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摘 ?要:古語道: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又如“學者先要會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边@里所講的疑,即是對不解之處的思,也就是善學者須有發(fā)問精神,才能有所長進。我常想,作為善教者的老師,善于發(fā)問不也是開啟學生智慧、啟迪學生思維、探求未知世界的一把鑰匙。作為從教多年的語文老師,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課堂體驗,我認為,在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要想讓學生愛上語文,老師首先要做一個善問者,通過問答式去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然而隨心所欲地發(fā)問不等于善問,只有有效的發(fā)問才能稱得上善問,才能讓發(fā)問成為高效課堂的助推器。那么如何善問,筆者認為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語文教學;技巧;啟迪
一、巧把脈、有的放矢。
要想臺上出彩,需臺下出力。首先,教師對于文本要認真解讀,深入探究,明確教學目標,通過問題啟發(fā)學生理解某一個概念,或者是引導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或者是下一個問題“鋪橋”等等,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否則,根本起不到提問的作用。如在講述《秋天的懷念》一課,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是秋天?有的學生答:秋天母親去世了,有的學生答:秋天我生病了;有的學生答:秋天我成長了......作者懷念的是什么?母親為我做了什么?在怎樣的情形下做到的?讓我產(chǎn)生了怎樣的心理變化?這樣,學生在問題中走進文本,細讀文本,尋求答案,進而輕松完成教學任務,一堂課學生也收獲了很多,并且聯(lián)系生活感悟到如何珍惜親情。
二、巧切入、循序漸進。
教師上課,既要熟悉文本,更要了解學情,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有質(zhì)量的問題,讓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讓學生在逐步引導中如剝繭一樣明白問題的實質(zhì),進而總結(jié)規(guī)律。如一位老師在講解《散步》這篇課文時,從題目入手設計問題,如果讓你換個題目,你會如何擬寫?學生思考之后紛紛發(fā)言,有的從人物入手擬寫,有的從主題入手擬寫,有的從矛盾點切入擬寫等等,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學會了多角度擬題的方法,并在比較中明白題好文成一半的道理。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設計問題:為什么妻子在外總是聽我的?說明妻子的善解人意。母親看了我,摸摸小孫兒的頭,然后說還是走小路吧,此時的而母親心里想什么?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探討,既認識人物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而性格,也明白了家庭成員在處理細小問題時的重要性,進而懂得在遇到矛盾時如何化解矛盾,保持家庭和諧友愛的道理,真是一舉兩得。
三、巧設疑、激發(fā)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diào)的突出的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去探究文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課堂中,教師抓住一點巧妙設疑,可以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進而挖掘文本深層次的知識。如著名教師李鳳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七顆鉆石》的課堂設計,圍繞“七”設疑,為什么是七顆,而不是八、十顆,“七”有何特殊的含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開始極盡所能去探究,尋找答案,進而去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通過學習,不僅僅是學到了課文本身的知識,更探究到文本之外的很多知識,比如七在圣經(jīng)中是個完全數(shù)字,上帝用七天創(chuàng)造了天地萬物,一周有七天,宗教賦予了這個數(shù)字神秘、深刻、神圣的意蘊。音樂符號有七個,北斗星為七顆等等,都是一種道德向善寓意,而鉆石聯(lián)想一顆恒久遠,和星星一樣是美好心靈的象征,這樣學生在輕松中獲得知識的體驗
四、巧啟發(fā),深入探究。
葉圣陶先生所說,要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課堂中教師就要有效發(fā)問,問題設計必須具有啟發(fā)功能,要求學生“探求”或思考他們正在學習的內(nèi)容并“組織”答案。教師要巧妙啟發(fā),避免問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飾性的問題。那些可以用對錯、是非等簡單回答的一類問題,會讓學生不必探求課堂內(nèi)容就隨便猜一個答案來搪塞。即使學生在回答簡單問題時會主動地去探尋他們所學的知識,他們?nèi)匀恢皇窃凇斑x擇”一個答案而不是在“組織”一個答案。為了讓學生創(chuàng)造出更加深邃、精確的反應,教師可以重組一下這些問題,以期使其具有啟發(fā)價值。提問是為了啟發(fā)學生動腦,讓學生去主動“索取”知識,收獲學習的果實。如一位教師在講《陳太丘與友期行》中,設計了探究性問題:為什么友人如此出言不遜?學生除了答出這人無禮的一方面,還可以從身份、性格等方面去探究,進而分析出可能這人身份地位高,還有就是可能性格比較急躁,說話隨意,或許是兩人關系特殊,不拘小節(jié)等等。還有在學習《背影》一課時,有老師設計問題:為什么父親老境頹唐,我與父親之間關系如何?進而挖掘背影這篇課文寫作時背景,懂得年輕時我對父親的誤解以及成年后在父親逐漸老去之時的悔悟,明白了父愛的深沉,讓學生明白文本背后作者的那份無奈與感激的復雜情感,這才是有血有肉的至真人性,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也是一種錘煉。再如我在教《再塑生命的人》這一課時,我除了讓學生去了解海倫凱勒的特殊身世外,讓學生通過閱讀其他相關資料,了解莎莉文老師的特殊身世,進而讓學生明白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再塑生命,無論是身體還是靈魂。而且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有許多再塑我們生命的人需要我們?nèi)ジ卸?,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成就了我們自己,進而讓學生關注生活,進行寫作訓練,讀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真正體現(xiàn)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
五、巧追問,百花齊放。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課堂上,有時候會遇到教師設置問題之后,學生出現(xiàn)不同的意見,為此爭得面紅耳赤,這時候教師巧妙追問,能讓學生在討論中百花齊放。如我組織學生進行微寫作訓練時,我給出了六個詞語:鄙夷、悵然、愁苦、怒不可遏、低眉順眼、惱羞成怒,要求學生選四個,并且用上一種常見的的修辭手法,寫一段描寫人物生態(tài)的花,不超過80字。學生在下筆時,首先要解決的是詞語的意思,不懂之處主動去查字典解決,然后要選擇對象、場景去表現(xiàn)。其中一個學生對另一個學生寫的:前一秒,他低眉順眼、委曲求全......有意見,然后我就趁勢追問,讓這個學生去說出理由并修改,然后全班同學都參與進來討論,進而我趁熱打鐵,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充,豐滿人物,完善情節(jié),之后重新下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還有一次,有個學生上課吃零食,我就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教學,設置了問題你們最喜歡吃什么?這種美味誘人在何處,最深刻的是哪次?用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等等,這樣圍繞學生的錯誤行為在追問中完成了寫作訓練,其中一個學生下筆成文《烤肉記》真是形象生動,妙語連珠;《興縣羊雜碎》真是吃出了美味,品出了生活?!惰F板魷魚》更是讓人有垂涎三尺的感覺。將錯誤變換角度并進一步追問,讓學生反而有興趣去感悟生活。
六、總結(jié)
善用發(fā)問,巧妙入題,高效的課堂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反復的研讀文本,找準突破口,設計有效的問題,同時及時關注學情,調(diào)整思路,適時引導,方能為語文課堂搭建起教學相長的舞臺!
參考文獻
[1] ?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shù) ?龐建華
[2] ?如何進行課堂語文提問 ? ? ? ? 翰林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