確地對作品中的一個或多個主題或中心進行分析,才能對其進行準確的表達。詩歌可以有格律詩、自由詩或其他,而和詩歌作品類似的是,音樂作品的構成也是按照一定的體裁結構進行的發(fā)展,鋼琴演奏者在認識音樂體裁的基礎上,才能在演奏中為聽眾營造恰當的氛圍,帶給聽眾不同的內心體驗。例如,《十月——秋之歌》對內心活動表達較多,在演奏時就需要重視復雜的細微變化,包括呼吸的漸弱、漸強處理等。
(三)曲式結構的分析
曲式結構在整體作品中承擔著骨架的角色,是撐起作品內容的重要內在構架,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往往具有極為典型的結構特征。在西方音樂作品中,成千上萬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承載了許多典型的曲式結構,運用最為普遍的無疑是奏鳴曲式,它按照三部性原則,可以表現出許多極具哲理性、民族性、沖突性的作品和情感。我們常見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之外還有許多交叉或邊緣的曲式結構。每一種曲式都有它善于表現的音樂類型,這些所謂的結構也經常會隨著作品的需要而產生或大或小的變化。
在正式的作品分析過程中,既要有對作品的宏觀認識,又要從細節(jié)著手,對具體的符號、標記進行深入研究。通常是將樂譜中所含的踏板、調性、力度、拍號、和聲等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展開分析。這往往是結構細分的重要標志。鋼琴演奏者對此類信息的理解透徹與否,會直接影響鋼琴演奏的質量。正確把握作品的結構才能正確地作品的內在關系,是戲劇沖突、統一遞進或是起承轉合。
(四)風格的分析
風格,是音樂作品諸多方面最為代表性的顯性表現。每一位音樂家都具有其特殊的創(chuàng)作風格,這是由其審美特質、生活經歷、音樂表達方式等因素所共同決定的。一般來說,作曲家在創(chuàng)造音樂作品時,都會經歷一個前期模仿的過程,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風格特色,這些特色集中表現旋律色彩、節(jié)奏以及和聲上。在針對具體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時,應該注意把握這種獨特的風格,發(fā)現作品的獨特魅力所在。西方代表性的和聲風格有16世紀的“調式”、18世紀的“大小調和聲”、19世紀的“民族調式風格”和聲與20世紀“非調性”、“現代”和聲。
比如,在對多于一段的樂曲進行分析時,需要注意調式、調性在各個句子中的具體變化,并將這些變化與具體的內容、情感的變化,甚至作曲家當時的生活、心理狀態(tài)聯系起來,盡可能準確地還原當時的情境。而節(jié)奏作為音樂作品中最具活躍性的要素,根據樂句和樂音的強弱長短組織、構成整首音樂作品,所以加強對節(jié)奏的分析無疑是重中之重,通常情況下,要明確作品中包括了哪些特定的節(jié)奏模式和典型音型,從數量上對其加以判斷,并且聯系節(jié)拍與動機做進一步的展開。這些調性、節(jié)奏等常用的手法或模式往往就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風格。
三、如何提高作品分析能力
(一)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
一個出色的鋼琴演奏者往往會具有比較高超的分析水平,而較強的音樂分析能力,離不開扎實的音樂知識基礎的支撐。演奏者必須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充足的審美經驗,在接觸新作品時,快速、直觀、精準地抓住作品的內涵。鋼琴演奏者應該在長期的練習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加強專業(yè)內外的理論知識學習,鍛煉自己解讀作品內容的能力,形成獨特的音樂作品分析方法,從而進一步促進鋼琴演奏。
(二)提高音樂審美情趣
演奏者需要提升音樂感知能力最佳的方法就是研習經典作品。在長期的學習與實踐中,演奏者可以有計劃地培養(yǎng)自身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層理解的能力,鍛煉其演奏鋼琴的能力,不斷地接觸多元化、特點不一的經典音樂作品,對各種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主題做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時,針對性地訓練技術表現能力,演奏者的彈奏技巧本身是表現鋼琴內容和感染力的關鍵渠道,演奏者為了達到“聲情并茂”的彈奏效果,熟練掌握演奏技巧是最基本的要求,這樣才能夠實現對不同審美風格鋼琴作品的展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音樂作品分析在鋼琴演奏中的重要性意義重大。這表現在培養(yǎng)演奏者的藝術審美特質、把握作品的時代文化特征、有利于提升鋼琴演奏效果等方面。同時,把握音樂作品分析的內容包括,主題和體裁的分析、創(chuàng)作背景的分析、曲式結構的分析、風格的分析等。在此基礎上,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提高音樂審美情趣是提高作品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宋玉琳.歡樂的頌歌與悲愴的哀鳴——“貝九”與“柴六”之比較研究[J].三明高等??茖W校學報,2004(03).
[2]吳琳.鋼琴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重要性及培養(yǎng)策略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0).
[3]朱銳.《被沉沒的教堂》的音樂分析及演奏——兼論鋼琴演奏中的整合問題[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4).
[4]錢明慧.音樂美學中的視界融合對鋼琴演奏的啟示[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