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辰
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藝術(shù),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性,把握提問的“度”和時機、對象,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效能。那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如何提問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一、明確提問目標
課程目標是開展課程教學的關鍵,它引領著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的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在掌握一定歷史知識的同時,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對歷史問題進行觀察和分析,從而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以《秦王掃六合》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若是遵循課本上的順序向?qū)W生提問:“秦始皇為強化中央集權(quán)采取了哪些辦法?”這樣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缺乏特色,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改變提問方式,先向?qū)W生出示兩個判斷題:1.秦始皇是一個暴君嗎?2.秦始皇是否對中國歷史發(fā)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然后,讓學生立足于自己的判斷從課本上找出相關材料來證實。如此,學生便會帶著問題積極思考。
二、注意提問的邏輯性
鑒于歷史背景和歷史知識的復雜性,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循序漸進,從普通到特殊,由易到難,還要對問題的前后邏輯予以重視,逐步引導學生學習。
以《北伐戰(zhàn)爭》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問學生:“南京國民政府北伐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可給予學生引導,讓其聯(lián)系相關歷史背景去思考。在講到“濟南慘案”的時候,教師可以再問學生:“既然第二次北伐的目的是討伐奉系軍閥,為何日本帝國主義會派兵參與其中?”如此,循序漸進,一步一步解答疑問,能讓學生置身于濃厚的歷史氛圍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三、把握提問的時機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所提問題的恰當性,同時還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時機一般包括三種,即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的課前提問、為了啟發(fā)學生思考和探究的課中提問、為了對知識點進行總結(jié)深化的課后提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時機的把握,及時設置科學有效的問題,能夠優(yōu)化課堂提問效果。
四、提問要溫故知新
歷史學科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各個知識點之間聯(lián)系性較強,所以,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可以借助新舊知識聯(lián)系展開提問。這樣既能使之前學習過的知識得到鞏固,同時還可以對比新舊知識,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識。
五、提問要深淺適度
提問設疑主要是為了給予學生引導,讓其展開積極思考,豐富學生的知識并提高自身能力。教師設計的問題若是太深奧,學生理解起來會十分困難,這對學生思維靈活性和敏捷性的培養(yǎng)十分不利,也容易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挫傷。所以,教師在對問題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能力基礎、現(xiàn)有知識水平和思維特點予以重視,將問題的難度把握好,確保所設計的問題和學生的思維水平相符。
(責 編 帕 拉)