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鳳霞 馬進壽
摘要:近年,青海省大通縣種牛場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斷加強對牦牛品種改良進程,牦牛人工授精技術的應用比例不斷增加,該種牛場已構建了比較完善的良種繁育技術服務體系,技術應用效果逐步增強,覆蓋率逐步增加,在牦牛品種改良、牦牛品種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關鍵詞:牦牛人T授精技術;應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823.85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06.048
0 引言
繁殖和品種改良是提高物種生產能力,縮短養(yǎng)殖周期,增加養(yǎng)殖效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動物在進化和發(fā)展中,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繁育改良,會使動物品種性能逐漸下降,養(yǎng)殖效益逐漸降低。因此只有經過不間斷的繁育和改良,才能使其物種性能保持穩(wěn)定,質量不斷提高,適應多種外界不良應激因素。推廣應用牦牛人工授精技術能減少種公牦牛的飼養(yǎng)量,降低繁殖成本和飼養(yǎng)成本,避免自然交配過程中公牦牛和母牦牛接觸,使某些生殖系統(tǒng)疾病的傳播流行,減少疾病傳播途徑。
1 應用現狀
青海省大通縣種牛場緊抓品種改良工作,成立了專門的牦牛品種改良技術小組,通過引進優(yōu)質種公牦牛的凍精和本地的牦牛進行雜交改良,以牦牛人工授精技術帶動整個地區(qū)品種改良進程。目前該養(yǎng)殖場共有輸配人員33人,年齡在30 - 50歲,普遍學歷在初中以上,人工授精經驗豐富。在該養(yǎng)殖場帶動下,青海省大通縣共建有牦牛冷配點18個,年牦牛配種量在1萬頭以上。通過養(yǎng)殖場不斷帶動,養(yǎng)殖戶對牦牛人工授精技術的接受程度不斷增強。進一步調查表明,應用人工授精技術的大通縣種牛場牦牛受胎率提升到63 %,產犢率在95%以上。盡管近年青海省大通縣種牛場人工授精技術取得了突出成效,牦牛品種改良進程顯著加快,但在工作開展中依然面臨不少突出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1人工授精人才緊缺
通過分析青海省大通縣種牛場人工授精人員的年齡結構和受教育層次現狀可知,該養(yǎng)殖場牦牛人工授精技術人員年齡結構普遍偏大,雖然配種人員都具備較為豐富的人工授精經驗,但有超過70%以上的工作人員為非專業(yè)人員,持證上崗率不超過50%。南于文化水平限制,且缺乏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培訓,并且整個年齡隊伍普遍存在老齡化、新生力量補充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人工授精技術的正常開展。
1.2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
首先,在廣大基層地區(qū)人工授精技術相關的設備嚴重老化、液氮罐使用年限長、普遍存在損壞、液氮嚴重流失、凍精保存不到位的現象。由于液氮不能及時補充,凍精細管超出液氮面,凍精活性降低,影響受胎率。另外,基層地區(qū)人工授精技術開展中,由于交通運輸設備嚴重落后,在行駛過程中車輛安全系數較低,道路崎嶇顛簸,容易導致精液品質受到影響;其次,技術宣傳普及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隨著牛場人工授精T作取得突出成效,越來越多的養(yǎng)殖戶認識到人工授精技術的好處,但整體的技術服務還有待更進一步加強,服務覆蓋率普遍較低。相關技術人員在上門服務過程中,由于養(yǎng)殖戶對牦牛發(fā)情鑒定方法掌握不足,掌握不準確,使技術人員不能掌握牦牛的發(fā)情時間和最佳配種時間,進而影響配種效果[1]。
1.3技術操作不規(guī)范
