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東
摘 要 如何提高礦石回采率一直是礦山開采的難題。針對某螢石礦局部存在的厚大礦體,提出厚大礦體分層開采的方案,與傳統(tǒng)的無底柱淺孔留礦法相比,該開采方法不僅保證了開采的安全,且降低貧化率,提高了回采率。
關鍵詞 厚大礦體;分層開采;淺孔留礦法
前言
礦區(qū)一直采用無底柱淺孔留礦法開采,礦石回收率約75%,貧化率平均30%,針對局部厚大礦體,若采用原方法采礦會導致頂部巖石破碎造成貧化加劇,甚至導致頂板坍塌造成礦脈無法采出。針對此情況,特設計厚大礦體分層開采的方案。
1礦體的地質(zhì)及開采技術條件
某螢石礦礦脈總體走向110°,傾向20°,平均傾角60°,平均厚度1.5m,多呈透鏡狀,角礫狀產(chǎn)出,礦脈連續(xù)性不好,在局部由于多條礦脈相交造成礦體厚大,厚度達15m~20m,長度約50m,高度約30m,礦脈內(nèi)矸石夾層厚1.0m~2.0m,平均品位30%左右。區(qū)內(nèi)礦體的頂、底板圍巖均為二長花崗巖,堅固性系數(shù)為5.5,層位相對穩(wěn)定。
2厚大礦體分層開采方法
該礦區(qū)以往采用沿脈與脈外相結合的無底柱淺孔留礦法。結合淺孔留礦法、分層開采的思想,將厚大礦體自上而下分層開采回采,在走向方向每隔10m形成一個礦房。厚大礦體分層開采方法見圖-1。
2.1 采場布置
設計中段高度30m,采場長度50m,礦體傾角60°。采場劃分為4個礦房,每個礦房長度10米。礦房在高度上劃為兩個分段,分段高度為15米。
2.2 采準切割
先施工沿脈巷道,施工一定長度后,再施工脈外運輸巷。脈外運輸巷方位與礦脈底板方位一致,脈外運輸巷距距離礦脈底板7米。
脈外運輸巷每隔10米施工出礦巷道及穿脈工程,直到礦體頂板。在出礦巷道與脈外運輸巷交界處施工脈外人行通風天井,天井方位與礦體傾向一致,傾角與礦體底板傾角一致。天井垂直高度上每5米施工聯(lián)絡道,方位與礦脈走向垂直。分段聯(lián)絡道施工至礦脈頂板。在本中段沿脈與穿脈交界處沿底板施工沿脈上山,上山方位與礦脈傾向一致,到一定高度,再施工溜礦天井至上分段。由于礦脈厚度較大,需在穿脈內(nèi)再施工溜礦天井至分段高度,天井施工完成后再進行擴漏使各個漏斗上口相互連接。
2.3 回采
采礦順序先采上分段,再采下分段,分段內(nèi)先頂板后底板。上分段開采的礦石通過脈內(nèi)兩條溜礦井到本中段,通過三輪車運輸?shù)骄獾V場。
由于礦體厚大,在采礦過程中對礦脈頂板進行支護,以保證安全、降低貧化。支護方式采用錨桿、錨網(wǎng)相結合的支護方式,錨桿間、排距1m×1m。采場頂板支護目的有兩個,一是防止在放礦時不慎混入一些無用的廢石,從而導致放礦時二次貧化率增大。二是能有效阻止相應破碎的上盤圍巖在采礦中、放礦過程中不斷持續(xù)的脫落,導致一系列的安全隱患和安全事故的發(fā)生[1]。
3采礦方法評價
該采礦方法結構簡單,管理方便,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礦脈回采率,降低貧化。
如表1所示,與公司以往采用的淺孔留礦法相比,因為要對頂板進行支護,分層開采法出礦能力相比減少了16%;但貧化率相比減小至11%,提升明顯;尤其是回收率方面,達到了88%,分層開采明顯優(yōu)于以往采用采礦方法。
4結束語
針對礦區(qū)局部出現(xiàn)厚大礦體,該采礦方法在安全的前提下,能保證最大限度的采出礦石,并保證品位,其中頂板支護及回采順序是保證礦石順利回采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金英豪.淺孔留礦法在礦山的應用與探討[J].世界有色金屬,2018,(08):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