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芳
摘 要: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倍受關注,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為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學科所特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學科特點及其本身所蘊涵的文化特性和思想塑造性,為語文教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具體而言,語文教師要心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對語文教材具有敏感性;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種有利的教學資源補充和完善教材;引導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新課程;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智能上的知識完備性,而把心智上的心理健康性也提上了日程。壓力和競爭的不斷加劇,使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世界的普遍關注。我國教育部也發(fā)出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期引起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及促進的廣泛重視。
一、語文學科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賦予各學科全新的教學視角,也使教育專家努力地探尋各學科的學科特點及其教學形式。
語文學科在經歷了“工具性”與“人文性”長期對峙的歷史階段后,2001年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兩者缺一不可的特殊性。由此也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必將是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因而,語文學科獨特的學科特點成為了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語文教材中所選課文是以“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為旨,其文化特性本身就具有心靈的碰撞與沖擊,在進行心靈與心靈的交匯與融合中,恰當?shù)厥┡c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影響將是觸及少年兒童內心深處的,其效果也將是事半功倍的。
另一方面,語文學科促進青少年兒童的交際能力并豐富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對學生在思想與觀念上進行一次次深刻的洗禮。語文文本為心理健康教育預存著鮮活的素材,語文教學如能把其中所蘊涵的心理素材,內化為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那么教育的最大功用將在此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二、語文教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及途徑
語文學科的獨特性,為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條件。根據(jù)心理學研究表明“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分兩大類,一類屬于認知因素(感知、記憶);一類屬于情感心理因素(興趣、意志、性格)。兩類因素分別構成‘感知-思維-認知過程和‘感覺-情感-意志-性格-情緒的過程。這兩個過程和諧統(tǒng)一,相互作用。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促進兩大心理活動的協(xié)調進行,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適應性?!?因此,在語文學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有機地與語文課程融合為一體。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要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語文教師要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對語文教材具有敏感性。教師已積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層次認識和相關知識。然而,把這種認識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距離。產生這種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對語文教材缺乏應有的敏感性,教學觀念仍禁錮在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定勢上,這勢必使語文教學失卻了更多的光彩。語文教師只有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都兼班主任工作,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在進行新課教學時,面對具有心理健康導向作用的教材,要有一定的敏感性,進而以教材為契機,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主觀能動性,并為此而努力。
2.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種有利的教學資源補充和完善教材?!墩Z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也明確提出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敏感度,還需要語文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處理教材內容時,能恰當?shù)剡M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例如,在教學完二年級課文《紙船和風箏》一課時,可以展開關于“如何交朋友、如何維護友誼”的大討論,讓學生在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同時,也對人際交往的方法與技巧有了一定的掌握,增進其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3.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靶睦斫逃且粋€內化教育的過程,是‘助人自助、助人自悟的過程。”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并最終達到心理自救的效果。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說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它具有更大的開放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點,為學校開展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辟了新的渠道。
三、結束語
在新課程背景下,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雖道遠,語文教師更是任重,更應珍視學生作為人而存在的“人本”理念,在教學中體現(xiàn)出對人的關懷,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品質。由此,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將在潛移默化中有更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林慧蓮. 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實踐價值與操作策略[J]. 教育探索,2004,3.
[2]遲曉敏. 以課題為載體 在學科中滲透心理教育[J]. 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3,6.
[3]丁榕. 心理教育是一個內化教育的過程——變“要他做”為“他要做”[J].北京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