基層地區(qū)的很多人工授精技術人員在實際操作中,雖然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普遍存在操作不規(guī)范、不科學的問題。首先,在母牦牛和凍精選擇中存在很大隨意性。相關技術人員不能按照母牦牛的情況體型、體況、胎次正確的選擇凍精。由于母牦牛胎次選擇不當,很容易導致胎兒過大,造成母牦牛難產。另外,在對牦牛檢查中,很多技術人員技術能力較羞,不能識別某些存在生殖系統(tǒng)的患病牦牛,導致屢次配種不能正常受孕,或者配種受孕后常引發(fā)流產,給養(yǎng)殖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其次,凍精在解凍和運輸中溫度掌握不當。在凍精解凍時,不能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將其放置在相應溫度溫水中快速解凍,解凍好的細管凍精運輸中不能進行妥善的保溫處理,影響精液活性;最后,輸精動作不規(guī)范。進行輸精作業(yè)時,輸精槍的插入角度、速度、力度和深度不標準,沒有嚴格按照輕插、緩慢注射、緩慢拔出的操作要求開展作業(yè),造成精液不能深入子宮深部,精液不能和卵子很好的結合,甚至會傷害個別母牦牛的直腸和生殖產道,引發(fā)一系列的生殖系統(tǒng)疾病。
2對策
2.1 提高對牦牛人工授精技術的認識
牦牛人工授精技術是實現快速對本地牦牛生產性能退化,品種改良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更是提高牦牛養(yǎng)殖產業(yè)的有效手段。在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各級畜牧技術推廣部門應充分認識該項技術的重要性,通過宣傳和服務進一步提高廣大養(yǎng)殖戶對項該工作的認知程度,樹立良好的改良意識,強化育種工作,構建完善的繁育檔案,重視新品種培育,積極開展品種選育和培育。并結合本地區(qū)牦牛養(yǎng)殖產業(yè)發(fā)展情況,探索建立適應當地牦牛雜交改良的有效模式,充分發(fā)揮雜交牦牛生產優(yōu)勢,擴大人工授精技術在品種改良的覆蓋面積。
2.2提高防治技術水平
牦牛繁殖是發(fā)揮生產性能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提高母牦牛的受胎率是保證人工授精技術得以推廣應用的重要促進因素。如果多次對母牦牛進行人工授精,母牦牛都不能正常受胎,很容易影響?zhàn)B殖戶的積極性。近年,很多地區(qū)的養(yǎng)殖戶普遍反映牦牛受胎率較低,使部分良種牦牛的利用效率普遍下降,給養(yǎng)殖戶造成了較大經濟損失,極大的損傷了養(yǎng)殖戶的應用積極性。因此,要求畜牧部門不斷加強對繁育工作的服務和指導,要為基層人工授精技術人員提供培訓教育的機會,強化高素質繁育人員補充,改善基層工作環(huán)境,提高福利待遇,真正招收人才,留住人才。要及時轉變工作理念,提升繁育人員的技術操作能力,切實提高母牦牛的繁殖效率[2]。
2.3構建完善的良種繁育體系
完善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是加速現代畜牧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支撐。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性長期性的工程,需要各級畜牧主管部門廣泛參與其中,廣泛重視,這樣才能進一步完善并使其持續(xù)發(fā)揮作用。在利用現行的扶持政策的同時,逐步加強對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在業(yè)務技術培訓方面、種公牦牛選育引進、人工授精站點建設、基層繁育站點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加強資金投入力度,要進一步加強集約化規(guī)?;怅笈pB(yǎng)殖場白建繁育站點和技術服務支持力度,進而進一步加強畜禽品種改良進程,促進畜牧產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3]。
3結束語
文章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牦牛人工授精技術在基層的應用現狀和存在的新問題,提出了進一步推廣牦牛人工授精技術推應廣用的具體措施,以進一步促進牦牛遺傳改良的進程。(國家肉牛牦牛產業(yè)技術體系大通綜合試驗站經費資助)
參考文獻
[l]陳明棠,李忠權,覃廣勝,等,談奶水牛人工授精[J].廣西畜牧獸醫(yī),2007(3):114-116.
[2]蘇桂洲.提高母牛人工授精受胎率的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8,34(4):82.
[3]周喬生.牛人工授精關鍵技術分析[J] 中國畜禽種業(yè),2018.14(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