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時期的藝術都是有主流的藝術形式,當然主流藝術以外還是有許多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隨著社會進步與科技的發(fā)展,人們關于藝術的界定及藝術品的欣賞也發(fā)生著變化?;趲М斚碌倪@種發(fā)展環(huán)境之下,各種藝術的分支層出不窮。其中有些藝術在形式與傳達思想上,觸及了大眾的審美及認知邊緣。但回顧整個發(fā)展過程,我們不免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主流藝術還是比較邊緣化的藝術都有優(yōu)秀的作品。在這里,我們就藝術發(fā)展史當中會出現(xiàn)的事跡例論述流行性與邊緣性,剖析藝術變化的根本,以及我們應以何種態(tài)度與思想去看待這個問題。
關鍵詞:當代藝術;美學;流行;邊緣;
如今當代藝術家做藝術更多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出現(xiàn)了不少“大眾分離”這種趨近于邊緣化的現(xiàn)象。你可以認為藝術是反叛的——從歷史上來看,其實好多藝術家的思想都是很前衛(wèi)的不符合當時的主流思想,比如畢加索,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畢加索在16歲的時候就已經把寫實做得很好了,他想探索新的東西,于是抽象繪畫便由此過程中誕生;杜尚把小便池搬進展覽館,把藝術帶進當代,將藝術引領到新的區(qū)域,使得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不止止步于架上繪畫,這便是我們當代的新媒體藝術的前身。
你也可以說藝術自古就在努力成為主流繪畫的一部分——蔡國強,他的藝術表現(xiàn)橫跨繪畫、裝置、錄像及表演藝術等數(shù)種媒材。他說過:“那樣的主流藝術,其實就在說你的作品為誰服務”。我們從藝術的發(fā)展史可以瞥見,比如說中世紀藝術品是為宗教服務的,所以整個文藝復興以前宗教題材的繪畫居多,甚至以宗教題材為主;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地理大發(fā)現(xiàn),神學的思想被打破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由此開始轉而表達新的東西,如人們的情感。而這種歷史的延續(xù),則給當下或未來提供了一個人文思考的前提。
對于“大眾無法欣賞藝術”,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是出于一種“不習慣”。其實,大眾也并不是完全無法欣賞藝術。當我們在欣賞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可能有個藝術家的生活狀態(tài)跟你很像,那他的作品就會被你欣賞。當然其中也可能涉及到炒作,或者說營銷的因素影響。但追其根本,所謂的“邊緣”和“流行”,區(qū)別只是藝術家的思想和作品有沒有被大多數(shù)人理解和接受。
那么我們不由得思考什么是大眾“不習慣”的呢?這里,我們拿現(xiàn)代藝術做個例子。
西方現(xiàn)代藝術運動大致上從19世紀末開始,而現(xiàn)代藝術一開始就呈現(xiàn)出一種百花齊放的狀態(tài)。所謂現(xiàn)代藝術和古典藝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現(xiàn)代藝術從藝術的各個門類對藝術本身做了新的詮釋。但是這種詮釋所呈現(xiàn)出來的新的藝術面貌是大眾所不能習慣的。這就好像你拿一顆鉆石和一塊黑炭跑到沒有發(fā)展出化學的古人面前說他們其實是一種東西,我想古人一定也會覺得“醉了”。
這里我們引用一段話:
“現(xiàn)代藝術的誕生可謂是百花齊鳴。但現(xiàn)實是,大眾既不習慣自由體詩,也不習慣抽象畫派,更不習慣沒有情節(jié)的小說。他們普遍認為,藝術就應該是美觀的,讓人消遣愉悅的,最好兩者兼具。它應該向我們講述這個世界的故事,讓我們過上本該擁有的生活,或者我們可能擁有的生活?,F(xiàn)實是困苦的,藝術本來是我們逃離困苦的避難所。然而,現(xiàn)實主義者卻拒絕提供我們想要的藝術。在一種令人驚訝的傲慢和抱負的驅使下,他們竭力發(fā)明出了一種能夠反映真實世界的虛構小說。盡管他們的藝術很晦澀,但他們還是想要達到一種另類的共識——在他們作品的形式與片段中,他們想要我們看到另外一個自己。”這一段摘自《普魯斯是個精神學家》一書,我們基本可以看得出大眾想要的藝術或者是想要期待的藝術是什么樣的。
我覺得我們不應苛責大眾一定要接受那些他們所不期待的藝術,欣賞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非常自由與個人化的活動。就好像不能強求一個不喜歡吃辣的人一定要吃麻辣火鍋一樣。大眾在欣賞藝術時所要的“審美需求”(流行性)和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的“藝術追求”(邊緣性)是不匹配的。
這些作品并不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美”,人們在長時間的社會實踐生活中所接受的審美,往往受到時代的局限。舉個例子,莫奈的《日出·印象》早期被展出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的,他們受到當時主流畫派的嘲諷。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才給作品取了上文的名字。而“印象主義”由此而來。大眾評論的重點在于畫面有別于主流的“不完整”,及印象主義超出了大眾的傳統(tǒng)審美,進入了不能被理解的領域。這便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邊緣性。
但是如今我們能夠勉強接受欣賞印象主義,卻又在立體主義等流派重蹈覆轍。大眾沒有意識到的是,跳脫出時代是一件多么勇敢且令人向往的事。雖然我們不能苛責大眾接受,但這并不妨礙慢慢讓他們理解他們所不接收的藝術是怎么回事。好的,經典的藝術作品無論它所呈現(xiàn)的形態(tài)是怎樣的,其背后都有藝術家的深刻思考和時代意義,這就是理解藝術的契機,這便是流行性的轉變。
正像概念藝術所透露出來的那樣:“如果我們抓住了概念,那我們就理解了作品的含義。所謂創(chuàng)造力,實際上是一個精神創(chuàng)造的過程?!痹谡麄€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藝術家并沒有創(chuàng)造出某個具體而唯一的實物,其結果仍然能成為藝術,為人們構建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藝術”。
黑格爾在《美學演講錄》中說道:“藝術把它的每件作品千眼人阿爾戈期,以便讓內在靈魂和內在精神在任何一個角度都被看見?!彼囆g家的作品作品使得它自己成了凝視的發(fā)端,觀者走進,退遠,在現(xiàn)場,在轉述中,獲得了不同的面相和含義。而當代藝術則在其中反復轉換迭代,未來也將會有更優(yōu)秀,更獨特的作品隨著時代發(fā)展而出。
參考文獻:
[1] 邢廣偉.《為什么那是藝術:當代藝術的美學和批評》評介[J].美育學刊,2019(04):63.
[2] 陳貴玲.沖擊與嬗變:自媒體時代大眾審美心理論析[J].新媒體研究,2018,4(23):1-3.
[3] 杜艷艷.“藝術終結論”與日常生活審美化[J].大眾文藝,2018(23):11.
[4] 董瑞.大眾藝術品消費時代的來臨[N].中國文化報,2018-08-04(008).
[5] 毛玲玲.新媒體藝術對大眾審美的影響淺論[J].新媒體研究,2018,4(11):126-127.
[6] 吳撇.當代藝術視角[J].南方文壇,2019(04):202.
[7] 黃丹麾.當代藝術的“反美學”[N].中國美術報,2019-07-08(007).
[8] 劉禮福.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一掃頹勢 屢有驚喜[J].藝術市場,2019(07):21-25.
作者簡介:
初文麗(1995.2—),女,漢族,籍貫:山東煙臺人,大連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藝術設計,研究方向:新媒體藝術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