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朝陽
摘 要:數學是小學素質教育中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數學教材具有抽象性和理論性,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邏輯思維與分析能力相對薄弱,不能很好地理解數學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教師針對這一問題需要加以重視,并結合新課程改革的標準進行分析,將教材與小學生的生活緊密連接,使小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習能力。因此,本文就生活化教學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中對策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借鑒,從而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數學課程的興趣,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邏輯能力和分析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教學策略
引言
數學是一門與小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和分析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習數學,學生能夠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然而,受我國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1],小學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結合實際生活,長此以往導致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學習興趣。小學時學生剛開始接觸正規(guī)教育的起始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未來發(fā)展至關重要,尤其是針對理論性較強的數學學科,想要提高數學學習能力,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是教學與生活相融合,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一、模擬生活展開情景教學
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處能夠接觸到數學相關知識,教師想要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需要將教學與生活緊密連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站在小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并結合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完善教學內容,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優(yōu)化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說教”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弊端,傳統(tǒng)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能夠在課堂有效的時間內將教材重點難點傳授給學生,往往通過教師說、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聽的方式展開教學,沒有與生活充分結合,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邏輯能力相對較弱,加上課堂中沒有充分地吸收和思考時間,導致學生沒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內容[2],長此以往使學生失去學習積極性,造成數學教學效率低下。而通過模擬生活展開情景教學,將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數學“積的近似值”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模擬生活情景展開教學,如組織學生模擬超市購物,教師扮演超市營業(yè)員,學生扮演顧客。依次讓學生進行購物:學生1購買3千克西瓜,西瓜每千克4元,營業(yè)員需要收費12元。學生2購買3千克草莓,每千克2.12元,營業(yè)員共收6.4元錢。這時,部分學生就會產生疑問。學生2應該付6.36元錢,為什么營業(yè)員要收6.4元錢。此時,對于課堂中發(fā)出疑問的學生教師需要予以鼓勵,并結合問題引出數學教材中的內容,并將積的近似值展開講解。針對學生2購物后的付款金額。營業(yè)員也可以收費6.3元甚至是6元。這些算法都不算錯誤,而是營業(yè)員為客戶優(yōu)惠了。這也是積的近似值中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學生通過模擬生活進行情景教學,不但能夠為可讓增加趣味性達到活躍課堂的效果,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課本內容。
二、將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小學數學內容相對簡單,主要以運算為主,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運算素材。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是,不能只將講課內容局限在教材中,需要拓展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3],使學生強化數學技能的同時,養(yǎng)成熱愛生活的良好情操。并通過將數學與生活相連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性。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順利展開。
例如:教師在講解“長度單位”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長度的計量沒有具體概念。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掌握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需要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如學習: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過程中,學生難免存在混淆概念等不良現象,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實踐互動,可以將班級分為幾個小組,小組內成員通過互相測量身高、測量課本以及測量鉛筆等方式展開學習。通過親自測量,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掌握長度單位。在學習“千米”計量單位時,學生可以組織學生到操場跑步或行走,并設定1000米距離,學生通過親自測量,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1千米的距離和長度。由此可見,將數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可以將抽象的教材內容變?yōu)榫唧w。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水平[4]。
三、數學練習貼近生活
數學練習是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通過練習能夠強化學生的理解,鞏固知識的運用。然而,縱觀我國小學數學實際情況,普遍受應試教育影響存在較多問題,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通過大量課后習題鞏固課堂學習內容,沒有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融合。這種教學方式非但沒有提高數學教學效率,還會導致小學生面臨巨大的課業(yè)壓力失去學習興趣?;谶@一問題,教師需要加以創(chuàng)新和改進,并將數學練習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5]。從而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水平。
例如:在教授“平均數”內容時,教師想要提高教學效率,需要充分融入生活元素。在不知教學練習時,不能使用傳統(tǒng)中讓學生對一組數字進行運算的方式展開。這種方式與學生實際生活嚴重脫離,雖然能夠學會運算方法,但是由于缺乏趣味性和靈活性,長此以往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需要融入生活元素,如舉辦唱歌比賽,讓學生對歌曲進行評分,并引導學生結合比分進行平均數運算。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不但能夠提高學習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習興趣。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生活教學方式展開數學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陳晨.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qū)及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17):13-14.
[2]仁青彭措.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6(27):132-133.
[3]莫兆宗.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對策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14):131-131.
[4]李興吉.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J].華夏教師,2017(24):87-87.
[5]胡冬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問題與對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15):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