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音樂是一門高雅的藝術,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陶冶學生情操,激發(fā)學生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差異,強調(diào)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感受音樂內(nèi)涵,通過視聽結合領悟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音樂教學;欣賞能力;全面發(fā)展
音樂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就像是人們相互交流的語言,音樂是人與靈魂的交流。通過欣賞音樂,聽者進入作者豐富的精神世界,體會作者用音樂傳達的力量和思想。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音樂創(chuàng)作和音樂欣賞同樣重要。這就要通過音樂欣賞教學課程,有了欣賞音樂的能力,才能聽懂音樂里所傳達的東西,獲得美的享受,與靈魂深層次交流,從而使音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音樂來源于生活,所以能反映生活,聽者在欣賞音樂時回憶起生活的某個片段,觸動內(nèi)心的感受,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這樣,音樂才有了如此豐富而精彩的局面。音樂的聲音是作者的聲音,也是生活的聲音,要讓音樂更好的在社會中傳承下去,就需要培養(yǎng)中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一、欣賞在先,教學在后
音樂是一種社會文化,它與語文、數(shù)學等考試科目不同,它更感性,需要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音樂具有普適性,不管是九十歲高齡的老年人,還是一兩歲的小孩子。不管是學識淵博的博士生,還是不識大字的流浪漢,都能聽懂音樂,并且能有所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是長期的,需要教師傾注情感、創(chuàng)新,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少一點功利性,還有多一點美的愉悅。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去參與,而不是教導學生去利用其社會價值。
例如在《七子之歌》這一課時,教師在介紹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時,要注重其中的深層感情,而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其作品內(nèi)容,或者讓學生會唱就行了,要重在讓學生去聽、去感受每一個音符所表達的情感,而不是每一個音符代表什么聲調(diào)。
二、作品為主,理論為輔
音樂具有雙重性,一面是簡單性,一面是復雜性。將音樂歸于專業(yè)知識中,尾隨而來的便是種種類類的理論知識。將音樂歸于玩趣,那它便僅僅只是一種玩趣,一種輕松又愉悅的美的感受。初中音樂欣賞教學,大多是一種玩趣。教師在教學中要少傳授一點生澀的理論,多介紹一點優(yōu)秀的作品。選擇作品向高端、經(jīng)典看齊,為學生打開音樂世界的大門,初步建立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對人的熏陶是潛移默化的,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優(yōu)秀的、經(jīng)典的作品,才能對學生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學生在參與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不僅會獲得美的享受,也會鍛煉其想象力,升華其情感,反省其靈魂。這種過程單憑教學是不可能完整的。
例如在《東方之珠》這一課時,教師要立足作品本身,重要學生的感悟。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傾聽,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聽后感。然后,讓學生猜想作品想要表達的東西。最后,讓學生點評發(fā)言學生的理解,相互討論和交流。這樣,學生在作品中,就提升了音樂欣賞的能力。
三、興趣作干,能力作枝
音樂有許多流派和不同的種類。有古典,有流行;有歡快,有悲哀。不同的音樂吸引著不同性格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音樂喜好,中學生的音樂喜好大多偏向于流行音樂,比較大眾。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音樂興趣,并從學生所喜愛的音樂中進行發(fā)散性教學。由流行引向經(jīng)典,又大眾走向小眾。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引申出具有欣賞價值的音樂類別,讓學生獲得不同類型的音樂欣賞感官體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興趣作為引導,能力作為配合,在興趣中學習,欣賞能力便會逐漸培養(yǎng)起來。
例如在《青春舞曲》這一課時,教師在課程的設置上要偏向于趣味性,注重引起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音樂是輕松的,使人放松的。在趣味性的方向下,營造出輕松、自在的音樂課堂。學生通過音樂課堂的學習,調(diào)劑學習精神,釋放學習壓力。在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通過學生感興趣的音樂作品,與學生的契合度、交流程度也會達到最高。
四、動靜結合,提高效果
音樂欣賞課程是一門較為特殊的課程,區(qū)別于一般課程,它具有獨特的真實的藝術魅力,是一種聲音藝術,并且來源于生活。因此,它對人的影響是較有不同的,它可以通過聲音的傳播直擊到人的內(nèi)心,讓人身心受到洗禮,一部好的作品能夠起到凈化心靈的作用,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可謂是大有裨益。而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也應當注意到一些特殊的原則。首先,音樂的表達需要良好的音響效果,另外,音樂欣賞時需要一定的靜,可以說,聽音樂的過程就是一個靜的過程,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傾聽者內(nèi)心必須始終保持一種寧靜平和的狀態(tài),并在傾聽中對所聽內(nèi)容進行思考和反應,讓自己的思維處在一個活躍的運動狀態(tài),由此造成音樂欣賞課程中的動靜結合模式,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將音樂用更好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欣賞《母親》這一樂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閉上眼睛,沉淀內(nèi)心,回憶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點點滴滴,看看在自己的心中母親是一種怎樣的形象。緊接著再讓學生欣賞《母親》,此時他們的情感已經(jīng)被喚醒,腦海中盡是自己與母親的感人瞬間,當他們聽著細膩的旋律時,內(nèi)心自然能夠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更能帶著滿腹深情去感悟母愛的偉大。
五、結束語
音樂是人類社會重要的精神食糧,很難想像,沒有了音樂世界不知會變成什么樣子?音樂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健康的音樂,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調(diào)節(jié)人們的內(nèi)心,釋放人們的精神壓力,有益于身心健康發(fā)展。除此之外,高昂、激情的音樂還可以幫人們擺脫煩惱和悲傷,激勵人們積極向上的生活。良好的音樂欣賞能力與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同樣重要,教師要重視音樂欣賞課程,通過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本文從四個方面,為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道路上提供了一個參考,希望初中音樂欣賞教學向上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金彩萍.音樂欣賞,美寓教學——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北方音樂,2018,38(13):170.
[2]洪瑞珠.踐行核心素養(yǎng),提升音樂綜合能力——如何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J].北方音樂,2018,38(07):186.
[3]王蕊.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J].中國教師,2014(10):62-64.
[4]潘宇穎.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成才之路,2014(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