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萍 蘆榮 李卓亞 趙君偉 王婭璇
【摘 ?要】目的:探討并評價中醫(yī)護理方案干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效果。方法:擇取我院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84例作為實驗對象,按照電腦排序的先后,將其劃分為2組。排序在前的42例作為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排序在后的52例作為觀察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中醫(yī)護理方案干預。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糖指標、神經篩查量表評分變化狀況進行統(tǒng)計和比較。結果:在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血糖指標與神經功能狀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神經篩查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時,采取中醫(yī)護理方案進行干預,能夠有效地改善其血糖指標與神經功能狀況,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醫(yī)護理方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7-0224-02
引言:
當前,糖尿病在臨床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且隨著時間的延長,如果未對其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患者還可能會誘發(fā)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因此,在臨床上對糖尿病的研究有所增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合并癥,其會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造成嚴重影響,使得個體生存質量降低[2]。在既往的治療中,多會采取各種各樣的護理措施,來優(yōu)化結果。我院在中醫(yī)研究不斷深化的狀況下,根據糖尿病的具體狀況,來制定針對性的中醫(yī)護理方案,并將其投入實踐之中,取得了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84例作為實驗對象,按照電腦排序的先后,將其劃分為2組。排序在前的42例作為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最大的78歲,年齡最小的45歲,平均年齡值(55.28±3.42)歲,糖尿病病程1~16年,平均病程(7.29±1.28)年;排序在后的52例作為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來最大的79歲,年齡最小的44歲,平均年齡值(55.29±3.52)歲,糖尿病病程1~17年,平均病程(7.28±1.33)年。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指征[3];患者無嚴重的器質性缺損與精神性疾病;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同意書。
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定期對患者進行血糖指標監(jiān)測、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藥物干預、加強飲食指導、做好健康宣教等內容;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中醫(yī)護理方案干預。其主要內容包含:
1.2.1 辯證施膳。在中醫(yī)護理中,需要根據患者疾病的具體狀況來進行辨證分型,根據分析的結果來對患者實施不同的飲食干預。對氣虛血瘀型患者,指導其多食用益氣活血食物;對寒凝血瘀證患者,指導其多食用溫經活絡食物;對陰虛血瘀證患者,指導其多食用滋陰化瘀食物;對痰瘀阻絡證患者,指導其多食用化瘀活血食物;對于肝腎虧虛證患者,指導其多食用滋補肝腎食物等。
1.2.2 中藥足浴。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以活血通絡止痛的中藥加入熱水之中,保證溫度維持在37℃,為下肢麻木、發(fā)涼、疼痛等患者進行足浴干預。一般浸泡時間在20min-30min,每日1次,連續(xù)浸泡10d即可。注意,足浴前后必須要對患者下肢皮膚做評估,另外在餐后1h或者空腹的狀況下,不能進行足浴。
1.2.3 下肢及穴位按摩。在患者完成足浴后,需要進行下肢及相關穴位的按摩。指導患者雙手涂抹潤滑油,從足背開始,輕輕的揉搓,直到足部發(fā)熱后,再按摩小腿,最后再進行相關穴位的按摩,如涌泉,足三里,三陰交,然谷,陽陵泉。一般來說,每日按摩時間需要控制在20min,連續(xù)10d即可。
1.2.4 中醫(yī)情志護理。糖尿病的不可治愈性會使得患者產生一定的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必須要對患者的情志狀態(tài)進行評估了解,且與患者進行主動溝通,開導患者,可以根據辯證給與中醫(yī)五音療法,以舒緩患者情緒。同時,可組織病友交流會,對患者的治療心理進行穩(wěn)定。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狀況進行監(jiān)測。同時,運用英國糖尿病足部神經篩查量表進行統(tǒng)計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血糖指標與神經功能狀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神經篩查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
3 討論
糖尿病也就是俗稱的消渴癥,在誘發(fā)后會使得患者出現多飲、多食、消瘦等一系列癥狀,且經過臨床檢查會存在血糖指標偏高的現象[4]。目前,臨床對于這類疾病缺乏特效治療方案,只能通過藥物干預、飲食干預來進行長期的血糖控制,最大程度的保證血糖的正常,以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糖尿病發(fā)生后,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各種疾病的發(fā)病率都會升高。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合并癥,其在發(fā)生后會使得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受到限制,如果沒有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可能會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5]。而在既往的臨床工作中,對這類患者多采取常規(guī)藥物治療與飲食干預即可。但是,患者的負性情緒以及神經功能狀況仍舊難以控制。在我科臨床護理工作中,運用中醫(yī)護理方案干預。在該方案中,包含了膳食指導、中藥足浴、下肢及穴位按摩、中醫(yī)情志護理幾個內容。其中,辯證施膳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來指導膳食;而中藥足浴要注意藥液的溫度與時間的控制,以及癥狀有無改善情況;足部按摩最好保證手法力度適當;在中醫(yī)情志護理干預上,要根據患者的情緒以及辯證狀況來進行相應的中醫(yī)五音療法來舒緩情緒,從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從實驗結果上看,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控制狀況與神經功能改善狀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更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這點與張炎炎,馮琳等人研究基本一致,具有可行性[6]。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時,采取中醫(yī)護理方案進行干預,能夠有效地改善其血糖指標與神經功能狀況,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柳偉,張杰,田娟娟,柳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yī)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8):59+65.
[2]顧春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yī)護理干預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 5(A2):122-123.
[3]張彩虹,曾莉.中醫(yī)護理技術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研究,2018,32(19):2997-3000.
[4]楊珊珊.中醫(yī)護理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8,10(24):181-182.
[5]馬鵬霞.中醫(yī)護理干預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作用[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8,25 (11):89.
[6]張炎炎,馮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護理進展[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6):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