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謙
每個人的記憶里,都有一個貝殼。
聽過田螺姑娘的故事,就會記得,田螺姑娘的真身是田螺,那是貝殼;
吃過美味的扇貝,就會記得,扇貝是雙殼的,那也是貝殼;
看過《海洋奇緣》,就會記得,主角身上掛著的,還是貝殼;
名叫貝殼的它們大部分都是空的,因為在被人們撿到之前,內(nèi)部的動物就已經(jīng)死了。可這一點兒也不妨礙人們幻想——特別是把貝殼放在耳邊時——貝殼里,有大海的聲音。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貝殼里不僅有大海的聲音,還有許許多多出人意料的故事。
最熟悉的陌生“殼”
許多人以為,貝殼嘛,就是有兩個殼或一個殼的動物,比如扇貝,比如田螺。等到這些人去過類似于貝殼博物館這樣的地方,毫無意外地都會驚掉下巴——貝殼實在是太令人熟悉而又陌生了。它的種類竟然如此之多,超乎想象。
身上長滿了刺的,是骨螺,它可以用來制作染料;布滿條紋的,是密紋泡螺,它的殼很薄,看起來很難保護里面的動物;形狀像鸚鵡嘴的,是鸚鵡螺,它和已經(jīng)滅絕的菊石是近親;大到能把大拇哥裝進去的是硨磲,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雙殼動物
大概是因為貝殼長得奇怪又好看,人們開始充滿想象地發(fā)揮它們的作用。
有一種貝殼,天生就是當錢使的料,它就是寶螺。也許是因為它個頭小巧,便于攜帶,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還在穿樹葉和獸皮的時候,就已經(jīng)把寶螺當貨幣來使用了。人們用它交換必需的食物、衣服等。
假如寶螺會講話,它一定會對你說:“光從名字上看,我就和財富很有緣。”寶螺是寶貝科的一種軟體動物,科名就這么坦誠!
有一些貝殼,因為色澤和質(zhì)感都很出彩,被制成了紐扣。今天,在沿海的一些地方還有手藝人在用貝殼做扣子。一批又一批美麗的扣子被點綴在衣服上,給人們增光添彩。
還有一些貝殼,因為太漂亮,被當成飾品點綴在了家具和工藝品上。清朝的時候,六品官員的頂戴就是硨磲頂戴。
貝殼被開發(fā)得越深入,它的身份就越多樣。
大硨磲(怎么又是它)常常被用作碗,足夠大的那種硨磲還會被用作浴缸(大拇哥舉手表示要代表編輯部體驗一下硨磲浴缸)。
在澳大利亞,土著們出海時,用當?shù)氐囊訙u螺當瓢,往外舀獨木舟里的水。當然,它也可以舀水喝!
有一些生活在海邊的土著把海螺做成油燈的燈座(大拇哥表示這很有創(chuàng)意),另一些雙殼的貝殼被用作刮刀、鉤子等。很明顯,聰明的土著學會了把貝殼當工具。
在一些地方,海貝殼還是一種優(yōu)質(zhì)的肥料。這也難怪,歸根結(jié)底,貝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磨碎了的貝殼被埋在土壤里,就可以增加土壤的鈣含量。
當人們用貝殼吹奏出美妙的音樂,就連大海都要嫉妒它了(貝殼表示,大海實在有點兒小心眼)。
最初,不知道是哪個國家的人先發(fā)現(xiàn),大型海螺能拿來做樂器(糖妹猜,這些聰明人肯定還是土著)。他們大膽地在海螺的貝殼塔尖上打一個洞,這樣便得到了一個小號。制作過程就這么簡單!
什么樣的海螺最適合被制成小號?它的名字很特別,叫印度鉛螺。它生活在印度洋,螺殼大部分都是左旋的,很少有右旋的。所以,右旋的印度鉛螺被認為非常貴重。印度人只在重要的宗教儀式中,才會使用印度鉛螺制成的樂器。
什么是足絲?吃貽貝的時候,食客就能看到足絲。為了不被海浪沖走,它們伸出一些毛絮絮吸附在石頭上。那些毛絮絮看起來像草,學名就叫足絲。
足絲是怎么長出來的呢?在貽貝的足上有個小孔,里面有一種腺體,能產(chǎn)生分泌物。當分泌物和海水發(fā)生反應(yīng)時,就形成了堅韌的足絲。
住在海邊的人們潛到海里采集足絲,把足絲拿到岸上晾干,用來織布、做衣服。足絲可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紡織材料之一。
從貨幣、紐扣,到浴缸、油燈,再到樂器、絲線,貝殼的用途真是太多啦!請記住這些故事,把它們講給你的小伙伴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