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機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重要載體,在人們的生活、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手機的過度使用容易帶來種種問題。大學課堂中手機的濫用現(xiàn)象正是問題表現(xiàn)之一。手機對傳統(tǒng)大學課堂教育模式產(chǎn)生的沖擊是需要重視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教學規(guī)律的梳理,倡導引入手機作為師生互動的橋梁,從教師、學生兩個角度出發(fā),初步建構了“2386”交互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協(xié)助教師完成教學設計,獲得教學反饋,引導學生的手機使用行為,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xiàn)師生共贏。
關鍵詞:網(wǎng)絡教育模式;智慧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TP37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706(2019)05-0119-03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internet,mobile phon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and learning,but the excessive use of mobile phones can easily lead to various problems. The abuse of mobile phones in university classroom is one of the problems. How to face the impact of mobile phone on traditional college classroom education mode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rules,this paper advocates the introduction of mobile phones as a bridg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constructs the “2386”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This mode can help teachers complete teaching design,obtain teaching feedback,guide studentsmobile phone use behavior,promote studentsenthusiasm in class,and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so as to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network education model;intelligent classroom;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autonomous learning
0 ?引 ?言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飛速發(fā)展,當下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這些變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載體的智能手機的爆發(fā)式增長。手機已經(jīng)成為了當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趨勢更是體現(xiàn)在大學課堂之中,導致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行為的泛濫[2-4],極大地干擾了大學課堂教育的傳統(tǒng)形式,出現(xiàn)了“低頭一族”的現(xiàn)象,所謂的“低頭一族”形容那些只顧低頭看手機而冷落其他人或者事物的群體或者現(xiàn)象[5]。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教師、學校提出了禁止手機進入課堂的提議,甚至制定了各種規(guī)章制度進行約束,但效果均不樂觀[6]。手機的廣泛使用,甚至是在大學課堂上出現(xiàn)濫用的情況,這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面對這樣的一種新形式的變化,作為大學教師,應該如何應對,這對于提升大學課堂的教與學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本研究力圖梳理大學課堂引入手機進行教學的可能性,探討教師設計基于手機使用的交互教學過程的方法,以及應用手機對教師教學行為提供反饋,從而打造新形勢下以手機為橋梁的應用“雨課堂”軟件,實現(xiàn)交互教學的課堂新模式。
1 ?大學課堂教育的核心
大學課堂的教育核心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7,8]。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大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探究問題的解決辦法,進一步對問題進行升華概括,最終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9],這是大學課堂教育的本質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思考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最為關鍵的。要達成這一目標,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一方面來源于教師的人格魅力,另外一方面則來源于知識傳遞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也就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限于條件,傳統(tǒng)課堂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更多的是被動的參與。在這樣一種知識傳遞模式下,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等問題[10]。在新形勢下,手機的濫用更容易加劇上述問題。因此,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注意力回歸課堂,對傳統(tǒng)課堂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2 ?智慧課堂使用軟件介紹
智慧教學是指用新媒體教學設備,為教師實施高質量的教學打下基礎,針對學習者的個人特征和基礎條件,進行個性化教學和學習[11]。
本文主要以“雨課堂”軟件的應用為例進行介紹?!坝暾n堂”移動在線教育平臺由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與教育平臺學堂在線共同推出,主要通過PPT和微信來實現(xiàn)師生課內外的互動。搜索“雨課堂”,點擊軟件開始運行,軟件會自動進入PowerPoint,變成插件,然后教師就可以借助插件完成課堂設計。
在應用雨課堂時,教師構建虛擬班級,學生掃描二維碼加入課堂,即可接收課件,使用各種功能,進行課程學習,并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高效溝通[12]。
“雨課堂”軟件作為移動智慧教育平臺,具有便捷、個性化及能夠對數(shù)據(jù)可視化全面分析等多種優(yōu)勢,可為老師設計教學提供全方位的幫助;師生之間的溝通以及互動也不再局限于課室及上課時間,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為提升教學效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雨課堂獨有的反饋功能能夠幫助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及對教師的授課滿意度進行及時反饋,能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教學反思及能力的改進與提升。
3 ?“2386”交互教學應用模式的初步構建
教學模式的制定是教學效果得以保證、教學目標得以達成的重要前提。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通常采用“5+4”模式,指教師端5個步驟(備課、講課、提問、作業(yè)布置、作業(yè)批改)與學生端4個步驟(預習、聽課、問題回答、作業(yè)完成)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所形成的系統(tǒng)過程[13]。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互動相對來說是存在欠缺,隨著智慧教學的不斷發(fā)展,研究者們進一步提出了“8+8”模式,教師端8個步驟(學情分析、資源發(fā)布、教學設計、課題導入、新任務下達、精講與點評、個性化推送、批改作業(yè)),學生端8個步驟(預習與作業(yè)、課前討論、展現(xiàn)分享、合作探究、隨堂測試、鞏固提升、作業(yè)完成、總結反思)[14]。在智慧教學模式下,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豐富。
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為根本目標,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為基本形式,結合大學課堂教學特別是人文教學課堂的實際,本研究對“8+8”智慧課堂模式進行了進一步優(yōu)化,提出了“2386”教學模型,如圖1所示。
在模型中,2指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3根據(jù)教學規(guī)律區(qū)分了三個教學階段,分別為問題激發(fā)、問題探討和問題提升;8是指教師端有8個環(huán)節(jié);6是指學生端有6個環(huán)節(jié)。
3.1 ?問題激發(fā)階段——動機構建為保證
問題激發(fā)階段的目的主要是教師給學生進行作業(yè)布置,學生完成任務,并進行反饋,從而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并進行課程設計。
(1)學情分析:教師利用平臺,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要求,比如可以請學生課前先期進行電影賞析、熱點話題思考和心理測量等,從而引導學生對問題加以關注,激發(fā)學生對課程的期待;
(2)任務完成:學生通過接收教師的任務布置,按照任務要求,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并將結果反饋給教師;
(3)教學設計: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反饋獲得學情數(shù)據(jù),把握學生的關注點,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相應的教學形式,完成教學設計。
3.2 ?問題探討階段——師生互動為核心
通過學情分析、教學設計,教師對課程的展開有了準備,問題探討階段需要教師把控課程,實際開展教學活動。
(1)課程破冰:通過設計簡單的活動,如課程口號、小游戲、小問題、簽到、小視頻等,調動學生的上課活躍性,引導學生迅速從課前松散狀態(tài)轉變?yōu)樯险n狀態(tài);
(2)課程熱身:在這個階段,學生端的主要任務是積極配合老師,調用手機積極參與教師的課堂活動,從而調整狀態(tài),準備上課;
(3)情境創(chuàng)設:這是課程的主體部分,教師通過設計講授、討論、辯論、情境游戲等各種形式,引導學生使用“雨課堂”的投票、彈幕、紅包、測試等功能,展開課堂教學活動。這個環(huán)節(jié)非??简灲處煹慕虒W設計能力,要求教師結合“雨課堂”插件的主要功能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相應的活動,體現(xiàn)教學目標,傳遞教學內容,實現(xiàn)教學效果;
(4)合作學習:學生使用手機按照教學活動的要求積極進行課程的互動,手機變成了發(fā)言的遙控器,可以通過彈幕、搶答、點擊課件反饋等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展示自己;
(5)精講點評:教師總結合作學習階段的知識點、難點與重點,并對學生的掌握情況接收反饋,著力解決難點問題;
(6)總結歸納:完成上述教學程序之后,教師對本堂課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并設計相應的形式,如小測驗、提綱等,與學生進行互動,幫助學生理清本堂課程知識點的邏輯關系,便于掌握知識;
(7)隨堂測評:隨堂測評環(huán)節(jié)主要針對教師端的精講點評與總結歸納兩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使用手機與教師同步完成對教學內容掌握程度的測查,從而對知識點掌握情況進行反饋。
3.3 ?問題提升——反思踐行為重點
教學不是強行往學生大腦中進行灌輸,學習效果的達成需要學生經(jīng)過自主提煉,并對自己的實際生活與學習進行指導。同時作為教師,完成一堂課之后,學生的良性反饋對于教師成就動機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
(1)作業(yè)布置:教師可以通過寫影評和自我分析報告、設計實踐活動等形式,要求學生將課程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實踐應用,使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達到授之以漁的最終目的;
(2)自我提升: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通過手機或者電腦將作業(yè)提交給教師,從而有效地對知識進行應用與思考;
(3)教學反饋:教學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學生在反思實踐過程中對知識有了更深的體會,對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有了更豐富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手機對老師的教學進行點贊與評論,從而完成對老師教學過程的積極反饋;
(4)總結反思:通過學生的反饋,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們對于整堂課程的評價以及課堂講授知識的可應用性結果。同時,學生積極的正性反饋可以塑造教師的成就動機,構建內在激勵途徑,幫助教師培養(yǎng)教學熱情,更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學之中,而存在問題的反饋也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問題所在,積極應對,提升教學設計能力。
4 ?結 ?論
手機已經(jīng)成為學生與教師、學校、社會的一個連接接口,“雨課堂”軟件借助手機平臺搭建了師生互動的一座橋梁。這種互動過程超脫了時空的限制,極大地促進了教學相長效果的實現(xiàn)。軟件和手機僅僅是工具,作為教學互動過程中的重要角色——教師,應該借助平臺發(fā)揮主動性,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從而構建新形勢下的特色教育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郭魏源,謝君利,陳幫春.“互聯(lián)網(wǎng)+”下手機進入課堂教學的探索研究 [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44):242-243.
[2] 周金輝,李曉飛.大學生基于手機的學習行為現(xiàn)狀調查研究 [J].中國遠程教育,2014(9):52-59.
[3] 謝鈴莉,季雨楠,李晨陽,等.大學生“低頭族”現(xiàn)狀及與社會適應關系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9,27(2):256-260.
[4] 陳大鵬,范晶晶,余盈盈.手機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分析——基于南京七所高校的調查研究 [J].教育學術月刊,2016(3):85-90+97.
[5] 趙海濤.大學生“低頭族”的現(xiàn)狀及應對策略 [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6):12-13.
[6] 柯競.上課前上繳手機,部分高校課堂禁用手機引爭議 [N].福州日報,2015-3-12(B3).
[7] Holec,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8] 翟擁軍.數(shù)學教學活動關鍵之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 [J].教育觀察,2018,7(24):127-128.
[1] 張卓.大學的起源與本質:探索中國大學的初心 [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1):99-103.
[10] 趙培培.智慧課堂: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課堂 [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14):171-174.
[11] 代洪彬.基于智慧教學理念的翻轉課堂教學流程與互動系統(tǒng)設計 [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2):29-31.
[12] 周鳳新,王興輝.基于雨課堂智慧教學環(huán)境的課堂教學初探 [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56-58.
[13] 劉邦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 [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51-56+73.
[14] 孫曙輝,劉邦奇.基于動態(tài)學習數(shù)據(jù)分析的智慧課堂模式 [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22):21-24.
作者簡介:任濱海(1982.07-),男,漢族,山東淄博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心理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